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困囿和路径探析

2024-01-15 15:22庹忠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5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精神

庹忠伟

[摘           要]  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劳动,人类社会历史的推进和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因此,无论处于什么年代,劳动永不过时。劳动精神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的重要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走向。但是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面临个体劳动意识弱化、高校劳动精神培育认知偏颇、家庭劳动精神培育缺失、劳动精神培育的环境氛围氤氲不足的困囿。鉴于此,可以通过强化劳动价值理论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方式、氤氲劳动精神培育的家庭氛围、营造浓厚劳动文化氛围等策略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的精神培育,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

[关    键   词]  新时代;劳动精神;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165-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重要性[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2]。据此观之,我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以及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现今,受不良文化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对劳动存在认知偏差和意识弱化的现象,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不当培育以及培育环境的氛围氤氲不足等,致使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存在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我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青年一代学生。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都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新时代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创造,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劳动[3]。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一)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評价教育工作效果和成败的标准之一即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历来就重视对人的教育,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最终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实现发展。今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机遇,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扎根基层踏实奋斗,夯实实践能力,修炼劳动本领,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智力的充分发展,同时又强调体力的充分发展,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理论教育很重要,实践锻炼同样不可缺少,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劳动过程中,大学生可实现手脑并用,通过劳动促进对知识的领会、提升自己的体能。此外,劳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进行接触以及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在改造中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劳动精神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劳促进德智体美的发展,最终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中成长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青年时期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但是该时期的大学生渴望成功,急于脱离父母以及教师的管理,对新事物既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又具有很强的接受性,对于网络的适应能力较强。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与社会的接触较少,独立自主应对困境的时刻较少,不少大学生的心理还相对较脆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强。对此,要在全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规律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因势而化、有的放矢地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知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应对挫折和困境的能力,提高对社会不良思潮和文化的辨别力,学会面对学校和家庭港湾之外的社会生活。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十年,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扎实理论学识、高强实践能力、高深劳动本领、经得起风浪和挫折、经得起人民考验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劳动、拼搏奋斗,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劳动创造。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停止劳动,任何一个时代也不可能停止劳动,在新时代,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需要辛勤劳动、不懈奋斗。因此,有必要通过劳动精神的培育,促使大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由漠视劳动转变为主动劳动,[5]在劳动实践中改变“高分低能”“花拳绣腿”的现象,在劳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创造能力,进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兼具高素质、坚定信念和高技能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困囿

随着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高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境界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还面临困囿,从侧面映射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待强化。

(一)大学生个体劳动意识弱化

一是劳动态度偏失。当前一些大学生在消费主义不良思潮的裹挟下,背离了新时代劳动精神所推崇的勤俭节约,受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的影响,劳动价值观存在扭曲,还有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坐享其成、“月光族”的思想。一些学生在内卷的冲击之下,持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以消极态度来应对内卷,忽视了劳动奋斗的价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精致利己主义、“功利性”奋斗的影响下,只注重劳动为个人带来的价值,而看不到劳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致使劳动的道德性被弱化。

二是劳动认知偏差。受到“唯读书论”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忽视了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对劳动的认同感较低,同时社会存在重智轻劳的观念,造成劳动教育的生态环境失衡,使劳动教育的价值被扭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些大学生意识不到劳动之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出现了不尊重甚至轻视劳动的现象,在观念中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三是在劳动中缺乏创造意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短视频所推送的娱乐信息、碎片化信息占据着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其精神空间被禁锢于“信息茧房”之中。在网络海量信息的裹挟之下,部分大学生容易滋生从众心理,在网络空间中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意识,进而导致创造精神的弱化。

(二)高校劳动精神培育认知偏颇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主阵地,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劳动精神的培育存在认知偏颇的现象。一是对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的培育,在评价体系中“智”的方面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劳”的方面比重相对偏低,进而导致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主动性大为降低。二是高校劳动教育趋于形式化。學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多数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志愿者服务、校园清洁等,活动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另外,劳动活动的实际参与性不足,体现在劳动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少数,而非整体参与;还存在多数时候学生并未真正地参与劳动,而是通过听学术讲座或者参观的形式进行。此外,还表现为任务式地进行劳动教育,因此,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热情不高,有时出现逃避劳动的现象。三是学校劳动精神培育的连续性不强。学生劳动精神的形成需要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养成,但当前高校在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并未持续性地开展劳动实践,因此难以对学生形成持续性影响。

(三)家庭劳动精神培育缺失

家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启蒙的作用,家庭对于劳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一个阻碍便是家庭在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及轻视。一是家长“重智轻劳”。当前多数家庭仍然受制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藩篱,在此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进而导致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大打折扣。二是家庭劳动精神培育的方式不当。在部分家庭中仅仅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方式、手段,进而使学生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三是家长包揽一切家务。部分大学生在家长“保姆式”的生活服务之下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大学生身上看不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同时反映了家长并未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其劳动精神。

(四)劳动精神培育的氛围氤氲不足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主要的精神食粮。但当前在劳动精神培育的环境氛围氤氲方面仍然略显单薄。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宣传表现为阶段性。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过程中的文化宣传并未实现常态化,部分高校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还停留在阶段性宣传层面,比较典型的就是高校在宣传过程中主要以代表性的节日为依托,如“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日”等。二是劳动文化的宣传载体相对单一。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过程中,运用的文化宣传载体主要有劳动模范、校园标语、志愿者实践活动、校园广播等,但并未将载体进行优化组合,致使载体的功能被大大减弱。[6]三是劳动文化的宣传缺乏主流渠道。多数情况下,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宣传时会与本校的特色专业相联系,如以体育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主要打造的是“健康向上”“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因此,本该作为主流文化进行宣传的劳动精神却被边缘化,难以引起大学生群体的重视、激发大学生进行劳动的热情。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囿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大学生个体劳动意识淡化的问题,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高校对劳动精神培育的认知偏颇、家庭在劳动精神培育中的缺位、劳动精神培育的环境氤氲不足等。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劳动的热情,需在把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困囿的基础上,针对困囿探析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强化劳动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样,科学的劳动理论有助于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当前大学生在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高于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错误劳动观念的影响下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要使大学生在错误劳动观念裹挟的大环境中重拾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须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为此,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抵制社会当中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消解,还有“劳动无用论”、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认知,更为重要的是“重智轻劳”“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些错误的劳动认知、错误的劳动态度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尊重劳动、轻视劳动的思想,因此,必须加以抵制。另一方面,须加强对大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教育,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中错误劳动认知的辨别力,如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劳动幸福观、劳动职业观、劳动平等观的教育[7],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厚植劳动情怀,提升劳动精神的境界。

(二)优化学校教育方式,构建系统培育机制

高校合理的教育方式、培育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境界。当前,部分高校在劳动精神培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培育流于形式、培育实践的阶段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劳动情怀的涵养。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劳动教育方式。

一是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劳动实践考核在综合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注重劳动实践的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所作的贡献,实现量的考核与质性考核相结合。二是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扩大劳动实践的覆盖面。在劳动活动方面,可减少“保姆式”服务方式,使大学生参与到校园卫生打扫之中,还可通过开展一些创新创造技能竞赛,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培育劳动精神[8]。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方面,要转变以往化整为零的参与方式,使全体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之中。针对学校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可通过为学生布置课程考核任务以外的劳动实践任务,以此增加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

(三)加强家风建设,氤氲劳动精神培育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优良的家风对子女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这其中既有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又少不了家庭的因素。当前,部分家庭中“知识至上”“成绩为王”的观念致使从小受此观念影响的大学生对劳动滋生了错误认知。此外,部分家庭为提升学生的成绩,促使学生专心于知识的学习,在多数情况下将劳动转化为一种惩罚的方式、手段,进而导致多数学生自小就抵制劳动。为此,应当加强家风建设,氤氲具有浓厚劳动氛围的家庭环境,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以优良家风加强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在家庭中应当发挥榜样的作用,坚持以身作则,做到热爱劳动、艰苦劳动、诚实劳动,告诉学生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而需要通过艰辛劳动和拼搏获取,从而为学生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家庭环境和氛围,最终使大学生意识到没有所谓的“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报酬,促使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二是机智运用劳动机会。一方面,家长应该适时适度地让学生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打扫房屋的卫生、整理学生自己及家中其他成员的卧室、清洗脏衣物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升独立生活的意识,逐步树立自觉劳动的意识。另一方面,家长应当摒弃将劳动视为惩罚方式的错误观念,而是应当将劳动作为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设置物质奖励或者进行精神激励的方式,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呈现的正确行为给予一定的表扬,促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换取所需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感悟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四)营造浓厚劳动文化氛围,厚植劳动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需发挥劳动模范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劳动文化宣传的长效性。劳动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劳动品格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程,因此,需改变以往短期劳动文化宣传的方式,实现劳动文化宣传的日常化、普遍化,充分利用校园醒目的公示栏进行传统劳动文化的宣传,发挥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校园广播功能,同时高校也应发挥课堂宣传劳动文化的主渠道功能,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接受劳动文化的熏陶,最终在浓厚劳动文化氛围和环境的滋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劳动的认知。二是拓展劳动文化的宣传载体。打造具有浓厚劳动文化氛围的校园,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打造劳动文化期刊专区,以及通过校园中的劳模雕塑展现劳动模范人物身上的精神实质[9]。此外,为了增强劳动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还可将多样的文化载体灵活地进行组合,达到“1+1>2”的效果。另外,还可将劳动文化与课程的开发以及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劳动精神。抑或是选取校园中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典型人物现身宣讲,以此来激发廣大学生学习典型人物的精神,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三是搭建劳动文化宣传的主流渠道。在宣传者方面,要组建一支专业队伍负责宣传劳动文化,实现劳动文化宣传队伍的专业化;在劳动文化内容的宣传上,要注重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鲜活性;在劳动文化渠道的打造方面,既要注重运用实物载体,同时又要注重发挥虚拟载体的功能,实现虚实载体的结合。通过宣传队伍的专业化、宣传内容的科学化、宣传载体的多样化,进而建立劳动文化宣传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郑娓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94-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黄蓉生,樊新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1(9):4-6.

[6]孙俊伟,常璇,魏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路径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51-55.

[7]宋广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37(3):156-160.

[8]上官苗苗,李春华.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22-26.

[9]邓旭升,程娟.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脉络、价值内核、困囿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60-66.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