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建构

2024-01-11 13:05季伟峰任宝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季伟峰 任宝龙

摘要:分析了第一课堂推进研究生“德学共育”的融合力不强,第二课堂跟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力不够,网络云课堂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社会大课堂有效促进研究生成长的创新力受限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梗阻。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内在机理,并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四课联动”思政育人体系为例,提出立足第一课堂、深耕“主阵地”,打造第二课堂、盘活“补充形势”,占领网络云课堂、抓住“最大变量”,融通社会大课堂、用好“源头活水”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建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四课联动;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季伟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 100081;任宝龙,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研究生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施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新办法新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水平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发生积极深刻的变化。当前,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面对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亟须准确研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梗阻,着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梗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提速增效的快车道,迈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的十年来,研究生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了 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2]。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3]。“德才兼备”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育人与育才的高度统一,极具问题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为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当前高校育人实践来看,总的来讲,相较于本科教育而言,研究生教育更为关注专门化、学术化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在部分环节仍然呈现一些短板弱项。

1.第一课堂推进研究生“德学共育”的融合力不强

研究生思政课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承载着引导研究生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把好正确发展方向的使命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尚有薄弱环节,例如,在教学内容上,研究生思政课限于班级大、人数多而教师少、课时少等问题,很难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重点上,教育者习惯了以大纲教材论教,忽视了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群体的不同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一些专业课程也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一体的主课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亟须构建。

2.第二课堂跟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力不够

相较第一课堂的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而言,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灵活性。然而,与本科生第二课堂建设相比,目前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足,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还需加强。例如,在第二课堂笼统覆盖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比较多,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对象化、具体化开展的教育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不强;在育人队伍上,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调动不够、投入不足,导师队伍在思想政治方面育人育才功能发挥不充分。

3.网络云课堂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为顺应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的潮流和研究生对网络的黏度倍增的趋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好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在网络去中心化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威权性质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频频受到挑战,同时,研究生群体已有知识结构较稳定、理论认知程度较深、群体生活较分散、心理负担较重等特征,决定了相较于灌输式,他们更渴望建立较为平等的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较大,基于研究生群体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亟待建构。

4.社会大课堂有效促进研究生成长的创新力受限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既是“象牙塔”内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育,也是引导研究生走出书斋迈向社会大课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教育更偏向理论知识的探索,在实践中推进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锻炼一体化培养做得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校内的传统教育活动,没有统筹用好社会资源,统筹研究生知识养成、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环节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内在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要注重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客观规律和主体力量。

1.抓牢一个中心环节,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规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高水平拔尖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关系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扭转“唯学术科研论”“重智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等倾向,抓牢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精心地把对研究生的知识教育、能力锻炼与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贯通起来,突出做好涵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基础工作,支持引导研究生做到修炼德行和训练才能的统一,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能力本领突出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和“树人”齐头并进、双线延伸。

2.遵循两个客观规律,突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是认识并科学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过程。一方面,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层次明显、阶段相异,却又逐级递进、相互衔接的严密体系。虽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本科阶段基础上的积淀与发展,但其既非“全盘挪用”也非“另起炉灶”,而是依据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复杂主体类型和趋于成熟的思想认知等特征,采取适合研究生群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向、形式结构、话语表达、方法载体,实现精确“瞄准”症结和有效“靶向”供给,让研究生在进场、在场、收场的学习成长生涯均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裨益,在有效过渡及衔接中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需遵循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生群体虽然经过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锤炼,但因连续置身于校园环境,“剧中人”的身份未曾置换,既较多受到了本科学段的惯性驱使,又兼具研究生阶段的现实影响,表现出各阶段相互联系却互补性差的特征。故而,应以尊重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为第一着力点,采取差异化、分众化方式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内生动力。

3.用好三支思政队伍,抓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也是助力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过程,需激发各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育人主动性,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指明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并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5]。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求导师不仅具备过硬的科研能力,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传授知识,指导科学研究,还要关注研究生所思所想,加强人文关怀;不仅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情况,还要关注研究生就业和人生规划,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其次,发挥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需根据研究生思想认知发展和科研重心变化等现实问题,按照研究生学段设计有针对性、说服力、感召力的教育内容。在入学时,以讲好导论课为重点,破除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在专业学习及科研训练阶段,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性、学术性、思辨性,引导研究生把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逐步掌握真理指导实践的能力。在毕业阶段,可联合其他育人主体,借助关键节点的仪式感教育功能引导毕业生更为清醒地认知其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将所学所得外化为实际行为。

最后,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骨干力量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特殊、作用巨大,是研究生思政育人的骨干力量[6]。在当前利益取向日益多元,多种思潮互相激荡的时代变局下,研究生辅导员要先明道、信道,以“四有好老师”的高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严要求时刻对照审视,为研究生打好样板、作出示范。另外,研究生和辅导员交集点多、面广、频高,涉及到思想政治引导、心理情感疏导、就业择业指导等多个维度。要通过外部施力和内部培训的多样方式,形成一批政治理论素养高、责任担当意识高、处理问题能力强的以专职为核心、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确保辅导员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始终“在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建构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四课联动”思政育人体系,既囊括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也综合了网络云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使得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校园与社会协同前行,共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1.立足第一课堂,深耕“主阵地”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应把深耕“主阵地”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举,以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优化为首要突破口,不断提升育人整体效果。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研究生思政课要避免简单重复本科阶段的教育内容,着重从以往课程内容设置的薄弱环节及研究生成长特点入手,构建同本科阶段既有效互补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保证本硕博各阶段思政课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在教学重点把握上,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应侧重加强对研究生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及时回应,引导研究生透过现象考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学会形成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范式,帮助研究生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在课堂教学拓展上,要强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综合运用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契机,发挥好课程主阵地的育人功能,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能力培育。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思政课充分把握当前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突出课程建设的问题导向,创设问题驱动的“主课堂+”立体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集成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机制,努力激活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铸魂育人功能。着眼解决教学知识传授与研究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冲突,紧扣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关切点,建构教学结合点,筛选百个问题编著形成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疑难问题解析;着眼解决理论深刻性与教学生动性的矛盾,从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入手,重点建设VR/AR/MR等虚拟仿真沉浸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研究生思考;着眼解决教学供给单一与研究生需求多样的失衡,搭建“主课堂+”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建设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建成覆盖所有一级学科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丰富性,有效破解教学供给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矛盾。

2.打造第二课堂,盘活“补充形式”

高校第二课堂融合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是研究生“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培育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7]。发挥好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拓展作用,既是新时代不断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必然路径。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对第二课堂服务研究生教育特殊重要功能的认识,强化对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组织实施。在资源供给上,克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本科生推进得多、面向研究生推進不足的现状,改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二课堂育人资源配比现状,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力量,通过加强活动设计、项目培育、队伍建设、评价激励,一体化完善研究生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重点环节上,围绕研究生参加学术科研训练多这个最突出的特征,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主体作用,进一步细化导学思政、科研育人的职责清单,完善跟踪问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导学思政、科研育人的组织力、实效性,强化导学思政与科研育人的互融互促。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紧紧围绕培养理想志向高、学术基础好、国际视野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领军领导人才的目标要求,加强对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挖掘和建构。近年来,学校紧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国家大事盛事的契机,面向研究生群体重点打造德学共育“大思政课”,创新了第二课堂立德树人新形态。以大任务、大团队砥砺大责任、大担当,比如宇航学院科技服务冬奥团队、计算机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组织师生参与重大政治任务科技保障,研究生导师、辅导员骨干全程跟进,全面推进研究生内驱力激发、外驱力提升和创新力培养,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具象化、生动化,达到了激扬理想、磨炼意志、砥砺责任的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建立健全多层次激励机制,实施导师立德树人反馈制,加强导师指导过程的监督,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动态闭环反馈,不断强化协同育人合力。

3.占领网络云课堂,抓住“最大变量”

伴随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当代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形势和新挑战。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信息化趋势,要求我们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探索新时代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要注重精准化对接,主动分析和掌握研究生群体的关注点、兴奋点,了解其思想行为外显和关注的网络话题、热点事件及话语表达,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要注重生动化表达,直面研究生已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渐趋成型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等特点,深入研究生的网络圈层,强化贴合研究生群体的话语表达;要注重平等化沟通,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单向传输的传统做法,尊重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价值观较成熟、主体意识更强、较本科生更渴望实现平等对话的现实需求,建立与研究生特点相适应的平等对话沟通体系,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

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着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打造了以微党课、微故事、微心声、微阵地、微团队为体系的“五微一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网络育人工作质量。发挥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协同作用,组织录制“微党课”及视频公开课,融合重点热点话题,传递正能量;发挥朋辈教育在示范带动方面的潜能和价值,组织研究生通过撰写网络文章、制作网络微电影等形式开展身边先进典型宣传展示,以“微故事”打造现实版“网红”;发挥研究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鼓励研究生用网络流行语、风趣段子为输出载体,以热门话题和共性问题为内容,通过“微心声”发出“最强音”,形成网络沟通交流互动,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暖”起来;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阵地”,推动研究生党团支部、学术小组活动交流联网上线,助力构筑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壮大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带动一批“微团队”成为网络“红军”,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现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提升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感召力。

4.融通社会大课堂,用好“源头活水”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8]。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社会大课堂兼具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为研究生开展社会观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对促进研究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重要作用,是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必然选择。结合社会大课堂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抓好以下关键方面:在社会观察方面,要进一步教育引导研究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学科专业联通的有关行业发展的形势政策形成正确社会观察,拓展研究生科研创新、职业发展的视野和格局;同时,以社会需求反向刺激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养成、能力锻炼,促进研究生尽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素养。在社会实践方面,要进一步聚焦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大专业实践的组织实施力度,针对研究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特长集聚优势资源,组织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到基层、到社区、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在尝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持续推进“思政+常态化实践”模式,把拓展社会大课堂人才培养空间、面向研究生开展实践育人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协同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干部,协同理论教育与社会观察社会实践,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00余个,在实习实践要求中明确教育教学思政点,同步推进思想锤炼、能力锻炼和专业训练。学校每年组织万余人次到基层一线开展社会实践;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高水平赛事,培育项目数、参与学生数和指导教师数连年增加,研究生骨干持续在国内外大赛中夺魁夺杯夺金。社会大课堂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6.

[2] 赵沁平, 馬永红, 别敦荣, 等. 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笔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0): 1-11.

[3]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 人民日报, 2020-07-30(1).

[4]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32.

[5] 教育部. 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 教研[2020] 12号[A/OL]. (2020-11-04) [2022-05-07].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11/t20201111_499442.htm l.

[6]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A/OL]. (2006-07-23)[2022-05-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7] 王茹.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 高校共青团研究, 2020(Z2): 237-241.

[8] 骆郁廷, 杨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665.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31.

(责任编辑 黄欢)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