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路径

2024-01-15 16:40蒋瑶雷燕谢宁祝静郭晓兰邢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5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思政检验

蒋瑶 雷燕 谢宁 祝静 郭晓兰 邢艳

[摘           要]  为进一步完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整体性思政教育教学设计。围绕设定的育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案例库,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探索了微生物学检验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的路径及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大于90%,为检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和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4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仔细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课堂中。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这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如何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以课程思政整体性设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建立思政案例库,构建一体化思政教学体系,从专业课角度发挥育人作用进行探究。

一、课程介绍及思政现状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个“技术和应用”属性并重的专业,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必要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是检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将实验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涉及临床上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致病机理、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常见感染性疾病诊断及防治原则等内容[2]。课程将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有机融合,并综合运用临床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旨在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療提供实验室依据[3]。近年来,各类传染性疾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更加凸显了医学检验人才在保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专业知识目标外,还应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即在教学中引入家国情怀、医德仁心、职业伦理、理想信念等内容,培养政治坚定、德技兼修、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检验医学人才。

但目前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基本都是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段模块,并且由不同的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专业课教师而言,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挑战,包括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身德育水平有限、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等,导致其成为“两张皮”的机械性或应付式教学,使得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化、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和短期化[4]。因此,高校必须加大思政教育融合重视力度,课程思政建设应通过共同整合,才能真正使课程思政落地开花。

二、课程思政教学整体性设计

如何走出课程思政建设碎片化的困境是德育渗透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课程思政系统性设计与整体性运作的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才能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破碎走向整合、从部分走向整体[5]。因此,重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系统性建设的基础,通过对教师培训、教材优选、思政案例发掘、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重塑,进而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保障,从而确保课程思政有效进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四进”入课堂,包括入大纲、教案、讲稿、课件。具体来说,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覆盖整门课的思政案例库及典型人物案例库,据此,将课程思政进行系统性建设,形成设计—实践—评价三环闭环教学体系,即课程思政系统性设计为其实施途径指明了方向,实施效果由评价结果得以体现,根据评价反馈及时动态调整设计内容,让思政教育走向系统性、同质化教学,见图1。

(一)构建思政案例库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包括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临床细菌学检验、临床真菌学检验、临床病毒学检验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五大部分,将与章节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实现贯穿全过程的思政教育,需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要点并寻找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切入点,以构建本课程的思政案例库。比如在讲到第四章“细菌耐药性检测”时,通过引入“超级细菌”等概念,以及耐药菌感染率、致死人数,带给学生冲击的同时也让其意识到细菌耐药形势已十分严峻,我国作为抗菌药物使用大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的临床微生物学相关思政案例具体见表1。

(二)构建典型人物案例库

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微生物学家、医学专家,通过将这些科学家的事例及背后蕴含的人文和科学精神构建为人物案例库,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人物事迹案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能于无形中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深化思政教育的意义。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的临床微生物学相关思政人物案例库具体见表2。

(三)实验教学思政整体要求

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教学是导向未来职业理想的起点,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角色转换的重要体验阶段,也是成长为实践型人才的关键步骤。实验环节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还应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实验结果时,应教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的成败,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特点,为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具体的实施路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课前阶段

专业教师及团队应深研教材,紧密关注时政热点、新闻采访、人物传记、科研进展等内容,积极留意身边有教育意义的实事要事平常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从而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具体实践中,不仅要善于挖掘勤奋刻苦、真善美精神等通用的思政元素,也要挖掘医者仁心、勇于奉献等富有微生物学专业特点的思政要点。此外,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应增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在以“课程思政”为特点的“大思政”体系下整合各学科教师资源,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在每次课堂教学前,将相关思政案例上传到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并进行思考,利于后续课中思政任务的完成。

(二)课中阶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多,在融入思政元素时,仅使用PPT和板书进行单向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6,7]。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课程为载体,课堂是主阵地”的原则开展思政教学。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地做好表率,将自己对检验事业的无限热爱及正能量情怀传递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多听取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双方互相了解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政教学工作。其次,课程思政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中心。课程思政教育要结合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的思政教学接受度和需求,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因材施教,衡量学生所思所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选择合适的思政教学素材,结合当下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得到精神力量的熏陶。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外,微生物学检验课堂增设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熟悉感染性疾病诊疗流程,并深刻体会微生物检验结果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从而形成职业自信,也让学生对病患产生共情,通过情绪体验、情感互动和情怀培养,实现学生对自身职业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认同感,将课程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最后,思政教学中应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围绕教材内容设定合理的思政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思政教学融入专业知识中,实现思政教育渗入专业教育。思政教学瞄准主题切入点,确定好目标,强调切入点的逻辑和自然,引導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透过表象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小的细节或环节去打动学生,培养学生“大”的思想情怀。

(三)课后阶段

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的时间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外进行延伸[8,9]。比如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微生物爱好者协会”,通过开展微生物学知识技能竞赛、主题科普、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拓展专业内容而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创新、协作能力。此外,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纪念日,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校园或社区向广大师生及民众普及这些节日设立的意义及相关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敬畏生命的观念。

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阶段,教师就是否达到课程思政德育目标及思政内容是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邀请同行专家督导听课,听取反馈后进行教学反思以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对我校2019级临床检验技术专业160名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入手,既包括对课程思政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实施思政教学后课程整体质量的评估,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均超过80%,进一步说明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改进教学方法后能明显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见图2。并且在课程最终考核中,将原先的理论+技能考核方式改为理论+技能+素质考核,并调整适当的分数占比,通过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为医学检验行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我们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传授过程中[10]。本文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学科发展史及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内涵,通过挖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整体性设计,凝练课程思政案例库,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具体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全方位课程育人,即培养有正确价值引领、有高尚人文情怀、有科研创新精神、有严谨专业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崔妍,李晓霞.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10):879-882.

[3]李倩,陈建高,闫晶敏,等.疫情背景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1):13-16.

[4]彭丽娟,罗杰伟,李雪璐,等.基础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11):1484-1487.

[5]鞠晓红,王月华,曹亮,等.支架式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6):676-680.

[6]周芸,陈晓梅.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设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19(2):83-88.

[7]刘芬,柏凌,曹小华,等.“大思政”格局下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22,(20):234-236.

[8]洪朗.高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72-75.

[9]刘成成,宋为娟.厌氧菌检验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1):3013-3015.

[10]倪朝辉,刘彬,贺丹,等.基于教材建设及专业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0):1254-1256.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思政检验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