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疗法对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

2024-01-22 01:13兰济乐吴晶晶蒋笑燕马松阮叶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芳香精油疗法

兰济乐 吴晶晶 蒋笑燕 马松 阮叶萍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1]。《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国民中18.5%有抑郁倾向、8.4%有焦虑倾向,而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应该被重视,且心理健康技能有待提高[2]。临床上干预心理疾病多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咨询,存在较多弊端,如药物副作用大、有成瘾性、价格昂贵以及心理咨询周期长等问题,以致整体干预效果欠佳[3]。近年来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以及中医芳香疗法等非药物补充替代疗法能够有效干预心理问题和精神类疾病,因其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无创、低成本等优点而被大众所接受。本文综述芳香疗法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1 芳香疗法的起源

芳香疗法是指使用植物精油产生积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影响的治疗方法,药物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等途径渗透进入体内,作用于机体从而发挥治疗作用[4]。芳香疗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备受关注的一种非药物辅助疗法,具有提升睡眠质量、减轻个体消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等多种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伴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炎症和疼痛等症状的患者[5]。芳香疗法一词源自欧洲,公元前3,000 年,古埃及人将芳香植物制备成内服和外用的药剂及化妆品,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6]。化学研究员盖提佛斯针对精油的医药用途展开研究,致力于芳香疗法治疗疾病的功能研究,并提出“芳香疗法”用于描述“利用植物精油治疗疾病”的概念[7]。我国芳香疗法具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等相关记载,至周代更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等习俗。《黄帝内经》中记载“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皔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一丈,并内酒中……”,表明芳香疗法逐渐从生活习俗发展为医疗手段,形成治病救人的医学理论体系;《理瀹骈文》中更是将中医外治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医芳香疗法理、法、方、药具有系统记载[8]。

2 芳香疗法干预心理问题的机制

2.1 抗抑郁的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显著持久的自发性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通常会有悲伤、焦虑、空虚、无助、无价值、易怒等不良表现,病情易反复,严重者有自杀倾向[9]。抑郁症成因复杂,遗传、心理、环境和生物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发作,目前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解释或者明确的理论,其致病机制主要与神经可塑性受损、神经发生障碍、神经递质功能失调和炎症等密切相关[10]。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吸入芳香疗法或按摩芳香疗法对抑郁症状均有所改善,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1]。精油为芳香疗法的主要介质,吸入精油可以将信号传递给嗅觉系统并调节神经可塑性和神经递质,研究发现雾化吸入佛手柑精油可以缓解抑郁模型大鼠郁样行为,同时提高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可塑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大鼠血清5 羟色胺(5-HT)含量和脑脊液IGF-1 含量、降低血清IL-1β 含量相关[10]。另有研究将抑郁症模型小鼠随机分成4组(丁香精油、茉莉精油、蒸馏水雾化治疗组、正常组),持续治疗28 d 后,测定小鼠血清中5-HT 浓度及13 个嗅觉受体(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和茉莉精油雾化吸入对抑郁症模型小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并发现疗效与嗅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12],嗅觉在芳香疗法中尤其重要,嗅神经与人类大脑边缘系统有着广泛的结构重叠,发挥着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9]。有学者将青少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正念认知疗法干预,观察组则联合使用中医芳香疗法,使用石菖蒲、远志等中药香囊干预,持续使用1 个月,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三个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芳香疗法结合正念认知疗法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能够改善其睡眠质量[13]。中医认为,芳香类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能从黏膜、肌肤、经络等途径渗入机体,促使人体良性激发,以达到平衡阴阳、芳香解郁、开窍醒神之功效[14];同时嗅觉中枢与记忆中枢分布在人体大脑相同部位,吸入令人愉悦的香气,可以引发正面情绪,刺激边缘系统,进一步消除负面或消极情绪[15]。

2.2 抗焦虑的机制 焦虑情绪是指个体预感到不幸或威胁的痛苦体验,持久或过度焦虑情绪可进一步发展为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暂时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运动障碍等症状的精神类疾病[16]。焦虑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的参与、神经递质的改变、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的状态等方面;从中医角度来看,其病机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心神失养所致[17]。近年来,中医芳香疗法用于改善焦虑情绪或焦虑症状的疗效确切、方法简便,被大众所接受。临床研究表明,经鼻吸入苍艾挥发油后人体的焦虑情绪相关生理指标显著下调,并降低轻度焦虑大学生的焦虑倾向指数,改善焦虑情绪,可能与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相关[3]。研究者将80 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薰衣草精油芳香疗法干预,持续30 d,采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焦虑程度评价,结果显示,采用芳香疗法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表明采用薰衣草精油芳香疗法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感,对患者的情绪调节具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γ-氨基丁酸在杏仁核中的作用密切相关[18]。有学者研究招募大学生运动员75 人,普通大学生70 人,使用50%甜橙精油与50%薰衣草精油混合对干预组进行芳香疗法,并采用特质-状态焦虑量表和Nexus Mark Ⅱ型生物反馈仪对研究对象进行焦虑程度评价,发现通过吸入式芳香疗法的干预,能显著提升普通大学生及运动员在高焦虑状态下的警觉与高兴情绪的定向功能,并提升普通大学生的执行控制功能,提示该干预方法的作用可能涉及到更为复杂的脑机制以及生理机制,与大脑边缘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19]。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递质,能与抗焦虑的脑受体结合激发抗焦虑功能,阻止焦虑信号抵达脑中枢,研究发现通过吸入茉莉花香,能增强体内氨基丁酸效应,产生良好的缓解焦虑作用[20]。

3 芳香疗法对心理问题患者的干预现状

3.1 患者人群 目前芳香疗法干预心理问题患者中主要研究对象为普通大学生,也涉及运动员、住院患者等[21]。干预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还有其他疾病并发的失眠症候等研究较多,同时包括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22]。但诸如癫痫[23]、产后[24]、痛经绝经[25]、糖尿病[26]等疾病患者受心理问题困扰,目前未有芳香疗法干预上述疾病并发心理问题的研究,表明该疗法应用领域比较有限,有待后续学者进一步研究。

3.2 芳香疗法中精油的选择与应用 芳香疗法精油种类较多,既有单方精油,也有多种精油混合使用的复方精油;而芳香疗法的使用过程中有吸入法和按摩法等方式,以吸入法为主。目前,玫瑰精油和佛手柑精油常用于研究干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其中,玫瑰花具有行气解郁、疏肝理气、和血散瘀等多种功效,作为原料提取制备成精油而广泛应用于医药、生活领域[27]。研究发现,通过香薰吸入的方式进行给药,结果以0.5%千叶玫瑰精油对抑郁大学生的治疗效果最好;以复方精油(薰衣草0.3%:天竺葵0.5%:千叶玫瑰0.5%)的抗抑郁疗效最好;以复方精油(薰衣草0.75%:甜橙0.5%:千叶玫瑰0.75%)对网瘾群体的干预影响效果最好[22]。临床研究将99 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玫瑰精油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斯皮尔伯格状态问卷(STAI-S)测定患者焦虑水平,进入手术室前采用芳香疗法干预15 min,结果发现通过超声香薰将玫瑰精油吸入患者体内后,能降低患者手术前焦虑评分(P=0.004)[28]。还有研究表明玫瑰精油具有镇静、减压、安眠、抗冲突、缓解紧张和抗抑郁等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通过香薰经鼻腔吸入给药后,玫瑰精油可以拮抗利血平诱发的抑郁模型小鼠,并具有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29]。佛手柑精油被广泛应用于芳香疗法中,可以减少压力引起的焦虑和轻度情绪障碍,临床前研究表明,佛手柑精油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的焦虑行为[30]。而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吸入佛手柑精油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改善负面情绪和疲劳评分[31]。此外,薰衣草、迷迭香、柠檬、紫苏、苏合香、广藿香、依兰、檀香等精油均有报道用于干预心理相关疾病的研究。现有芳香疗法研究中,较多以吸入精油的方式进行给药,可能与精油作为挥发性物质,分子量小,经鼻腔黏膜快速吸收,可以绕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调控相关神经物质的释放,以更快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但目前所研究的精油种类、处方配比和浓度不尽相同,精油的高效提取、统一质量标准的制定、安全性以及系统性评价比较缺乏,同时芳香疗法长期性应用研究不足,这些因素将影响芳香疗法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对心理问题患者的干预。

4 展望

目前,芳香疗法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中医芳香疗法干预者在临床使用时,针对不同需求的患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芳香疗法理论、解剖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以及按摩推拿等技能,能够合理应用不同功效的中药植物精油以达到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现阶段的芳香疗法干预实施者通常为临床护士,而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实施者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可能对芳香疗法干预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对芳香疗法师认定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并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药植物精油广泛的应用于干预抑郁、焦虑、失眠、网络成瘾以及缓解压力等心理问题领域,将植物精油以芳香疗法的方式作为补充替代疗法,相比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更具安全性。尽管较多研究报道芳香疗法干预心理问题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但中药植物精油成分复杂,仍需结合多方面研究进行论证。同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重视,如过敏反应、光敏反应、皮肤黏膜刺激性等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植物精油的提取纯化、化学成分和功效活性成分的解析与评价,应用新剂型、新技术对精油进行增效减毒,建立统一的精油质量标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芳香疗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7]。故需要完善患者干预前的身体评估、干预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以及干预结束后的跟踪和回访,做好全过程监控和记录。

猜你喜欢
芳香精油疗法
板栗花精油提取研究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酸橙精油GC-MS分析及其生物活性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芳香四溢
炊烟的芳香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芳香欺骗后的幸福,恰似你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