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05 08:43陈志雄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图解诗词意象

陈志雄

(集美工业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22)

0 引言

AI 绘画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AI 绘画生成工具能分析使用者输入的提示文本,实现“以文生画”,创作不同风格的绘画[1]。2015 年,美国的罗比·巴拉特开始借助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算法)创作AI 图像,迅速掀起“AI+ 艺术”的浪潮。2018 年,AI 绘画《贝拉米家族的埃德蒙德·贝拉米》在佳士得高价成交。2022 年,AI 绘画技术突飞猛进,成像时间大幅缩短,创作精度显著提高。百度AI 绘画平台“文心一格”续画陆小曼未完成的山水画《夏日山居图》引发广泛关注[2]。AI 绘画工具可以借助诗词的关键字词作为提示文本,快速生成AI 画作,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诗词。2022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3]。”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发挥AI 绘画工具以图解文的教学优势,创新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及艺术创造能力。

1 中职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1.1 中职诗词教学实施的要求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职语文课程基础模块的专题4为古诗文选读,该专题要求学生体会诗词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与文化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就作品涉及的文化现象与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课标》要求教师提高信息素养,适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4]。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学习情境,探索数字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理解与运用、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1.2 中职学生诗词学习面临的挑战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文化背景认知不足,阅读兴趣缺乏,语文学习方法不当,其学习诗词往往面临着以下挑战。

1.2.1 对诗词大意的理解不清晰

中职学生对古代汉语词汇、句式等语言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且文本解读时想象能力有限,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无法清晰地解读出诗词中描述的内容,对诗词所表述的大意理解不充分,甚至由于诗词中关键性词汇的理解错误,导致对诗词作者情感与观点的解读完全相反,丧失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1.2.2 对诗词意象的分析不深入

意象是开启诗词鉴赏的钥匙,深入分析诗词意象可以明晰作者的创作手法,品味诗词意象将事物与作者情感相结合的审美韵味。中职学生的诗词意象理解与表达技巧比较匮乏,对诗词常见意象的积累较少,容易停留在对诗词意象表层意思的理解,对诗词意象的分析不深入,忽视物象与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密切联系。

1.2.3 对诗词意境的领会不准确

领会诗词的意境重在分析出诗词描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领会创作者透过诗词语言表露出的真实思想感情。中职学生由于积累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有限,对诗词所创造出的环境比较陌生,难以凭借对创作者人生阅历的认知,准确领会诗词的意境。

1.2.4 对诗词叙事的时空关联认识不全面

诗词叙事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赏析诗词的叙事手法需要将时间性内容与空间性内容相关联,从而全方位建立起对诗词内容的深刻认识。中职学生具象思维较强,这有助于其结合具体生活体验,想象出诗词所描绘的空间性画面,生成感性认识。但是,中职学生逻辑思维尚不成熟,难以对诗词内容的时间性变化做出推断,无法自主建立诗词叙事的时间与空间关联。

1.3 现有中职诗词图画教学策略不足

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者引入图画工具进行诗词教学实践,但是关于中职诗词图画教学策略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中职诗词图画教学策略在图画工具使用频率、使用方式、教学活动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

1.3.1 使用静态图画教学,图画工具使用频率较低

现有中职诗词教学主要使用课本插图、电子图片等辅助教学,这些图画素材均属于静态图画。教师以图画讲解诗词内容,学生观察图画建立对诗词内容的形象认识。这些图画往往在单次使用后就失去其教学价值,且学生未能与图画进行双向交互,导致该类静态图画教学使用频率较低。

1.3.2 运用图画解说诗词,图画工具使用方式比较单一

运用图画解说诗词,可以使诗词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可感,符合中职学生具象思维的优势,化解中职学生对诗词语言理解不够准确的教学难题。然而,图画除了作为教师辅助解析文本语言的工具之外,还能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审美性、思想性表达工具,展示与检验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效。教师单独运用图画解说诗词,其使用方式单一,图画无法展示学生诗词学习成果,仅仅突出了图画资源在教师“教”的巧妙应用,却忽视了图画资源在学生“学”的效果呈现。

1.3.3 教学活动浮于表层,学习深度不足

教师运用图画开展的诗词教学活动,较为注重对诗词的文本大意、创作意象的理解与分析,缺少对诗词文化背景知识、时空叙事等的深度解读。教师设计的诗词教学活动缺少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无法使学生形成可迁移的诗词鉴赏能力。

2 AI 绘画以图解文助力诗词教学

2.1 AI 绘画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 绘画技术在数字艺术、虚拟形象设计、数字媒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AI 绘画技术帮助艺术家实现数字化创作和艺术表达。例如,艺术家可以使用AI 绘画技术自动绘制背景、填充颜色、描画线条等操作,以实现更快和有趣的数字艺术创作。AI 绘画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开发者制作出更加逼真、鲜活的虚拟形象。例如,AI 绘画技术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从现实世界中收集大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物形象,增强虚拟角色的真实感。AI 绘画技术可以为数字媒体提供更加精彩、有趣、丰富的内容。例如,AI 绘画可以将文本或声音等非视觉形式的信息转化为画像或影像,使得信息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

2.2 AI 绘画技术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以图解文功能

基于AI 绘画技术在数字艺术、虚拟形象设计、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可以归纳出AI 绘画技术已经具有文本分析、文本可视化、图文交互等功能优势。在语言教学领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AI 绘画技术的功能优势,赋予其以图解文功能。语言文本经过AI 绘画平台的文本分析、可视化处理,被智能化绘制成图像,人们可以借助AI 绘画平台实现图像、文本之间的双向互动(见图1)。

图1 AI 绘画技术在语言教学领域的以图解文功能

2.2.1 文本分析功能

AI 绘画技术的文本分析功能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用于帮助绘画软件自动生成画作或进行相关的处理。在语言教学中,文本分析功能可以识别语言文本中涉及的关键词、情感和主题等元素,然后根据这些特征信息生成相对应的绘画元素,如颜色、线条、形态等。

2.2.2 文本可视化功能

AI 绘画技术的文本可视化功能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语言文本中的特征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动态图像,使文本分析和展示更加直观和易懂。在语言教学中,文本可视化功能使原有抽象甚至晦涩的语言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图像形式展现出来,使学习者能够调动直觉感官辅助完成语言文本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路径。此外,语言文字转化为图像的过程,也使学习者对比和反思语言表述与绘画创作的异同,为修正、完善语言表达提供参考。

2.2.3 图文交互功能

AI 绘画技术的图文交互功能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户可以与绘画软件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绘画作品修改、调整和创作等操作,获取更加灵活与个性化的绘画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利用AI 绘画技术对学习者的绘画行为进行分析,并在学习者绘制的过程中提供实时反馈和建议,帮助学习者更加精准、全面地掌握语言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自主、快速和准确地完成绘画作品,达成语言表达与绘画成像的完美融合。

2.3 AI 绘画技术应用于诗词教学的适切性

诗词是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然而,中职学生学习诗词存在语言理解困难、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学习兴趣欠缺等困境。教师以 AI 绘画技术辅助诗词教学,助推传统诗词教学数字化转型,将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文字的魅力。

1)AI 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呈现诗词文本内容。例如,学生阅读一首诗词时,通过使用AI 绘画工具绘制古代人物、自然景观、社会场景等,建立起对诗词文本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2)AI 绘画工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语言创造性活动。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例如词语、句式、成语等,创作出自己脑海中想象的画面,达成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转化,强化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3)AI 绘画工具可以生成学生的语言与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使用AI绘画工具,根据诗词的文本语言绘制对应的图画,锻炼了绘画技巧、眼观手动能力,增强对数字技术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对诗词的语言与艺术审美水平。

3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是在直观教学原理、语图互文理论、认知图式理论、格式塔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将AI 绘画技术与中职语文课程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3.1 理论基础

3.1.1 直观教学原理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5],强调直观教学对于学习者认识抽象性知识的重要性,教学应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感官知觉,立足学习者已有经验,使学习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形成感性认识与直接经验。直观教学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降低了抽象知识学习难度,激发学习者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AI 绘画技术能将使用者的语言文本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将其可视化为艺术绘画,对于语言的直观化教学具有辅助作用。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是对直观教学原理的运用与实践。学生借助AI 绘画技术,将自己对诗词的文本解读生成绘画,再观察AI 绘画反思对诗词语言理解,继续修正和完善对诗词的解读。这一过程以AI 绘制图像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以此驱动学生反复比照,以图文之间的信息交互深化对诗词的理解认识。

3.1.2 语图互文理论

赵宪章提出“语言和图像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基本的两种表意符号”[6],虽然两者存在不对称性,但是语言与图像可以互仿,图像对语言的模仿属于顺势模仿,语言对图像的模仿属于逆势模仿[7]。余俊宏等提出“语图互文意即语言和图像之间的互文性关系”[8],提出语图互文视角下语言与图像的四种关系:语图互仿、图溢言外、言大于图、语图互间(见图2)[8],指出了语图互文理论对于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

图2 语图互文视角下语言与图像的关系

语图互文理论比较清晰地阐释了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其中,语图互仿是图像与语言的模仿,两者表达的范围基本相当;图溢言外是图像表达范围大于语言所指;言大于图则是语言表达范围大于图像;语图互间是语言与图像在表达上的相互补充,达到时间与空间合一。

中职诗词教学离不开对语言与画面的阐释,教师可以基于语图互文视角,结合中职学生具象思维较强的学情,设计四种不同语图关系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以图解文,帮助学生破解诗词学习困境。

3.1.3 认知图式理论

1932 年,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正式把图式理论引进认知领域。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认为,图式是一种可以交互作用的认知知识结构,它是认知能力基本要素。哈德逊(Hudson G.)运用图式理论研究外语阅读。马笑霞提出将图式理论应用到语言教学中,辅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体系[9]。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者对中小学诗歌教学采用图式理论设计教学策略。依托认知图式理论开展中职诗词教学,建构诗词的常见意象图式,贴近中职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特点,契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助于建立学生良好的诗词认知结构,提升学生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信。

3.1.4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起源于德国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理论提出感觉是“先感知到整体,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10],整体的内容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论的系统论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完形压强论强调人们认识过程会自主对事物的缺陷进行补充“完形”,使其成为完满的整体。教师运用格式塔理论进行中职诗词教学,利用系统论引导学生建构对诗词的整体认知,利用完形压强论指导学生调动个人审美想象对诗词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进行艺术赏析,设计出诗词整体解读、意象完形、意境完形等教学策略。

3.2 教学策略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按照语图互文视角下的四种语言与图像关系,划分为:1)言图互仿:绘整体诗意;2)图嵌于言:描诗歌意象;3)图丰于言:琢创作意境;4)言图互间:融时空叙事。四种教学策略运用格式塔理论、认知图式理论对诗词进行分层、深度解读学习,在直观教学原理指导下依托AI 绘画工具实现诗词语言的可视化解读与呈现。学习者通过与人工智能交互,观察、对比、分析语言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异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诗词学习的持续性与深度性,着力提升语文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

3.2.1 言图互仿:绘整体诗意

在言图互仿教学策略中(见图3),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诗词,寻找诗词中描写的所有物象,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分类梳理诗词中物象,建立比较系统的画面元素,撰写诗词整体解读的语言文本。学生使用AI 绘画工具以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语言文本,智能绘制诗词整体画面。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对AI绘画生成的诗词整体画面、诗词的整体解读文本进行比较,一方面借助图像强化对诗词语言整体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继续修改诗词解读语言,调整AI 绘画内容,或寻找诗词物象补充和完善AI 绘画作品。

图3 言图互仿的教学策略示意图

3.2.2 图嵌于言:描诗歌意象

图嵌于言的教学策略(见图4)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赏析诗词中的意象的能力,学生阅读诗词,寻找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借助诗词常见意象构建的意象图式分析意象,撰写意象解读语言文本。学生在AI 绘画工具中输入语言文本进行智能化文本分析,完善原有的诗词整体画面细节,使诗词意象嵌入画面,实现诗词构图的完形,使画面的情景描绘更加细致、生动。教师启发学生比较诗词意象画面、意象解读的语言文本,借助图像强化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同时,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再次完成对诗词内容的图示分析,重新描绘原有画作中的意象元素。

图4 图嵌于言的教学策略示意图

3.2.3 图丰于言:琢创作意境

以图画展示诗词往往在诗词情景呈现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却容易忽略对诗词中人物或诗词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依照格式塔理论的完形压强论,学生可以感受、分析诗词中人物或诗词创作者的情感,丰盈对诗词言语之外的情感认知,形成对诗词创作意境的完形。图丰于言的教学策略(见图5)需要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求知兴趣,使用课内外诗词学习资源充实诗词的背景知识,学习诗词的创作背景,思考、领悟诗词创作意境,撰写意境解读的语言文本。学生将意境解读的语言文本输入AI 绘画工具,完成文本解析、绘画完善,对诗词创作意境进行完形,使诗词创作的画面具有图像之外的深层意境感。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诗词创作意境的画面、意境解读的语言文本,强化对诗词意境的感悟,再次分析诗词中人物或诗词创作者情感,不断雕琢原有AI画作的意境表达形式。

图5 图丰于言的教学策略示意图

3.2.4 言图互间:融时空叙事

语言叙事从时间角度对事件进行叙述,图像叙事从空间角度对事件进行叙述,两者共同构成了兼具时空特征的叙事画面。言图互间的教学策略(见图6)成为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中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策略,学生尝试以叙事视角对诗词进行赏析,将诗词作为事件进行文本解读。学生在教师引导与提示下寻找诗词中具有叙事特征的语言,分析诗词的叙事线索,学生集体交流研讨并梳理诗词的叙事脉络,撰写诗词时间叙事的语言文本。学生使用AI 绘画工具创作时空融合的叙事画面,对诗词叙事进行具象化展现。教师指导学生再次研讨诗词叙事线索、叙事脉络,进一步增强诗词绘画的时空叙事内容,使画作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

图6 言图互间的教学策略示意图

3.3 应用列举

研究团队已经借助百度AI 绘画平台“文心一格”辅助诗词教学,对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探索。文章以下部分将对四种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列举阐述。

3.3.1 言图互仿教学策略应用列举

言图互仿教学策略应用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诗词《无衣》教学为例进行阐释。诗歌《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秦地将士慷慨激昂的战歌,主要描述了秦地军队在物资匮乏的艰难环境下,团结一心、奔赴前线的雄壮场景,具有突出的写实风格。教师运用言图互仿教学策略教授诗歌《无衣》时,设计了2 个学习任务。任务1:浏览诗歌,寻找诗歌描写的关于战争的物象,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整体图画内容。任务2 :借助AI 绘画工具绘制诗歌《无衣》的全景画面,观察并修改AI 画作,使画面内容更接近诗歌内容。

3.3.2 图嵌于言教学策略应用列举

图嵌于言教学策略应用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诗词《采薇》教学为例进行阐释。诗歌《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戍边战士生活艰苦,日夜思归的场景。诗歌以“薇菜”作为重要意象,透过薇菜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来暗示战士戍边时光流逝,进一步点明诗歌中戍边战士因常年离家在外,思念家人却不得归家的主题。教师运用图嵌于言教学策略教授诗歌《采薇》时,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任务1:阅读诗歌,寻找诗歌中描写“薇菜”的语句,初步认识诗歌里“薇菜”的特征。任务2 :回顾所学刻画游子的诗歌,思考“薇菜”激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思绪。任务3:借助AI 绘画工具在绘制诗歌《采薇》里戍边战士采摘“薇菜”的画面,对照“薇菜”意象分析内容,修改AI 画作。

3.3.3 图丰于言教学策略应用列举

图嵌于言教学策略应用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进行阐释。《沁园春·长沙》是由毛泽东创作的爱国词作,作品的意境高远、气势磅礴,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豪情壮志,以及对民族和国家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学生需要正确把握主人公的情感,才能追根溯源地感悟这首词的创作意境。教师运用图丰于言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毛泽东形象,设计了3 个任务。任务1 :自主学习《沁园春·长沙》相关创作背景知识及作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思考毛泽东创作这首词时的心境。任务2 :分析词作表达的人物情感,感悟主人公面对湘江秋景,追忆往昔“同学少年”报效国家的奋斗激情。任务3 :使用AI 绘画工具绘制出体现诗词创作意境的人物形象,参照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受修改AI 画作,使AI 画作实现情景交融。

3.3.4 言图互间教学策略应用列举

图嵌于言教学策略应用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诗词《国殇》教学为例进行阐释。诗歌《国殇》出自《楚辞》,由先秦爱国诗人屈原创作,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场楚国将士抵抗秦军的悲壮战役,经过激烈厮杀,全体楚国将士为国捐躯,既有基于时间的战斗过程叙事,也有依于空间的战斗场面叙述。教师运用言图互间教学策略教授《国殇》时,设计了3 个任务。任务1 :阅读诗歌,寻找诗歌中描述战役经过的关键语句,确定诗歌的叙事线索。任务2 :结合诗歌叙事线索、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知识,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国殇》的叙事脉络。任务3 :使用AI 绘画工具按照诗歌时间叙事语言文本绘制出融合时空叙事的诗歌画面,对照原有时间叙事语言文本,或者继续寻找诗歌叙事线索,再次润色诗歌的AI 画作,达成时空叙事巧妙融合。

4 评价和反思

研究团队针对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施效果评价与设计反思。

4.1 效果评价

4.1.1 评价维度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应用成效,研究团队按照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设计教学评价内容,分学习行为、学习成果两个基本评价维度。学习行为测评主要关注学生的诗词学习活动参与频率。学习成果测评依照《课标》中“学业质量”的“学业质量水平1”描述[4]设计为:1)整体感知文本思想内容;2)正确把握思想感情;3)健康的审美意识;4)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5)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6)梳理文化常识、文化现象,增加文化积累。

4.1.2 评价结果

为验证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实施成效,研究团队以同一授课教师、统一教学进度的三个平行班级(150 人)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个学期6 次诗词课程的教学实验,获取实验统计数据如图7、图8 所示。通过对学习行为、学习结果测评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图7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学习行为测评

图8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学习成果测评

1)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如图7,学生诗词解读语言文本撰写、AI 绘图、讨论交流的参与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显著提高。

2)AI 绘画与语言文本撰写两种行为呈现同步推进趋势,学生与AI 绘画工具互动频繁。如图7,学生AI 绘画与语言文本撰写参与频率接近,两种学习行为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学生与AI 绘画工具之间存在高频率的互动行为。

3)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实施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经历了从浅层理解到深度领悟的转变,诗词鉴赏能力得以增强,达成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质量培养目标。如图8,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正确把握思想感情”“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增加文化积累”等能力明显提升。

4.2 设计反思

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为此研究团队对原定教学策略从技术应用、学生主体性两方面展开设计反思。

1)即使AI 绘画技术可以为中职学生的诗词具象化学习提供帮助,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注意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例如,AI 绘画在对学生提供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时,可能无法充分理解诗人和学生的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创作目的等因素,无法完全代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

2)在诗歌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将AI 绘画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技术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学习者作为人的创造主体性。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学习和表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5 展望

当前,AI 绘画技术依然在迅速迭代,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创造出一个个 “让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智能化平台。AI 绘画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AI 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作为一种融合了人工智能、艺术、文化和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该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高其诗词鉴赏能力,AI 绘画技术为诗词教学增添了更多视觉表达和趣味性,让更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助推诗词文化传播。此外,AI 绘画技术与诗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带来多元文化体验和艺术创作灵感。AI 绘画技术与使用者之间如何有机协同、密切配合,如何在AI 技术使用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和发挥人的创造性等问题,亟待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与破解。

猜你喜欢
图解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图解天下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