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渗透“四史”的三维审视
——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

2024-01-05 08:43黄蕾蕾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史党史育人

黄蕾蕾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青年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谋独立、谋幸福、谋复兴、谋大同的百年探索历程,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光辉岁月。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重点在于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四史”为理论指引,精细化解决学生认知困惑,精准化纠正学生思想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信仰”涵养青年成长的力量。

1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四史”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加强“四史”教育,在把握历史走向中坚定青年学生的初心使命,激发其责任担当,砥砺其强国之志,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必然。

1.1 样本抽取

本研究选取了“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调查法,在广州、深圳、汕头、东莞、珠海、佛山、湛江、肇庆等广东省内11 个城市的高职院校随机选取了834 名在校大学生展开了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四史”学习成效度相关调查,最终回收问卷834 份,其中无效问卷53 份,有效问卷781 份,调研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1.2 现状分析

问卷主体部分根据理论模型分为:“四史”内涵、“四史”原因、“四史”学习意义、“四史”活动参与情况、“四史”精神践行情况等五个维度。在回收有效问卷后,项目团队运用IBM SPSS 软件对问卷数据的信度、区别效度等统计信息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在思政课中,青年学生的“四史”学习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四史”各个环节的认知、参与度都较低,如图1 所示。图1 中纵坐标最大值为5,蓝色、红色、灰色线条分别代表2018 年、2020 年、2022 年学生“四史”各维度学习现状。

图1 高职院校四史育人现状图

究其原因,现如今的大学生多为“00”后,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渴望自主权、选择权、话语权,又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未形成独立的鉴别力,对于社会上涌现的各种思潮缺乏辨别能力,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影响,相对轻视“四史”学习,较难走出西方意识形态“陷阱”。因此,高职院校要用好、用活“四史”教育,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拓宽“四史”实践渠道,健全长效化学习机制,让青年学生在认知聚焦中动态性体悟“四史”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和不易,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认同、未来自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2 思政课教学渗透“四史”的生成机理

自大革命时期开始,将“四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传统。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四史”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塑造重点有所差异,但历史永远是最好的教科书,构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一致的“四史”思政课程,廓清了青年学生思想迷雾,筑牢了理论之基,锤炼了过硬作风,造就了大批青年人才。深入挖掘“四史”中蕴含的历史机理、价值机理,充分展现“四史”育人的科学性、独特性,有助于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和历史担当。

2.1 历史机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形成的,是党自诞生后所开展的种种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史”育人不是纯粹的历史复述,而是以史为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使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展好“四史”育人,要明确其从提出至完善所勾勒出的清晰完整逻辑理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将历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尤其要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形成了党史学习教育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四史”元素融入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开始对中共党史进行系统研究。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报告中提出,要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调搞清党史,吃透党的路线政策。1942年3 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中指出,不搞清楚党史,就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彰显了科学研究党史的重要意义。1943 年10 月到1945 年4 月,毛泽东带领全党开展了系列党史座谈会,重点讨论了党史问题、路线方针问题,对弄清历史、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了重要助推力。1949 年10 月,毛泽东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强调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原则,对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党史学习教育基本经验,对当下的“四史”育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多途径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邓小平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又参与了众多中央决策,他亲自带领全党深刻总结党的历史,主持完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纲领性文献,推动知史爱党、识史明智,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四史”育人的理论支撑。1951 年6 月,邓小平在七一纪念活动报告员大会上高度称赞30 年来的党史“是中国革命最精华的历史”[2]。面对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思潮的涌现,邓小平提出青年“要学点历史”[3],强调历史学习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1988 年9 月,邓小平在题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谈话中指出要学习借鉴历史。针对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约,1990 年邓小平提出历史教育是中国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永远打不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加强历史教育,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历史教育,强调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5 月,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提出,“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4]。江泽民强调党史研究的现实针对性,要铭记过去、联系现实,1996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 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做好青年党性教育,发挥党史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史育人”,强调以史铸魂、立德树人,指出“广大党史工作者担负着以史育人的重大责任”[6]。胡锦涛倡导在学习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2006 年7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7]。胡锦涛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正确传承历史,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基础上进行的[8],深化了对党史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以史鉴今、以史育人,开创更好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将“四史”打造为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提出强化“四史”教育,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建设不能脱离历史。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数次提醒高校青年要研读“四史”,以史凝力;强调青年要学好历史必修课,汲取历史经验。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发展各项事业的必修课[9]。青年学子要把握历史规律,形成大历史观,塑造宏大视野。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0]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四史”育人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融相通,全面构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形成“四史”学习谱系,做好“四史”育人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坚定青年学生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是做好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题中之义。

2.2 价值机理

确保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精准科学地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用明、用好、用活历史知识,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国家育人育才的目标追求,这既是“四史”育人责任担当,也是思政课教学目标。

2.2.1 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

“四史”育人立足于服务现实,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新时代,我国要更加主动推动青年学生坚定中国自信。

“四史”学习的强化,让青年学生清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封建官僚压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实践,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得以在中国建立。随后中国共产党又进行改革开放,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坚定“四个自信”,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弘扬和延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要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使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为时代复兴培养更多勇担重任的青年战士。

2.2.2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

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政党是否先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不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动人民“钱袋子”鼓起来,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主要矛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动力。同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外延更广。美好生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多层次,既追求全方位的物质文明,也要实现高质量的精神文明。然而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特征的呈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精神危机开始常态化,焦虑、迷茫、空虚、抑郁等问题时有发生。加强“四史”教育,用老一辈先驱者的崇高理想信念、坚定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破除青年思想迷雾、激发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鼓舞新时代的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耦合共生、万众一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2.3 为国家育人育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而人才培养包含了育人和育才两方面,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其中育人是本,立德为育才之首。加强 “四史”学习是做好职业教育育人育才工作的重要渠道。

“四史”育人的根本原则是要坚持正确导向,笃定奋进方向。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高职院校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加强四史育人”“进行什么样的四史教育”以及“怎么将四史育人做得更好”这三个基本问题。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四史”学习过程中,切实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思践悟中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细照笃行中增强政治、行动自觉,激发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实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实现新突破的强大新生力量。

3 打通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四史”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四史”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纯粹的理论灌输,而是要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通起来[11],让青年学生在梳理党和国家的发展脉络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站稳政治立场。高职院校要充分彰显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多角度多方位打通 “四史”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本色接班人”。

3.1 把握教育精准性,重视思政课堂育人主阵地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才、 为国育人的时代重担。高职院校要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积极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真正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1.1 接受主体差异性,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学生,对“四史”的认知水平、领悟能力也存在不同,教师要依据学习主体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以及需求偏好,发挥教学系统性与靶向性作用,有选择地将“四史”元素融入思政课中,精细化、具体化展开“四史”教学,实现对人、对事的精准化,达成“供”与“需”的对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3.1.2 抵制错误历史思潮,树立科学历史观

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四史”积淀着深厚的价值底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高职学生通过熟知“四史”,可以汲取不断前进的经验和力量,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免疫力、思想定力,认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时代视野和历史眼光。

3.1.3 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趣与信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是动态的”[12],要与时俱进、走近学生,寓教于乐,打破教学短板。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探究性,使其在积极进取中筑牢理想信念,练就建功立业真本领;借助多元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理论授课外,还可开设“四史”专题讲座,邀请革命英雄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融,灵魂触动,以“榜样的力量”锻造高职学生的民族血性,培养继往开来的“精神血脉”;发挥网络育人功效,打造“四史”短视频、创设“四史”公众号、开设MOOC 混合式教学模式,多途径全方位拓宽育人平台,激发学生投身未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3.2 深挖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第二思政实地课堂”

“四史”育人输出成效评价要以CIA(Continuous Improvement Assessment,持续改进评价)为基础,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反馈—改进”育人机制。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多主体参评的模式,激发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评价格局,减少单一主体评价的主观、随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进行选择评价、论述评价、表现评价及交流评价,拓展常态化广度、深度、效度多方互动,在深层次沟通中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力求教学相长,推动“四史”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设置公开透明的后设评价,评价结束后,以育人成果为导向,对评价各环节各流程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精准实施流程反思和流程优化,增强评价程序的针对性、规范性、权威性,凸显教育评价指挥棒功能,保障“四史”渗透教学向纵深高质量发展。

3.2.1 开展实地教育,创设体验式教学

史料是历史遗留的印记,记录着真实的过去。激活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内生力,高职院校要善于挖掘与探索“四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人物旧居、纪念馆、博物馆等,通过鲜活的革命遗迹,历史文物,“让红色遗迹活起来”,使学生在实物展览、实地缅怀、现场教学中,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艰辛不易,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青年担当。

3.2.2 讲好中国故事,增添历史宽度。

中国故事是中国精神的外在彰显,蕴涵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师要厚植爱国情怀,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中挖掘素材,将中国故事与中国历史有机融合,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展开以“四史”为中心的叙事教育,让学生在故事中汲取真理营养、感受家国情怀、理解制度优势、树立政治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激发青年学生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3.2.3 推进“四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是理论之源。高职院校可以以国庆节、“七一”“五四”青年节等重大纪念日为切入点,开展“重走长征路”“再上井冈山”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红歌比赛”“四史常识抢答”等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体悟初心使命、“吃透”红色基因,实现理论入心入脑入行,在学思践悟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

3.3 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常态化学习评估机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四史”教育是一个长期性、联动性工程,高职院校要统筹谋划、统一部署,让大学生持续深入钻研,认真学习和领悟“四史”,增强判断力、创新力和执行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在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中坚定青年道路自信、汲取前进动力、赓续红色血脉。

3.3.1 通力合作,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史”育人是整体性教学工作,学校各部门要科学分工,系统整合。高校党委作为领导主体,要带头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四史”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理论自觉,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育人各主体要发挥“四史”育人联合培养职责。任课教师要彰显生力军作用,要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四史”育人主力军教学重担,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蕴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树立起“大历史观”,激发学生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断前行拼搏的内驱力。各院系要明确支撑辅助功效,作为时常接触学生群体的主体,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大学生成长内在需求,协助任课教师展开“四史”精准化、定制化教学。高职院校应打破壁垒,营造常态化育人环境,将“四史”教育渗透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润物无声学习氛围;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立“四史”艺术节,打造“四史”小剧情,因势利导,潜移默化,让青年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走近历史,瞻仰英雄;建立“四史”文化带,结合校本特色,将“四史”教育与学校历史、校训校风相融合,整合校内教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校园“四史”文化风、文化墙,达成“其来也渐,其化也速,其入也深”的育人效果。

3.3.2 成果导向,构建动态监督评价机制

“四史”育人输出成效评价要以CIA(Continuous Improvement Assessment,持续改进评价)为基础,采用自评、互评,多主体参评的模式,进行选择评价、论述评价、表现评价及交流评价,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功能,保障“四史”渗透教学质量。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13]。历史是真理的最好诠释,从“四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重在认清和把握“四史”发展的历史机理和价值机理,回望过去,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明来往,坚定政治立场。高职院校要打好培根铸魂“组合拳”,真正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四史党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