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4-01-19 12:55房正宏张坤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房正宏,张坤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房正宏,张坤龙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基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索,毛泽东形成并发展了关于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二是意识形态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灵魂”并发挥“统帅”作用,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三是各级党委都要重视抓宣传思想和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四是要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思想光芒,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其当代启示主要有四点:一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二要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三要加强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四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当代启示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著作论文卷帙浩繁,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虽然没有专门研究意识形态、也没有发表专门的著述,但在《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论文和讲话中,均清晰地体现出成体系的意识形态思想;尤其是,他比较频繁使用“观念形态”“文化”“思想体系”这类与意识形态内涵相近的概念,为研究并把握其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提供了理论突破口。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理论观点及原理,是辩证、有机统一的。在这一严谨、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中,蕴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思想并闪耀出独特的理论光芒。

一、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

即使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和长期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也从未停止对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毛泽东还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符合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和工作实际的理论观点,科学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理论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理论观点——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地位、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等,这些观点看似分散实则具有内在逻辑,因而构成体系化的意识形态理论。现摘其要者进行分析探讨。

(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始就自觉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师,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5年4月,在延安整风运动结束之际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开宗明义指出,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党才在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中取得了伟大成绩,达到了当时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巩固和统一,发展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均显示出真理的力量、发挥了行动指南的作用。所以,毛泽东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又一次重申了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产生于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必然要服务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党必然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在思想文化和观念体系方面,必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那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教育和武装群众,就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3]也只有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理解,不断推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此,毛泽东多次要求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现在要争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分子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个初步了解。”[4]对于党的领导干部,则要求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百七十四个中央委员,及一千以上的高、中级在职干部都应程度不同地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5]。只有通过学习教育,才能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并在学用结合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从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本领。

(二)“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日常所说的文化多指精神文化,其作用是化人、育人。文化工作的对象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对象都是人、是所有人,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化人、争取人心,从这个角度看,两者的功能和属性是一致的,即是说,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科学阐明了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在他看来,思想和政治——即意识形态是管思想、管方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曰意识形态工作要服务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建设,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7],因此,意识形态建设能够起到引领作用,是经济建设的“统帅”与“灵魂”。基于意识形态对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巨大能动作用,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8]194

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社会功用,毛泽东早在《矛盾论》中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当这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9]因为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作为文化的一层重要结构,它必然会受特定的经济基础制约,但也会对社会的经济基础起到反作用、并因此影响到政治斗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构想时,毛泽东就敏锐地觉察到美国政客的意识形态阴谋以及“和平演变”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危险,并且号召共产党人同这种危险作斗争。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杜勒斯所说的“和平转变”,“就是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10]。并公开揭露帝国主义“力图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瓦解社会主义阵营”[11]355。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这一思想,不仅对国内当时的“反右派”斗争以及防修正主义危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还科学地预见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其真理性已被后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所证实。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剧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20世纪后半叶的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导致其社会主义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之一,均系意识形态阵地沦陷而被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三)“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对象和方式上不完全相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其任务主要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武装;而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传播思想观念、传导价值取向,其工作对象一定是所有人,其根本任务是凝聚共识、争夺人心。但是,两者在功能和目标方面存有一致性,都是为党的执政合法性进行辩护,从而凝聚人心、团结一致地为实现党制定的目标而奋斗。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宣传工作无疑会突显其重要价值。因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所强调的思想工作或宣传思想工作,其内涵主要是指宣传党的思想,统一全党意志,以达到争取、组织、教育和动员广大群众之目的,实质上是强调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这在战争年代已经被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会产生规律性的作用,因而,要抓稳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1944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中就表达了“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的思想;1955年,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在其中一文的按语中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1958年1月,他再次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12]351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他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这一思想的科学、规范表述。鉴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即使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毛泽东仍提醒党的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抓党的思想工作。比如说,早在1942年他就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3]435强调了加强思想领导的重要性,并在1957年进一步指出:“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12]282因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管宣传思想工作、党管文化工作,党委书记就是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强调各级党委书记要重视思想工作、要带头做意识形态工作,目的就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四)“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国内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在社会意识层面也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及封建思想的残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12]281,因而,“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16]268,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普及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巩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的观念体系,它总是反映或试图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及利益诉求,集中反映其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总是要分化的。有革命的、科学的学说,就一定会在其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它的对立物,产生反革命的、反科学的学说”[8]402,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开展斗争,才能发展并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思想文化领域作为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如果不主动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要去占领。不仅因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4],而且,只有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能让赞成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在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

1942年春,党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就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在全党范围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历时3年的整风运动的成功开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展整风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毛泽东认为:“整风就是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整风中间,我们一定可以更多地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12]2751964年1月5日,毛泽东同来访的日本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谈话时说:“如果我们中国也像苏联那样搞,那末有一天也要出修正主义。我们现在每隔几年要进行一次整风运动。最近我们有两个有关社会主义教育的文件,你可以看一看。”[15]回顾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名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掀起了一股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这引起了党中央的警惕。虽然后来中央汲取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教训,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使毛泽东预判党内可能会出现修正主义的危险,这种担心使他认为,如果“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而被修正主义者所篡夺,则我国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6]。为了防止出现修正主义,毛泽东决定以抓阶级斗争为中心,在全国城乡开展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然,“社教运动”是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遗憾的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带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性质的“社教运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观点,是基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而形成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质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特色,符合党情和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仅对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指导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基于意识形态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安全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均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7]。

(一)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1939年12月,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毛泽东指出:“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13]257阐明了理论宣传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重要性。要取得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既要领导“枪杆子”也要领导“笔杆子”,这是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其实质是强调党要管宣传思想及文化工作;把“两杆子”结合起来,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传统,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只要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没有改变或者阶级对立没有消失,不同性质意识形态间的对立与斗争就不可避免,在任何时代均会如此。换言之,不管国情如何发展、世情如何变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始终艰巨、防范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斗争仍将持续。因而,必须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年来意识形态斗争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正是牢牢掌握了对“两杆子”的领导权,从而确保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在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未放松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8]36。1950年5月,邓小平曾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9]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干革命、干事业更要重视“学会拿笔杆”。江泽民也认为:“党委书记主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20]96-97强调各级党委要适应新形势新问题抓好思想政治工作。2003年12月,胡锦涛再次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21]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社会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也日益增加,尤其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散播意识形态病毒,抹黑中国政府、唱衰中国的声音一时间甚嚣尘上。针对这类意识形态攻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思想文化工作。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18]15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18]451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2]实践再次证明,党中央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要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意义是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进行辩护,并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合理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而且,党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面对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面对世情变化出现的新情况,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加强研判,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予以阐释、解答,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在世界风浪激荡变革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23]毫无疑问,在全党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证理论强党的重要举措。

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他还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党内整风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此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方式。1942年的整风运动,是在全党集中开展的一场普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开创了党内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的历史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先后又开展了数次整风整党运动,但多带有政治运动的性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先后于1989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4年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部署党内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以加强党的建设。199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部署“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标志着党内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开始步入常态化。此后,党中央部署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包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正在进行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等,都坚持强化理论武装,在知行合一中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工作实际。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党内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活动,均坚持延安整风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主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坚决避免了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整党整风以及“社教运动”中采取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方式。正是通过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日益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统一了思想、推动了实践,从而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要加强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

毋庸置疑,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诉求以及为其统治合理性辩护的意识形态必然害怕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壮大并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见,意识形态固有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不同性质意识形态间存在对立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很尖锐,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鉴于此,毛泽东非常重视意识形态斗争,他清醒地看到:“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胜利。”[12]281事实上,自资产阶级统治关系确立以来,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对立与斗争就从未停歇,且愈演愈烈、日益尖锐,由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推动网络社会形成后,这种斗争便延伸到网络空间。比如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理念,就时不时借助互联网死灰复燃,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交互作用下,由科学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相结合、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沟通的互联网时代。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而在网络空间与国际社会连成一体后,我国网民就步入互联网时代了,这同时意味着,网络空间的价值观渗透与反渗透、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悄然开始了。鉴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斗争性,党中央一贯重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江泽民早在2001年就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20]3002007年1月,在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也强调要“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要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对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要针锋相对地开展舆论斗争”[24]。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价值观渗透的隐匿性,使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剧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5]50-51此前,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0年、2011年连续发表关于“网络自由”的演讲,并通过互联网向国际社会传播、贩卖美国式的“网络自由”政策,其动机和目的无非是借助“互联网自由”外交政策推销“新自由主义”理论,并将其作为配合经济制裁、军事干涉的一个工具,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推动“和平演变”或“颜色革命”。当然,美国政客们的企图不会得逞。由于我们党加强对网信工作的统一领导,科学决策、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25]8-9,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得到了切实维护。

(四)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之基,这是被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所证明了的。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215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建设和发展实际的思想观念体系。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俄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而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第一次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而,作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思想内容必然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那么,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创新党的理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求。

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的活力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所以,党的理论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时代之需。毛泽东向来主张理论创新,1959年12月,在谈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11]109,强调了要适应社会主义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事实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1991年8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也说“老祖宗不能丢啊!”[26]他所说的“老祖宗”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并强调要搞清楚、说新话。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共产党人的“真经”,而且充分肯定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7],更是一部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基于持续的理论创新创造,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8],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历史地看,由毛泽东主导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文化批判运动,是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的政治性批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时时汲取的深刻历史教训。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风云变幻激荡。自毛泽东思想确立以来的近80年间,我们党修正错误、锐意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既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更直接指导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8]8-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日益巩固,从而促进并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生发出蓬勃生机。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03.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9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3.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7]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1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7.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02.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7.

[17]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0-9(01).

[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

[2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3-12-8(01).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2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33.

[24]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1.

[25]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2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9.

[2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505.

Mao Zedong’s Ide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FANG Zhenghong, ZHANG Kunlong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Based on the great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his in-depth thinking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proletarian ideology, Mao Zedong formed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n ideology and socialist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mainly includ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adhering to Marxism-Leninism as the guidance and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Secondly,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soul”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lays a “commanding role”, and ideological work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Thirdly,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irmly grasp ideological leadership power; The fourth is to carry out social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of the people. Mao Zedong’s ideology theory still shines with unique light of thought and has rich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mainly includes four points: Firs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propagand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Second, we should carry out Marxism study and education in a normal way; Thir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in the Internet era. Fourth, we must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Mao Zedong; Ideology; Theory of thought;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14

A841

A

2096-9333(2023)06-0092-08

2023-08-16

2020年度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kcszjxtd61)。

房正宏(1969- ),男,安徽枞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党与政治制度研究;张坤龙(1998- ),男,安徽界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