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文化艺术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分析

2024-01-12 05:53赵新宇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摘要】以天津京剧院赴欧洲巡演为例,从文明交流互鉴、商业项目运作、海外演出市场拓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表演艺术新世纪海外传播的新趋势和新发展,探讨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

【关键词】京剧表演;“走出去”;海外演出市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中华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戏曲艺术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参与国际交往的高效的、综合的媒介。京剧自19世纪便作为重要文化符号和重要手段参与到中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之中。天津京剧院于2009年、2011年和2014年三次赴欧洲巡演。其间演职人员规模(最多时近40人)、持续时长(三次巡演累计总时长近7个月)、演出范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比利时、斯洛伐克等国的50余座城市)、演出场地及场次(在法国策勒歌剧院、意大利蓬基耶利歌剧院等近50个著名剧院上演近160场)、影响人群(当地现场观众超过12万人次,包括斯洛伐克国家电视台在内的多家欧洲主流媒体追踪报道)、经济效益(例如2009年巡演收益210万元人民币)和文化效益(天津京剧团成为天津乃至中国文化艺术欧洲传播的名片,法国巴黎市长代表直言:“是你们让我们了解了京剧,也由此认识了天津。”)等诸多方面,创造了天津乃至中国京剧走向海外市场的历史记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走出去”开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与审美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才能高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出发,对天津京剧院赴欧巡演加以观瞻和思考,将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也有益于助力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向更新和更高境界迈进。

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高质量“走出去”的内驱力

21世纪初,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的海外传播迎来转型,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开始告别“中国热”带来的“东方神秘感”阶段,转而向着艺术审美需求层次递进。天津京剧院赴欧巡演响应这一需求,以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驱动高质量“走出去”。回顾此次巡演诸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筹备阶段的剧目遴选、演员酌定、舞台表演、字幕翻译推敲、演出排练的完善,还是巡演中的适时调整,抑或是巡演结束后的庆祝与激励,文明交流互鉴一以贯之。

与此前国家委派的出访演出中,剧目均由我方确定不同,2009年赴欧巡演的剧目,是在中欧(法国歌露白演出公司负责人和其邀请的三十余名欧洲剧院负责人)双方共同努力下遴选而出的。在天津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欧方代表先后到天津京剧院排练厅、中国大戏院、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通过看排戏、看演出、看展示等多个视角对京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其间,他们参观了天后宫、古文化街、黄崖关长城等诸多名胜古迹,对天津民俗文化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中国审美方式,有了进一步感受和领悟。经过两周的筛选,欧方从中方推荐的十余出剧目中推选出《拾玉镯》《挡马》《盗库银》《闹天宫》等八出京剧折子戏作为巡演剧目。

天津京剧院剧目推荐,充分汲取了先贤海外演出经验(如20世纪初叶,梅兰芳先生赴日、赴美演出时,《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剧目获得交口赞誉,又如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戏剧节、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等展演活动中,《三岔口》《秋江》和《闹天宫》等剧目广为瞩目)和剧院既往代表国家赴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交流出演剧目的反馈效果。另外,注意选取那些既有我们的文化表达,又能和外国文化共振、引发共鸣的剧目(如《杨门女将》和法国圣女贞德传奇同样是女英雄抗击外敌主题)。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欧方嚴格限制演职员人数(40人),参与演员多面临身兼数职、在多部戏中出演角色、出演场次众多等挑战,天津京剧院精心组建了参演团队。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平领衔,与武丑胡小毛,梅派青衣王艳,程派青衣吕洋,刀马旦阎虹羽,花旦陈媛,青衣张蝉玉,刀马旦陶欣,武生王俊鹏、司鸣、王一,武丑王鹏飞、侯佩志等一道,构成了一支艺术水准与国家文化形象代表相匹配,多数人一专多能且体能充沛的表演队伍。

20世纪初,成功运作梅兰芳先生赴美演出的齐如山先生,曾对京剧演出剧本翻译深感任务艰巨,他说:“因为英文深造(造诣很深)的人,对于中国(戏曲)名词的意思,也往往有不很了解的地方,还得我详细解说。所以有许多时候须我们几个人凑在一处,才能工作。然而最难的是有许多词句,只能意会,不可以言传,常常解释半天还不能表达确当。”[1]这对天津京剧院来说,同样极具挑战性。对此,天津京剧院决定采用三步走的“合作翻译”策略:首先,当中文字幕确定之后,天津京剧院广泛动用多方资源对汉语字幕进行英、法双语翻译。其间不乏向高校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外国文学专业学者或研究生请教。其次,邀请酷爱京剧、熟悉故事情节且具备一定外文能力的业内外人士,帮助阅读该外文字幕,以便对个别用词、用句加以斟酌和修改。最后,将经此处理后的演出字幕,发给法方负责人,他们又几经修改,最终得以将一套文从字顺、鲜活晓畅的英、法字幕呈现在当地观众眼前(演出现场,派专人负责翻译字幕的同步播放)[2]。

中欧双方在排练或演出中,对细节的推敲同样引人注目。2011年巡演中,《杨门女将》这部戏有一幕,天波府得知杨宗保战死沙场,全家设灵堂告慰英灵。法方负责人认为是否可以考虑将舞台布景由白色改为黑色(在中国,灵堂的布置以白色为主,而在欧洲国家多以黑色为主)。中方结合历史与现实,向法方做了耐心、细致的解说,原布景和服装保持不变。在此后的几十场演出中,当地观众也并未反馈因剧中灵堂颜色与他们生活经验不符而不能理解的意见。同样是颜色上的沟通,法方负责人建议《三岔口》演出时,打出黑色背景光,而不是一般情况下的白光,中方立即采纳,因为它合情合理(夜晚摸黑打斗),有利于更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3]

二、国际化、专业化的组织运作是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保证

传统表演艺术跨文化的成功传播,须具备以下重要指征:第一,观众构成是否以当地主流社会为主;第二,当地主流媒体有无报道及评论;第三,是否进入当地主流销售网络渠道,票房业绩如何。[4]天津京剧院和法国演出公司签订合同,中方主要负责演出,法方主要负责前期营销、联系场地、规划日程和门票预售。作为专业演出公司,法方展现出令中方尊敬和值得学习的巡演项目商业运营能力。

以2009年首次赴欧巡演为例,法方首先成功串联起分布于法国全境和其他欧洲3国的39个剧场(院)。在中方协助下精心制作的各类海报和广告,广布各演出城市的灯箱、路牌和图书馆、剧院等文化场所。演出票价方面,法方综合考虑演出地区、剧场影响力、场地品质、当地消费水平、演出时间等诸多因素,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划分多档票价,预售期6个月。这无疑是在让当地的各类人群有机会走进剧院,一睹京剧艺术的风采。总体来说,票价从9欧元到80欧元不等。演出的剧场观众席座位从500席到2000席不等。[5]加之当地政府对文化市场的扶持和支援,对部分外来剧目的高价位票做50%补贴,这同样激励了当地观众的购票热情,这对于中法双方来说,无疑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演出运营。

我们特别注意到,针对欧洲观众的审美情趣特点,天津京剧院特别安排了“亲剧”区域,以呈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和讲解。在每场演出开场前40分钟左右,会有演员为观众做京剧脸谱勾画展示、京剧服装道具展示和民族乐器演奏展示。同时,在翻译协助下,演员向在场观众介绍京剧历史和文化内涵知识。零距离接触脸谱、服饰道具和中国民族乐器,聆听精彩、生动的知识介绍,引发在场观众掌声不断。别开生面的“暖场”为接下来的好戏上演做了充分铺垫。此外,利用演出间隙,京剧院还择机举办与观众见面会和有当地戏剧从业者、电影人、评论家参与的座谈会和校园专题讲座等。以上种种交流不但拓展了关注京剧的人群层次,引发其对中华文化进一步关注和亲近,而且也是在培育潜在的京剧演出市场和营造新的演出契机。

三、拓展海外演出市场是高质量“走出去”的现实需求

持续拓展海外演出市场,提升演出的商业性,是保持艺术活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和现实需求。对于2011年再次赴欧巡演,天津京剧院认为,依靠以肢体语言为主的折子戏,只能满足欧洲观众瞬间的好奇心,不能引领他们进入到艺术欣赏层面,慢慢咀嚼京剧精华。因此,再次赴欧演出应侧重挑选那些故事情节丰富,唱腔优美华丽,全面展示京剧唱念做打(舞)的经典剧目(如大戏《杨门女将》),以满足欧洲观众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需求。

以上努力折射出的是天津京剧院主动开拓海外演出市场,改变以往浅尝辄止式的海外文化交流状态,坚持在对外演出中建立长效机制的战略考量。这种机制培养了稳定的戏曲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新观众,使得新观众能够不断融入戏曲演出中来,在票房收益上也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2018年天津京剧院与国家重点新闻网——中国网“正在上演”频道达成战略合作[6]。双方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创新传统戏曲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共同研发数字戏曲产品,构建融戏曲创作、剧目推介、互联网传播为一体的数字演艺产业新业态。这无疑是天津京剧院在探索创造性地传承和传播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此可以预见,随着京剧名家新秀的演出,在剧场、互联网频道和移动客户端的同步呈现,中华戏曲海外演出市场拓展,也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

四、结语

首先,天津京剧院赴欧巡演,在欧洲多国主流观众和主流媒体中引发轰动效应,这与团队发展的内驱力——文化自信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自信,源自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经历代艺术大师和先贤舞台实践积累、发展和提炼,具有独特规律的京剧表演模式的肯定与坚守,以及自身表演实践上的精益求精。具体表现为,坚持京剧主动性传播思路不动摇,坚持“以我为主”的审美评判标准开展对外传播不动摇,主动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决不盲目迎合海外观众的欣赏习惯。诚如巡演领衔主演王平所言:“戏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提倡、宣传我们自己的艺术。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责任把它继承好、发扬好。”[7]另外,这种文化自信又是开放和包容的,集中体现为在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和持续革新能力。它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和营造中国戏曲表演在海外传播中的“和而不同”的呈现效果。

其次,纵观天津京剧院近70年的海外演出,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外交使团出访占压倒性多数,海外商业巡演则屈指可数。这种结构上的失衡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没有持续的演出助力,诸多“第一次”访问和出演过的国家和地区的觀众,对京剧和中国文化的感受多流于片刻惊叹,难以激发出较为持久的关注和喜爱。培养较为稳定的观众群更是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剧院对海外承接需求信息相对匮乏。因之,政府文化事业管理部门和演出团体的同向发力便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政府文化事业管理部门,除了在政策导向、制度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外,还需统筹做好在互联网平台上分类、分期、分层推进国际演出市场相关信息的广泛应用、常态发布和规模化覆盖工作,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与国际演出市场平台关联的机制,进一步拓宽戏曲演出市场信息海外共享面。同时,演出团体应充分认识到在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助力下,传统演出空间被突破,语言屏障影响力日益减弱,新媒体时代正在重塑戏曲传播生态。因此,演出团体一方面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演出相关信息的共享工作;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品牌化的戏曲新媒体传播渠道,以精准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海外观众,挖掘潜在的海外演出市场。

最后,天津京剧院赴欧巡演获得预期成功,与其团队中多有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熟悉海外演出市场运营的人才加盟关系密切(如华裔法国翻译家朱克嘉女士担任讲解)。为此,在培育本土人才的同时,建议发现和培养国外代理人(如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学员),借助他们懂中文、热爱中国戏曲、熟悉当地演出市场运作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戏曲演出的代理商,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去”。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战略研究(E18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齐如山文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24.

[2]李妮.创造历史的商演:天津京剧院赴欧演出纪实[J].中国京剧,2009(7):33.

[3]马进.一个慕名电话引来58场海外商演[N].中国文化报.2009-05-18(002).

[4]徐馨.传统艺术如何跨文化传播: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N].人民日报.2015-06-25(024).

[5]李妮.天津京剧院海外市场拓展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38.

[6]携手国家级网站 共建互联网剧院[EB/OL].天津京剧院官网.(2018-12-13).http://www.tjjjy.com/dist/tjnews-detail.html?id=457.

[7]京剧名家王平:戏曲创新不能丢本质 要突出“表演”[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697637446891856&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赵新宇,天津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天津 300221)。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