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契合点创建“科学+劳动”新课程

2024-01-15 15:50李博兰
小学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融合

李博兰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让劳动课程能够顺利推进,将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形成“科学+劳动”的融合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使学校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同时也能丰富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劳动素养,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3    013-015

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倡导劳动课程要有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小学科学课程同样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动手实践。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推行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但是许多学校单独开设劳动课程,存在不少困难,比如说师资缺乏、课程时间安排冲突、内容选择困难等。因此,借助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相通点,将小学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相整合,形成创新性的“科学+劳动”融合课程,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单独开设劳动课程难的问题,还可以丰富科学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劳动素养。

一、寻找契合点,创设新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是两门不同的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都有所不同,但是这两门学科都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不少契合点。劳动实践需要科学的指导方法,科学课程也离不开劳动实践操作。

以小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为例,本单元是以养蚕活动为主,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蚕的一生,了解动物繁殖的意义。而养蚕的过程需要定期给蚕宝宝喂食、清理蚕宝宝的粪便、给蚕宝宝建房子等等,这些操作都是劳动实践。所以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有关蚕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实践的快乐,并学会用科学的养殖方法,解决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科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小学科学课程中还有不少关于植物观察、工具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单元知识,这些都跟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可以以此为契合点,形成“科学+劳动”的创新融合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构建与实施,突破大空间

(一)开发融合新课程

“科学+劳动”融合课程是一门实践比较多的课程,因此教学场地不仅仅限于实验室或者教室。而校园基地的建设,能够突破常规科学课堂的教学空间,使“科学+劳动”融合课程能更好地开展。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百花园、空中田园、木工场地等基地的建设。比如将校园绿化面积大的场地改造成百花园,学生可以在其中体验植物种植的劳作过程,同时也可以学习植物类的科学知识;利用校园楼顶搭建空中田园,划分为蔬菜种植区、动物饲养区、中草药种植区、蘑菇养殖区等,满足不同年级“科学+劳动”融合课程的实践需求;搭建木工课室,让学生有了解工具发展和使用工具制作物品的场所。在这些劳作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

结合科学教材,形成“科学+劳动”校本课程。小学科学教材中类似这样能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的课程还有很多,因此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的不同目标要求,笔者结合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开发“科学+劳动”融合课程校本教材内容如下。

[ “科学+劳动”融合课程 一年级 《观察一棵植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给动物建个“家”》 二年级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做一顶帽子》《磁铁和我们的生活》 三年级 《我们来做“热气球”》《测量降水量》《我们的过山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四年级 《制作我的小乐器》《设计制作小车》《种植凤仙花》《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五年级 《地球的结构》《制作钟摆》《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解决垃圾问题》 六年级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緊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建造塔台》《厨房里的物质和变化》 ]

多样化的校园基地建设,既能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又能保障“科学+劳动”融合课程有效、高效开展。学生在校园里能快乐学习科学知识,进行劳动体验。

(二)实施融合新课程

“科学+劳动”融合课程不是简单整合,而是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建构,使课程具有完整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学教学中,笔者以“科学+劳动”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

案例一: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要通过种植凤仙花,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变化,从而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1.课堂讲解,了解“科学+劳动”融合课程的知识

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教学手段,讲解如何科学播种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简单介绍凤仙花的生长习性,让学生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更好地开展劳动种植指导实践。通过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讲解如何制订植物生长计划表,并告诉学生需要坚持做好观察和记录。

2.探究种子的萌发过程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如何科学播种和让种子成功萌发,接下来就是进行凤仙花种子的播种和生长过程的种植护理。因此本课设置了凤仙花种植任务,在学校空中田园展开种植,学生经历了选种—翻土—种植—挖孔—浇水等一系列劳动实践过程。通过这个实践探究过程,他们学习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劳动工具的科学使用。

3.成果汇报,“科学+劳动”教学中学生收获快乐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种植管理和观察记录,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发现了凤仙花从种子萌发—长出根—长出茎叶—开花—结果—枯萎的生命过程,并通过表格文字记录和图片等方式进行科学记录,在全班交流分享,收获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劳动实践的快乐。

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宝贵品质,通过实施“科学+劳动”融合新课程,正好能培养学生这种坚持探究、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素养。

三、总结与思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劳动实践

通过“科学+劳动”融合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并利用科学知识指导劳动实践。教师将科学知识目标与劳动课程目标相结合,设计课堂任务。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比如科学技术、智能化工具等,进行高效规范的种植、养殖劳动;运用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科学知识,处理生活垃圾;利用科学技术与工程知识,使用工具减轻劳动的辛劳;等等。在“科学+劳动”融合课中,也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劳动精神,在简单烦琐的劳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劳动效率。

(二)养成劳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科学课堂的学习,明白科技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从而更深刻认识到科学家身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敬业奉献的精神,明白這些品质也是一个合格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对科学家产生崇敬心理,明白原来伟大的科学家也具有科学的劳动态度,是一名敬业的劳动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科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科学+劳动”融合课程,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勤于劳动的劳动素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身体力行,吃苦耐劳,追求创新,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石秋香,梁芸.创设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0(24):13-15.

[4]冯毅.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以小学科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9-14.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