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

2024-01-19 03:58张日培杜宜阳
辞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言规范新时代

张日培 杜宜阳

* 本文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新中国语言规划术语研究”(项目编号ZDI135-120)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城市语言规划视角下上海市语言文字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20212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回顾了我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历史成就,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实现祖国统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探讨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新理念,并从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文化传承发展、语言治理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提出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内涵拓展的思考。

关键词 语言规范 语言标准 规范标准建设 新时代 语言治理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是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内容、重要任务,是包括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科学研究、制定修订、宣传普及、推行使用等的系统工程。新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梳理已有实践、分析面临需求的基础上,讨论新时代新征程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发展理念和体系框架。

一、 新中国70多年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颁行了一大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 颁行了数量众多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我国颁行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量众多,[1]覆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手语、盲文等我国语言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文字,涉及语音、文字、拼写、词汇、语法、翻译、转写、数字和标点符号用法规范等各个方面,有“面向社会使用的”和“面向信息处理的”之分。这些规范标准大致可以进行以下内容聚类: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类、汉字及汉字文本规范类、汉语拼音及拼写转写规范类、少数民族语文规范类、中文信息处理类、语言资源建设类、语言能力分级及相关测试类、外语中文译写类、中文外语译写类、手语规范类、盲文规范类、语言服务类等。

(二) 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规范标准体系框架

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以及等效采用的国际标准等,其中既有专门针对语言文字的,也有不少包含语言文字的内容。同时,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颁行了相当于行业标准的“语言文字规范(GF)”,推出了具有试用、引导性质的“绿皮书软规范”。此外,语言文字领域的规范标准很多通过文件的形式做出规定,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语文辞书、工具书等出版物,语言资源类数据平台等,也在规范和服务社会语言文字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我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标准(ISO)、国家标准(GB)、语言文字规范(GF)、规范文件、语言文字软规范、团体标准(如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团体标准ISCLT、翻译行业团体标准TAC、语言服务行业规范ZYF等)、出版物(如术语手册、语文辞书等)、网络资源平台等。

(三) 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体系

一是科学研究体系。国家语委科研项目2001年设立之初主要就是为了推进和支撑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当前仍以语言规范为重要内容、以规范标准文本为重要成果方式。20世纪80年代,国家语委就设立专门机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新世纪以来,国家语委进一步依托有关高校或科研单位建设了一批以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型基地。近年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等也推出各自科研项目,其中很多服务于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研制与应用。

二是制定修订体系。在国标层面,国家标准委下设的负责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专门技术委员会(TC500)、负责书面语言转写标准化工作的“TC4/SC2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书面语言转写分技术委员会”[2]秘书处均设在国家语委;同时,TC28/SC2、TC62/SC1、TC62/SC2、TC233、TC527等与语言文字规范密切相关的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也是国家语委委员单位。除了国标,国家语委还负责制定修订“语言文字规范(GF)”和“绿皮书软规范”。为规范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国家语委制定颁布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管理办法》,成立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此外,为規范字母词使用,教育部、国家语委还牵头成立了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发布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

三是宣传普及体系。多年来,国家语委及其相关委员单位主要从3个方面推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普及。(1) 出版发行。除了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标准单行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绿皮书软规范”、各学科名词以及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语文辞书外,为方便社会使用,商务印书馆、语文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还出版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汇编类图书。(2) 网络系统和平台建设。国家语委建设的“中国语言文字网”“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等,提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查询服务。民政部建有“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全国名词委建有“术语在线”。此外,融媒体语文辞书发展迅速,《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权威语文辞书推出数字版和相关网络应用(App),可在线查询。(3) 重点人员专门培训。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使用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出版物编辑等。新世纪以来,国家语委等部门连续对相关人员开展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培训,将相关培训纳入“国培计划”,累计举办数百期培训班,培训了数万名人员。

四是使用监管体系。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颁布了部门规章《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为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管理提供了法治依据。同时,在国家语委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的架构下,各委员单位各司其职,结合行业业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职责范围内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标准符合性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地方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出版、教育、交通、旅游、文化、体育、商贸等重点领域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监督检查,上海等地将“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情况监测”作为法律制度写入语言文字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监督检查,如《咬文嚼字》杂志数十年坚持“匡谬正俗”,还连续发布“年度十大语文错误”。

(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一是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现代化。汉语的现代化肇始于清末以降,作为文化领域民族救亡的重要探索,以助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为宗旨,以文字表音化(新文字運动)、语音统一化(国语运动)、语体口语化(白话文运动)等为主要路径。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在现代化的大方向上取得积极进步,但由于国家力量的孱弱,也存在着突出的语言文字混乱局面,未能形成稳定成熟的现代汉语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等的深入讨论与酝酿,国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现代汉语的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强大的国家力量推进汉字整理与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研制、普通话审音、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教学语法系统描写建构等系列工作,推动现代汉语体系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一步提出“语文现代化”理念,成立语文现代化学会,将语文现代化的含义界定为“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术语国际化”[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主体内容即围绕这“六化”展开,有效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的语文工具。

二是促进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语文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的语文现代化,不是与传统割裂甚至抛弃传统的语文现代化,而是基于传统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新中国的汉字现代化(文字改革)没有废除汉字,而是对数量庞大、字形繁难的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4]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汉字现代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国家还制定颁布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填补了繁体字规范标准的空白,对传承汉字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语言资源丰富,以多样性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发达,与作为语文现代化首要含义的“语言通用化”(推广普通话)的推进相同步,国家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及时用科学化、数字化、多模态手段调查、记录、保存、展示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而迅速变化衰减的方言、民族语言及其口传文化,《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 汉语方言》《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 民族语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验收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库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用字规范》等系列规范标准对规范工程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多样性语言文化资源的精准保存、科学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辞源》《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对古代汉语的记录、描写在服务教学、研究等专业领域需求的同时,也在社会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产出的《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等成果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诠释、外译、传播,为传承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促进了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健康发展。语言文字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系统。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经历了从“静态规范”到“动态规范”的嬗变。新世纪以来,为妥善处理好语言规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国家提出区分刚性规范(语音规范、文字规范等)和柔性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等)、区分“面向人的”规范和“面向机器的”规范等语言规范理念,推出“试用”“引导”性质的“软规范”,对语言系统中变化最为活跃的词汇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在新时期规范汉字标准、普通话语音标准、字母词使用规范等规范标准研制中统筹“学理”“俗实”关系并对社会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计量分析,连续20多年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开展“汉语盘点”活动,引导社会建立对相关语言问题的理性认识,有效促进了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是为中文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助力。近现代以来,数千万华侨华人将中文带到全球各地。中文要进一步成为全球性语言、全人类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基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实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对高质量开展中文本体规划和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全球视角下的中文本体规划,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治理。面对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下全球各地华语社区的中文使用差异,记录、描写实际使用状况,以辞书、资源库等形式服务全球的中文使用,面向全球推广普及中文的教学标准,成为全球中文治理的重要路径,是中文母语国的重要责任,《全球华语词典》《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等是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此外,《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SO 7098)作为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2022年冬奥会上代表团入场时依据的中文名汉字字序标准等,都为中文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助力。

五是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快速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命题。汉字庞大的数量和繁难的字形成为教育普及的拦路虎,文字改革成为国家文化领域的头等大事。7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普及,文盲率下降至2.67%,整理简化汉字、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辅助识字教学、推广普通话“三大任务”的推进实施及相关规范标准成果,功不可没。

六是为国家信息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向信息技术的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成功解决了汉字编码、输入/输出、编辑、排版等相关技术问题,使汉字成功进入计算机,使古老的汉字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国家信息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0亿,半个世纪以前基于相关规范标准的汉字进入计算机问题的成功解决,厥功至伟。

七是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旨在促进交际各方语码一致、顺畅交流。不论是面向大多数人推广普及全民性的通用语、标准语,还是为视听残障人士、在华外籍人士等特定人群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促进语言信息技术发展、加强手语盲文服务、提升公共服务领域外文服务水平、规范语言翻译服务行为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贡献,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新征程上的新需求

黨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标准是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标准代表着话语权。新征程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面临新需求。

(一)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水平的提升。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关乎各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保障语言文字在各领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工具作用。另一方面,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等建设领域,加强术语等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以及以我国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服务标准等的建设,推动中国标准引领世界,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语言强国的衡量标准取决于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规范标准的引领。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做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部署,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建设教育强国对做强语言教育提出迫切要求,对照教育强国的内涵和评价指标,(李伟涛 2023)语言教育如何实现自身强、贡献大、人民满意度高、世界认可度高,如何提升国家意识呈现度、语言规划执行力、语言人才供给力、语言文化传承力、语言治理支撑力,迫切需要标准引领。语文课程教学,特别是基础语文教学如何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中发挥应有作用,语文知识教学如何统一与规范,迫切需要标准支撑。

(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文化的要素和标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践行“两个结合”,要求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现代语言文字,而要拓展至传统语言文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与传播、整理与出版等提供用语用字规范的基础依据;不再局限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要拓展至蕴含丰富中华文化信息的多样性语言资源,为记录、保存国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拓展至语言内容;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要拓展至人的语言(文化)能力素养;不再局限于语言,而要拓展至对语言文化工程的管理。

(四) 增进民生福祉的需求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语言文字作为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获取公共服务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要素。加强公共语言服务体系建设,为不同语言背景、不同语言能力的人士在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扫清语言障碍,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力支持。推动公共语言服务要素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相关要求,明确公共语言服务的覆盖对象、核心内容、服务标准及负责单位等,结合不同行业领域特点细化领域语言服务规范标准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语言服务体系,使之有效融入国家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在国家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背景下,语言服务的规范标准建设还需要与国家无障碍建设的规范标准相适应。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国家通用盲文、手语的相关规范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语言服务国家标准、行业领域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明确应当提供语言服务的具体情形、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服务形式等。

(五)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需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国防、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文化事业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在促进两岸以及港澳书同文、语同音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深入研究两岸及港澳地区汉字规范标准的异同,以大陆规范汉字体系为主体,较充分地关照港澳台地区的汉字使用状况,改进大陆规范汉字体系尚存在的不足,处理好“类推简化”等问题,制定面向两岸和港澳地区的书同文方案,随着两岸统一任务的来临,已经十分迫切。

(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建立全球视野,将全球化带来的语言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纳入考量范围,加大公共语言产品供给,积极参与全球语言治理。需要在全球视角下加强中文本体建设,协调处理好中国大陆和遍及全球的华语社区在中文本体建设方面的关系,使中文成为全球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需要以中文教育教学标准的国际应用,带动中文本体规范标准的全球普及。需要加强华校帮扶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一批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在地国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活背景,以帮扶为激励手段,既包括基本办学条件,更指向师资队伍、教材选用、教学标准选择等内容的,服务性、引导性、推荐性的华校办学标准,推动中文本体标准在全球华语社区的普及应用。需要以标准化手段传播中国的语言政策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学术规范、管理规范、质量标准等的国际传播,推动其成为国际标准,为全球语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需要研判同我国语言文字相关的国际标准的空白和不足,积极发起和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在全球语言治理中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七)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治理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十三五”以来,国家将语言文字治理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标准化是现代治理的重要路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21)明确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语言文字治理现代化应当充分用好标准化手段。一方面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另一方面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促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宣传手段、服务手段、建设手段的综合运用、系统建构,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协同互补。语言文字治理也不例外,语言文字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在每一个节点上都需要加强规范标准建设。

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新理念

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新征程上的新需求、新挑战,高质量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需要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所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髓,立足中国语言国情,充分吸收中华传统语言规范理念、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一) 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对美好语言生活的向往为建设目标

将满足人民对高品质语言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期待作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宗旨与目标。面向社会深入开展语言规范标准建设需求调查,重点关注语言障碍人士、老龄人士、语言少数群体等语言弱势群体和教育、醫疗、法律、媒体、应急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在充分掌握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规范标准建设优先级。如社会呼声强烈的普通话轻声、儿化词标准,异形词规范,汉字形体标准等基础通用标准,以及人名地名用字及其读音规范等,应列入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优先议程。

(二) 坚持自信自立,立足本土语言规范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

扎根中国语言生活沃土的雅正观、追认观、选择观、柔性观、服务观、预测观、动态观、得体观等语言规范观念,是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宝贵理论资源。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语言规范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需要在充分吸收本土语言规范理论精华的同时,秉持科学的语言规范观,不断提升科学性、体系性、时代性。评判语言现象的优劣与规范与否,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基础,也需要更加科学的语言规范标准体系做支撑。这一方面需要在研制相关规范标准的过程中秉持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与理念,增强规范标准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规范标准的研制要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度与境界。

(三) 坚持守正创新,平衡好规范标准建设的稳定性与发展性

语言规范既有稳定性和继承性,又有动态发展和因应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平衡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不仅关乎当下社会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的便捷顺畅,也关乎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方面,语言规范的发展,要侧重那些原来规范空缺、薄弱的领域,侧重语言生活变化迅速且较为需要的领域,侧重语言的异变领域;对于已经形成固定语言习惯的领域,对于已经制定过规范的领域,规范化工作要持“异常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对已有规范的修订,“能不动者不动,能小动者不大动”,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混乱。(李宇明,王敏 2020)另一方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时俱进。比如过去的汉字字形规范工作过多地关注写字的难易,而进入信息时代,写字的难易已不再是关键问题,汉字字形规范化的理念和原则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少数特别不合理简化字的处理、简化字类推的范围、繁体字形的规范等问题,应统筹布局,尽快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适时做出调整。(王立军 2022)语言文字是全民使用的工具,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规制对象面向全民,已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修订,在“变”与“不变”之间面临两难,如何破解这一困境问题,考验治理能力,亟待探讨良策。化整为零、及时就个别问题予以回应,分类指导、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变动的利益关联者控制在最小范围、将切身利益的关联度降至最低,增设使用指南、标准执行说明性质的“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类标准形式等,都是可供讨论的政策工具。

(四)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语言规范标准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基础通用标准还存在缺口,领域专用标准还较匮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推广应用面临培训资源不足、社会使用习惯有阻力等不少困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所涉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储备等明显不足。特别是我们正在进入“人机共生”的时代,机器智能输出自然语言对语言本体建设、人机共同参与语言生活对语用规范治理等都带来新挑战、新问题。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需要逐一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攻关。

(五) 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大语言文字工作观”加强规范标准顶层设计

“大语言文字工作观”的全面确立与不断强化是语言文字战线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在“大语言文字工作观”理念指导下,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20)从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5个方面提出15项重大举措,特别提出“加强国家语言发展规划,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民族语文教育、语言资源保护利用、外语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语言人才培养等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这为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遵循。

(六) 坚持胸怀天下,在全球视野中规划语言规范标准建设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需求和问题,而是要将中国置于世界语言生活的大环境中思考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中国语言规范标准走向国际,提升中国在国际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相向而行,借鉴吸收国际语境中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有益经验与成果。

四、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体系框架

国家语委2018年颁布的《信息化条件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聚焦“信息化”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主要从两个维度构建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一是语种维度,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门领域汉语汉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殊群体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和其他语言文字;二是规范對象维度,包括“面向人的”语言文字一般规范标准和“面向机器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规范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本研究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主题,以提高站位、扩大视野、丰富类型、完善层级为理念,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出“以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处理、语言文化传承发展、语言文字治理为主干,覆盖各层级”的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框架,具体见图1所示:

(一) 内容维度

“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标准”和“语言文字处理规范标准”承继《规划》“语种”和“规范对象”二维交叉的建构思路,覆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传统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针对领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专用类”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标准建设,提出了专用标准建设的主要领域。语言规范应坚持“分类指导、分层规范”。法律公文、新闻出版、有声官媒、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科学技术、人名地名等领域应当模范执行基础通用标准,同时又有各具领域特色的特殊需求,应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实施内容更为具体的规范标准。目前针对特殊需求的规范标准不多。有的领域不够用、遇到的很多语言问题尚无明确的规范或标准可执行,社会对此呼声强烈,如教育教学特别是基础语文教学、人名地名用字及其读音规范等。有的领域还是空白,如医疗卫生领域的药品名、设施名等“零翻译”现象导致的非专业人士难记难认难区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相关专用标准建设,以促进语义翻译、便利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再如店招店牌等语言景观是执行基础通用标准,还是兼顾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制定专用标准,值得探讨。

“语言文化传承发展规范标准”维度因应贯彻落实“两个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部署,因应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在内涵、任务、要求等方面可以预见的格局性变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其内容体系进一步建构为:关于传统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包括汉语方言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语言本体、术语话语、资源建设、素养测评等的规范标准。已有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用字规范》等规范标准,可以从《规划》提出的“专门领域汉语汉字规范标准”分类维度中进一步提升站位,纳入此维度。

“语言文字治理规范标准”是落实“大语言文字工作观”的重要体现,是宽口径全口径高质量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促进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域,是构建立体化规范标准体系的现实路径。“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标准”“语言文字处理规范标准”等属于国家事权,必须全国统一,而包括语言教育培训与语言能力、语言文化传承与资源建设、语言服务、语言管理等的语言文字治理规范标准,可以结合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和现实发展水平,在国家标准基础上设定更高标准,推动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规范标准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其内容体系进一步建构为:关于语言文字治理体系、语言文字治理效能、国家(区域、城市)语言能力、公共语言服务、市场语言服务、市场语言产品、语言文字科学研究、语言文字数据治理、语言文字工程管理等的督导评估、监测评价、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的规范标准。这个维度的设立,使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内涵在语言文字本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所涉及的基础研究,超出语言学研究范畴,亟待引起重视,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

(二) 形式维度

本体系框架的形式维度覆盖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语委规范、语委软规范、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语文辞书及其他出版物等各层级和各形式。这要求进一步完善语委统筹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治理体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量众多、涉及部门众多,当前不同规范标准之间互相抵牾和冲突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非语言文字部门主导的标准化工作有悖于我国语言状况和语言政策的情况也客观存在。需要进一步确立语言文字部门在涉语言文字问题的规范标准建设方面的权威性,进一步完善国家语委牵头、参与部门广覆盖、协同制度强有力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体系。

五、 余 论

本文对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需求分析和体系构想,努力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观察和考量,努力“跳出语言看语言”,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语言生活研究的重要理念。随着“语言文字治理规范标准”的提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我们尝试将其界定为: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为了推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发挥作用,使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有序,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助力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由专业人员根据语言文字的科学规律和语言生活实际研究制定,或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为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及其治理提供规则、指南的文件及相关特定形式。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迭代并迅速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性影响仍在演进之中,对语言文字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有待更为耐心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建设治理机制,对这些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量保持高度重视与长期关注,不断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有力促进语言智能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敏捷回应人机共生环境中新产生的语言规范治理问题,以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国家语言文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语言文字事业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关键支撑。

附 注

[1] 一说有约300种。

[2] 该分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范围如:参与国际标准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制修订工作。

[3] 语文现代化学会官网:http://www.yuwenxiandaihua.com/。

[4] 《漢语拼音方案》也不是文字,而是弥补汉字表音功能不足的,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的辅助性工具。

参考文献

1. 李伟涛.教育强国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23(2):1-6.

2. 李宇明,王敏.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辞书研究,2020(5):1-10,125.

3. 王立军.信息时代语言生活亟须加强汉字规范.语言战略研究,2022,7(6):5.

(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032)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语言规范新时代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