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生态课堂的探索

2024-01-19 11:00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陈昌林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与学环节师生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陈昌林

北京宏志中学 许 苓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傅继军

一、素养导向下的生态课堂

高质量课堂应该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深层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由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课堂教与学的状态、丰富的教学资源、融洽的课堂氛围成为高质量课堂的重要因素,合作、交流、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

在新时代,数字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日益深入。在5G等技术支持下,课堂与实际场景、虚拟场景即时互动更便捷,课堂更加开放。在AI和移动终端支持下,课堂师生、生生、人与资源的交互更充分。在云计算、大数据支持下,课堂现场数据分类、分析更加及时,课堂生成性更强。在数字化支持下,课堂整体上更加有助于合作、交流、探究。

在此背景下,素养导向下的生态课堂由此形成。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课堂自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上一是要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注和珍惜每一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在培育具有发展活力的个体生命中建构优质课堂生命体。二是树立和发展团队共生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置于团队发展的多样性之中,既让他们在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获得最好发展,也为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优化课堂要素关系。生态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是不断调整和优化课堂要素、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结构的过程。四是活化知识,在师生和生生间盘活与周转静态知识,促进课堂上的能量和信息流动。

生态课堂具有多维互动、客观存在、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合作、交流、探究是生态课堂的重要形态,这样的生态课堂就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堂。

在数字化时代,生态课堂将更具开放性、更促互动、更重生成、更具体验性,从而更能尊重个体、更能促进协作、更能促进动态平衡、更能促进能量与信息的流动。教师通过调节开放、关联要素、信息交换、互动重组等来形成生态课堂的群体动力,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投入,进而探索生态课堂的良性交互循环机制。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通过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学校着力于优化学科课堂教与学框架,重点通过三个环节、五个促进点,重构并生成“三环五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详见图1。

图1 “三环五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即“问题情境创设环节、问题链推进环节、迁移应用训练环节”,是学科课堂教与学的三个关键性主体环节。

问题情境创设环节:用生态观看,学习行为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环节”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开放、生成、多元等优势,能推送学习资源、创设具有学习代入感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感知并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学习动机,驱动学习行为。

问题链推进环节:旨在通过问题链导学来落实学科课堂教与学的层级任务,借助多种数字化技术促进师生多重交互,预设在实施中不断生成,教师据此不断调整和优化课堂要素。问题链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交互、生成功能,在反映学习的进阶与深度中激活思考,合作探究,增强学习中的同化与顺应,让静态的知识动起来。

迁移应用训练环节:本环节是固化具体知识,内化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资源与云技术结合,能让迁移应用训练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针对性,迁移应用训练的场景也更加丰富,问题视野更加开阔。(甚至是游戏化场景)

“五度”是数字化在促进“三环”的基础上,教学中需要坚持的五个基本点,即在“三环”推进中,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赋能教与学,提升课堂教学立意的高度,延伸课堂师生视野的宽度,让学生有充分发展的密度,课堂实施有逐步推进的梯度,师生生命体在课堂交互中充盈着温度。

在数字时代,“三环五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普通中学的多个学科和不同课型。

三、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以云平台为基础多元技术协同的生态课堂

我们引入支持课堂移动互联的云平台,学生每人配备一个简单易操作的答题终端,结合学科教学信息工具,与白板黑板一起构成生态课堂“自然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包含VR资源在内的多元数字化资源创设深度体验的问题情境。教师以问题链形式,通过答题器等移动终端,促进更深入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资源互动,通过学科交互工具,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通过平台基于知识图谱建立的题库资源等,结合答题器,高效促进课堂迁移创新。

在课堂教学推进的同时,云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即时形成学情报告分析,为学校、教师提供互动教学数据,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实现课堂互动,实时反馈课堂学情,提升教师授课效率。

平台能将日常课堂教学大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精准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数据,为设定更为科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线提供依据,也为教与学的常态化评价反馈打下基础。

(二)课例分析

案例一高中数学课,在探究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这一节课时,传统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利用黑板、练习本作图,探究A,ω,φ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需要画出不同的三角函数图象,讲解平移、伸缩变换,这种方式只有平移、伸缩的静态图形,没有平移、伸缩的动态过程。学生要理解其中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想象与推理来获知其中的数学原理。在数字化平台支持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探究任务,学生在平台上通过平板终端,开展数学实验,独自探索图像变化规律。教师在平台上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状态。然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师生总结提升。教师最后在平台上推出强化练习,学生通过终端提交结论。师生现场生成关于图像变化规律应用的质疑、思考与总结。整节课思维碰撞,学生体验感、数形冲击感强,落实强化的效果很好。

案例二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简述了构造原理及运用原理进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因为微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故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容易成为学习难点。VR技术恰好可以通过它的直观、动态、交互的特点,在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带领学生进入微观探索,帮助学生解决此难点。

案例三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为学生进入高中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在本章学习中,让二次函数图象直观动态变化、了解学生对知识方法掌握程度,对教师突破重难点极为重要。在问题链推进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一方面通过学科工具——网络画板来动态呈现函数图象变化过程中相关规律,让学生直观感知参数对图像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问题互动,答题器上传,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这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

四、反思与展望

素养导向下的生态课堂建设不是必须依赖数字化技术,但是有了数字化赋能后,在高质量的生态课堂中个性化更加彰显,信息与能量流动更加畅通,课堂要素更能在动态中取得平衡。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数字化手段与资源的融合,重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为课堂教学增效。

猜你喜欢
教与学环节师生
楷书的教与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麻辣师生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