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策略探析

2024-01-09 10:44江苏苏州陶叶炜
现代企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普惠公众领域

□ 江苏苏州 陶叶炜 等

当前,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全球资源环境领域颇受瞩目的重要话题。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引入一系列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以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并由此衍生出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碳普惠等多种市场化机制和手段。而碳普惠通过引入低碳、节约、绿色理念,能够有效促进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推动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目标、原则及重点着手,着重就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快速增长,远超世界人均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其中城市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领域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而碳普惠可以充分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刺激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拉动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本项目通过开展公众碳普惠场景研究,设计碳普惠模式及运作机制,借助创新,丰富公共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机制手段,促进公共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公共碳普惠市场的发展。

二、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量随之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领域已然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因此,人们需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人们生产、生活和消费中寻找绿色发展的动力。为了激活公众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碳普惠”应运而生。首先,“碳普惠”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它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通过构建一套公民碳减排的机制,对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一定价值,从而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同时,通过多重激励,引导人们更多地践行低碳环保,并参与碳交易市场核证减排交易,对权益进行核算,切实体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其次,在构建环境治理体系中,“碳普惠”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它作为致力于塑造新型低碳发展共享业态的一种制度设计,“碳普惠”既能够促进公众低碳消费意识觉醒,又可以将商家与主要消费人群衔接起来,从消费端促进生产端绿色转型升级。

再其次,“碳普惠”依托移动设备、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规模、更有效分享,从而显著提高学习的动力、效率和质量。

目前来说,“碳普惠”基于能源大数据中心,利用平台底层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力和柔性扩展能力,聚焦公众出行领域,开展电动汽车出行、公交出行等领域的碳普惠,设计燃油机动车停驶、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公共交通出行、低碳消费领域、低碳社区领域五个公众领域碳普惠场景。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对碳普惠所有流转的信息数据上链,支撑建立起透明的交易运作机制,塑造城市碳普惠发展新范式。

三、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原则

1.标准化原则。数据标准化是实现高价数据、支撑以数据为基础的相关业务的先决条件。组织必须制定可参考、可落地的标准。当发生争议的时候,有权威的标准可供仲裁参考。

2.透明化原则。除了一些需要保密的安全措施之外,场景创新相关的文件、数据问题的发现等,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相关人员应该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发生后应如何按照原则处理。

3.数据认责与问责。创新过程中必须解决数据无人问责的问题,例如将很多岗位列为负责人,最终却没有人真正负责。数据的认责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数据的问责和考核制度是确保场景创新工作真正落地的制度保障。

4.平衡原则。在大数据时代,时时刻刻都在涌现海量数据。在进行使用时,必须在代价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往往没有必要追求百分之百的数据质量,而对于历史遗留数据,数据标准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完全约束。很多时候,对于企业来说,数据可商用是平衡原则的重要参考。

5.变更原则。随着市场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多场景等创新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控制模型的变更流程,也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推动标准更新。

6.持续改进原则。业务在不断变化,需求在持续产生,场景创新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续推动,不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四、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思路

1.设计碳普惠场景及运作模式。通过设计公众领域多个碳普惠创新场景,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者低碳生活方面、低碳社区方面、低碳出行方面等,从多方面多类型的场景设计,可以充分调动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刺激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拉动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

2.数字化运行技术构架建设。技术架构建设需要通过多方数据源的信息融合与共享,例如企业数据、碳普惠项目数据、公众低碳行为数据,结合指标数据库中的算法规则、指标体系,清洗、计算、归并数据结果,保存入关系型数据库,供上层应用访问,为业务场景设计提供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撑。具体体系分为目标层、运作层和支撑层,其中目标层包括设计碳普惠多场景、构建数字化运作机制以及公众碳普惠创新发展;运作层包括地毯社区领域、提倡公共交通出行、低碳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及燃油机车停驶等;支撑层分为管理支撑和技术支撑,通过区块链技术与运作层链接。

五、公众领域碳普惠多场景创新策略

1.燃油机动车停驶场景创新。汽车是汽油、柴油消费的大户,汽车用汽油、柴油消耗占比超过成品油消耗总量的80% 。因此,加大汽车领域的碳减排对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主要包括五种不同燃料类型(汽油、柴油、常规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的生命周期碳排范围在146.5~331.3gCO2e/km。其中柴油车碳足迹最高,纯电动车碳足迹最低。相较于汽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的降幅分别为12.7%、39.4%,主要由燃料周期碳排放降低造成,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燃料周期碳排放相较于汽油车,减排幅度分别为28.8%与57.2%。

同时,越来越多车主使用团油等数字化加油软件,既可以根据距离、价格偏好自主选择较有优势的加油站,享受优惠,还能通过“一键开票”代替下车开具纸质发票等费时费力的传统线下加油环节,从而减少自身及后方排队车辆的等待时间,减少因怠速行驶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

通过设计多种激励机制,帮助用户建立碳账户,按日记录停驶行为,精准量化减排量。同时,通过碳交易原理,使用户获得碳积分兑现奖励,将碳普惠机制落地,为绿色出行行为赋予价值,使减排用户得到奖励和回报。例如,用户可在线申请车联网减排设备,停驶每天根据车的排量,获取减排量和基础碳积分奖励。以激励方式设计燃油机动车停驶碳普惠场景。

2.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创新。从长期来看,汽车销量仍旧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19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3辆,仅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率的提高和都市圈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乘用车销量、保有量有望同时提升。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汽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增长。

基于《通过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减排》《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等方法论,可提出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公交车项目的减碳量核算思路,通过基准线情境下排放量、减排情境下减碳量等核算方式,设计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如以新能源汽车代替汽油车,使用屋顶光伏发电代替传统煤电等;在使用环节,推进产品循环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周期,节约能源资源。基于绿色场景,新能源汽车使用体现了公民的绿色行为,充分调动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刺激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拉动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

3.公共交通出行使用场景创新。影响城市交通低碳碳普惠的主要因素有:交通出行结构、交通能源、交通运转量。因此,可以针对主要因素进行减少、转变和提高。(1)减少。减少即城市交通量的减少。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对高CO2排放量的能源需求。(2)转变。转变交通出行结构,转变出行方式观念。实现快速公交,减少对CO2排放量高的能源需求,提倡使用电能、风能等再生能源;转变出行方式,将不必要的私家车出行转变为公共交通。(3)提高。提高即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循环使用,降低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

公交车运输系统具有载客量大、人均能耗小、排放少等特点。通过核算居民公交车出行的减碳量,可侧重于公交车尾气污染物的模拟计算,公交车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等方面,将公交车出行作为低碳行为纳入碳普惠制。以碳惠等方式进行奖励,有利于鼓励居民低碳出行。

4.低碳消费领域使用场景创新。低碳消费是“双碳”目标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减少碳排放总量起到驱动作用。它主要以低碳产品的购买、使用、回收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最终以公众的低碳消费行为来呈现。因此,本文从消费内容、过程、目的等全面把握低碳消费行为的内涵。

从消费内容来看,低碳消费行为涉及的领域宽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居民生活消费包括食物、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服务八大类。相应的,低碳消费代表上述各类消费均实现低碳化,具体可分为低碳出行、低碳衣着、低碳食物和其他使用低碳产品的行为。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世界环境日围绕个人培育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七项建议,包括节电、节水、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等,号召公众从日常点滴做起落实节能减排。

从消费过程来看,低碳消费行为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购买低碳产品和服务;二是对已购买产品的用能总量、用能效率、碳排放量实施主动管理,例如,节能建筑改造、节能家电更新,以及对产品减量化、重复使用或回收再利用等。

从消费目标来看,低碳消费是一个相对概念和渐进式过程,与高品质生活目标具有一致性。低碳消费实现程度的高低与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各地消费因时因地而异,低碳标准也应适时动态调整。低碳消费在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削减高碳消费和奢侈消费,使公众通过低碳消费获得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及更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终实现生活质量提升和碳排放量下降的双赢局面。

低碳消费的“减碳机制”体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双重效应,助力碳达峰尽早实现。一方面,公众低碳消费行为能够直接减少碳排放。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处置产品的过程中充分评估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最低的碳排放作为决定消费行为的依据。在购买环节,主动选择购买低碳产品和服务,例如,购买节能家电、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在改造环节,针对传统高耗能产品进行节能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如以新能源汽车代替汽油车,使用屋顶光伏发电代替传统煤电等;在使用环节,推进产品循环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周期,节约能源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低碳消费倒逼企业低碳生产,起到间接减排的作用,可被称为“引致低碳消费”。

5.低碳社区领域使用场景创新。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碳排放核算范围一般包括城市边界范围内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产生的直接排放(吸收)量,减去城市碳排放净输出。

根据社区定义,首先,自然不存在工业碳排放;其次,除非存在特殊情形,否则不在社区层面考虑碳汇吸收量及其增量;再其次,提出一个符合社区定义的重要假设——即社区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如果有的话)全部为本社区服务,不存在社区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对外供能的情形,从而社区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被涵盖在建筑系统碳排放范围内。因此,社区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就是基准情景下的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三大系统的碳排放进行社区碳减排的核算时,除了要计算低碳情景下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系统的碳减排量,还需要考虑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所产生的碳减排量。这里的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同,后者已经被纳入建筑系统碳减排考虑中。

综合考虑城乡社区开发建设成熟度、生活方式、特点和低碳建设重点内容等因素,通过获取计算空间布局、绿色建筑、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利用、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的碳排放量指标,对比目标参考值,设计低碳社区领域场景。

六、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综合系统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等多领域的变革,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我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碳普惠”在公众领域中的应用,利用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力和柔性扩展能力,设计出燃油机动车停驶、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公共交通出行、低碳消费领域、低碳社区领域五个碳普惠场景。通过多个碳普惠场景的创新,调动人们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的理念,刺激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拉动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同时美化城市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打造出低碳、生态、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目标。

猜你喜欢
普惠公众领域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领域·对峙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