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4-01-07 00:42倪成苗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策略

倪成苗

[摘 要]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教学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但是在实际中,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阵地的作用。文章尝试从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和开展多样教学活动五个方面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策略,以期课程思政能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13-03

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理念则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从思政学科扩展到所有学科,促使各学科教学与思政学科教学同向而行,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以文化人”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家丰富且生动的语言特点,更能体会到他们蓬勃而坚韧的思想魅力。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理念,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担负起育人的重责,努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理念指导实践,落实课程思政是为了育人,而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更好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课标是明确学科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基本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全文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素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但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致无法正确把握目标。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理解相关内涵,以有效开展教学。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可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单元导语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是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概括,主要介绍相应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文情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单元导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教学提示。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选文有《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通过对本单元导语和选文内容的梳理可以凝练出单元教学主题“人生自有诗意,青春各有色彩”,而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则是引导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珍惜时光,坚定信念,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二)“学习提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一课的末端都设有“学习提示”,虽然设置在末端,但其实应该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进行阅读。“学习提示”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重点。“学习提示”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既展现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又展现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此外,“学习提示”中也拓展了许多课外知识,往往含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如《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提示”中指出“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更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作品,感受他们的情怀。充分利用“学习提示”,既有助于明确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发现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单元学习任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结尾处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要求。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与交流,单元学习任务为学习效果的检验提供了具体性指导。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就有讨论“青春的价值”、围绕“意象”“诗歌语言”欣赏诗歌、简要点评所选小说中的感人片段、为青春作诗并编辑成册四个具体任务。任务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从语言学习层面到言语个性表达层面,既契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又链接“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相关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提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樹立珍惜时光、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文

课文是开展语文教学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凭借。讲授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课文脉络、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尽可能地挖掘课文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革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革命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诗文中古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感悟、抒情散文中作家抒发的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热爱等,都可转化为课程思政元素,以培育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教师在教学《与妻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林觉民烈士为何能在如此深爱妻子的情况下,毅然做出舍身为国的决定,使学生感悟革命烈士伟大而壮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做到因时、因生制宜。为了使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结合最新语文教育理念,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大单元、大任务研讨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十八个学习任务群,针对每一个任务群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以革命传统作品为例,课程标准中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与之相关的学习任务群,教师可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以大单元、大任务的形式开展群文教学。这能让学生阅读更多的革命传统作品,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以大单元、大任务的形式组织《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这三篇课文的教学时,可将大单元主题确定为“女性形象探究”,设置相应的大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篇课文中女性的成长与变化,推导出“苦难与新生”的共同点,在带领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二)情境真实化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体验完成学习任务,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感,并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经验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荣维东教授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指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包含一定学习元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或问题场景”。语文学习情境可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创设个人体验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独特个人体验,如教学《登泰山记》这篇课文时,可设置绘制泰山美景明信片送给朋友的情境,这样学生便会在进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教学《陈情表》时,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晋武帝和李密,以面对面直接沟通的形式展开对话(对话内容要以原文为主)。通过对话,学生能感受到李密的表达严谨周到,并由此明白在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以使表达更清晰准确。学科认知情境能引导学生基于学科知识发展能力,这种情境被认为是“语文味”最浓的情境。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词放在一起开展组诗探究,创设读书分享会情境,让学生在这些词作的众多意象中选择一个,再结合这一意象蕴含的情感写下自己想对李清照说的话。

四、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可以将课程思政元素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要想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日常教育,语文教师还需做出以下努力。

(一)语言要“活”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输出的灵活性,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与妻书》时,如果教师只是点出林觉民的爱国之心让他有勇气以身殉国,显然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这封信的动人之处。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思考林觉民说“吾至爱汝”和“吾勇于就死”是否矛盾。学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这体现了从小我之爱到大我之爱的发展,并不矛盾。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了林觉民对妻子的爱之深和对国家的爱之切,由此更能理解林觉民烈士的拳拳爱国之心,感悟革命先辈的无私与伟大,珍惜今日之幸福生活。虽说课文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准确传递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只能采取说教的方式。使用灵活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二)语言要“深”

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种侧重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启学生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大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很多是“是不是”“对不对”这一类无效提问。应关注课堂语言的深度,有效设计问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进行《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自己更欣赏哪一种人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进一步提问,如果他们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做能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看似矛盾的两种处世态度做出合理的评价,把知识和自身生活联系起来,进而体会古人的处事之道,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开展多样教学活动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文教学活动常常局限于課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宽语文教学途径,以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

(一)增加实践性活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比如在教学《茶馆》时组织学生编排话剧表演。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必然会多遍阅读文本,仔细揣摩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知。

此外,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开展实践性活动。例如,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人物故居等,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知行统一中落实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

(二)重视跨学科学习

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组织文学翻译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在翻译中英文不同版本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体会不同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这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已经在各个教育阶段受到广泛重视。这其中,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重要的价值。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并积极探索相关教学策略,将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荣维东,刘建勇.语文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与创设策略[J].语文建设,2022(5):14-18.

[3]  陈雪瑶. 高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探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3.

[4]  冯雨谣. 统编本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2.

[5]  樊畅.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