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机制构建研究

2024-01-07 01:33林风霞
河南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综合型科技人才科研人员

林风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6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做好教学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外,或带头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或兼职参与技术创新,或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他们在原有职业和身份之外,还增加了新的职业和身份,如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团队合伙人、创新型企业家、技术经纪人等,将这一类人才称为综合型科研人才。实践表明,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急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综合型人才[1-2]。综合型科研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晰界定综合型科研人才的内涵与素质特征,分析综合型科研人才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探索和研究其成长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认识和把握其成长规律,探讨如何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优化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环境。

1 综合型科研人才的内涵与素质特征

综合型科研人才,仍然属于科研人才范畴,但是从职业和身份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双重或多重职业身份。比如对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来说,除了利用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之外,还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创新型企业家等,并利用这些身份兼职开展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成果转移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

从素质方面来看,成功的综合型科研人才往往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全面且过硬的能力。一是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知识较为渊博,能够紧跟国际学科前沿,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二是掌握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技术嗅觉,具有应用类科技人才应有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集成创新等能力,能够用专业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成为创新创业团队中的灵魂人物,擅于将身边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源高效组织起来开展技术创新,并快速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 综合型科研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下,综合型科研人才对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助推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综合型科研人才的成长问题。

2.1 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

综合型科研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有利于我国弥补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短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员队伍迅速壮大,但是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问题[3]。一方面,我国科技领军人才、一流产业技术人才、高素质技工等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仍然严重短缺,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沉淀了众多的科研人员,限于机制无法完全发挥自身能力。由于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不重视技术开发与应用,而且出于多方面考虑,他们也不愿意辞职进行创新创业。而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前沿人才,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兼职创新创业可以弥补我国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短板,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综合型科研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有利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产出与转移转化。近年来,我国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是,我国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中小企业很难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2]、交易成本与风险偏高等问题[4]。同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明显偏低。根据《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的数据,2022 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48.1%、13.3%、3.9%[5],而美国等其他国家这一指标达到80%。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看,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偏低主要是由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产权难以清晰界定、缺乏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人等;从企业方面看,是因为缺乏高端人才[1]。综合型科研人才本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教师和科研人员这一身份,他们不但可以参与科研项目、了解前沿信息,还可以结识科研人才,很容易链接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等组成科研团队。同时,优秀的综合型科研人才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技术嗅觉,能够较快找到具有应用场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攻关方向,能够将复杂的科研任务准确分解,并分配给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从而较快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也有能力尽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综合型科研人才正是我国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急需的短缺人才,他们在团队中的组织引领带动作用既破解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成本高、形不成合力等问题,又破解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2.2 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产业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但是,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融合不深入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产业实践脱节、创新创业综合教育能力不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以及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难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教师也将研究重点放在前沿技术方面,缺少产业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重点也放在理论学习和论文撰写方面,出现严重的工科理科化现象,导致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与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6]。

对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来说,教师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工科教师走出实验室,带领学生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破解工科理科化问题的重要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也是如此,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依赖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经验。因此,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与推动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不谋而合。综合型科技人才通过合理兼职,不仅自身产业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创新创业经验得到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力及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也随之提高。在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还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或者将自己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了条件。综合型科研人才的做法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目标导向与产业需求导向相适应,有利于实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2.3 助推科技创新人才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如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中的唯论文导向还没有彻底扭转[7],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推进缓慢。随着综合型科研人才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高,一些隐藏的不完善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一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也可能随之加剧,比如兼职创新创业的教师增多后,如果单位仍不重视技术创新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创新创业人员对现行绩效考核机制、职称评定制度的不满就会增加。但相应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创新创业人员也有动力推动相关机制改革。

3 我国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推动综合型科研人才队伍规模扩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学校进一步完善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拓宽学生学科、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二是构建完善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机制,促使科研人员转变、成长、提升为综合型科研人才。但由于我国综合型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仍不健全,以及成长机制尚未建立,加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人才培育培训机制等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对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我国目前综合型科研人才极度匮乏。

3.1 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行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流动、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不利于综合型科研人才的成长。例如,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各学科专业人才是分开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科研人才也是分开培养的,很难培养出综合型人才,包括综合型科研人才。在学历门槛的制约下,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的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科研院所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产业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及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经验,存在应用型研究能力不足、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受现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影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开展应用性创新的动力也不足。这是因为大部分应用型技术创新研究并不能产生理论创新,无法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开展技术创新,甚至本应重视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的工科专业也是如此。

3.2 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仍不完善

研究表明,适当兼职对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8],兼职对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比如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兼职,可以接触更多优质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高校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创新及创办企业等,不但可以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所在,进一步拓展职业宽度。目前,我国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尚不完善,不利于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一方面,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人才认定、人事编制、学历门槛等重重壁垒;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与保障机制仍不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愿意到企业兼职。例如,人社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兼职取得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及后面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明确界定,科研人员担心创新创业成功之后出现知识产权纠纷隐患,创新创业缺乏安全感。虽然明确了创新创业取得的业绩是兼职创新创业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但如何评估仍缺乏配套细则,加上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于衡量等原因,相关政策仍然难以落地。

3.3 人才培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下,一部分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参与了创新创业实践,有的人获得了成功,有些人却失败了,一些人甚至因创新创业失败而负债累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如组织管理能力欠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法律知识欠缺、创业失败后缺乏东山再起的勇气等。从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反思,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失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科研人才培育培训机制尚不完善。例如,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到位,包括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到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融合不深入,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往往将在职人员排除在外,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4 对构建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机制的建议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批综合型科研人才。针对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存在的制约与困难,要从评价、激励、流动、培养、培训等方面,构建有利于其成长的长效机制,优化其成长环境,使综合型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4.1 构建综合型科研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综合型科研人才综合业绩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来说,应将现行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一些不利于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取消或进一步完善,要突出科技评价的原创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成果统一纳入业绩认定范围,并制定、细化兼职创新创业取得的业绩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时的评定标准和量化标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评价科研人员的综合业绩,以期提高科研人员兼职的积极性。比如,科研人员研发技术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的,可以根据贡献大小进行量化。同样地,将撰写应用对策研究报告、建言献策建议等智库研究成果,兼职创新创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奖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也纳入业绩认定范围并进行量化。还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综合型科研人才在职称评定时开设绿色通道,取消或降低核心论文、专著等门槛条件。对企业来说,要对科研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取得的业绩、职称等予以认可。

同时,要构建综合型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运用多重激励方法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例如,可以将综合型科研人员的工资与技术创新成果转让转化收入挂钩;对在岗位要求之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综合型人才称号;对综合型人才在评先争优、福利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

4.2 健全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健全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合理流动。一方面,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流动性技术岗位,打破编制、学历等壁垒聘请企业科研人员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晰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边界和制度,增加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创业者的未来确定性,提高兼职的积极性。比如,要加强对兼职创新创业人员的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进行考核,必须符合考核要求才能开展兼职创新创业。要进一步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如果创业项目涉及单位知识产权,单位和科研人员应该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依法明确权益分配,单位也应与离岗创业人员、兼职创新创业人员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另外,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内部,也应建立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为科研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提供机会,也帮助科研人才在本单位寻求到更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3 完善综合型科研人才培育培训机制

首先,要聚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责任担当、组织领导能力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健全高校综合型科研人才培育机制,制定优化综合型科研人才培育方案,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拟创新创业科研人员的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补齐创业知识不足短板、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促使一部分对创新创业有兴趣、有能力的科研人才,顺利实现向综合型科研人才的转变、提升。最后,完善综合型科研人员培训机制,在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中,企业和事业单位要组织综合型科研人才进行与岗位或职位相适应的培训。

5 结语

鼓励、支持企业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我国急需的综合型科研人才,让科研人才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我国尽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综合型科研人才十分匮乏,应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综合型科研人才成长规律,从评价、激励、流动、培养培训等方面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其培养与成长的机制。

猜你喜欢
综合型科技人才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打破传统框架的综合型LED光源投影机 ViewSonic(优派)TX500K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综合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营造综合型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