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杜甫

2024-01-22 09:14雷江冬日问影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秋风杜甫情怀

雷江 冬日问影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终年为百姓担忧,嘴上叹息不已,心中焦急不安。他记录时代苦难的文字,成为“诗史”;而悲天悯人的他,被称为“诗圣”。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自幼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却屡试不中,生活困顿,后来他也任过一些小官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入蜀定居,后又漂泊至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逝于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敢于正视现实,始终忧国忧民。他以诗言志,反映社会,记录人生。他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这些诗歌,或控诉社会不公,同情人民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表达对战乱的憎恶,对太平的渴望,如“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或咏物写景,亲近自然,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或思念亲友,抒发真情,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或以诗论诗,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作的叙事诗,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有如下特点:

材料选择典型。在杜甫笔下,有急应河阳役的老妇、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受苦受难的百姓的代表,他们的不幸让诗人黯然神伤,也让我们产生无限同情。

人物形象鲜明。读杜甫的诗,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众多鲜活的人物:有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叙事注重事实。杜甫的叙事诗,注重用人物和事实说话,很少直接发表议论。

心理刻画动人。如《新婚别》一诗,全诗都采用新娘独白的形式写成,有愤恨也有无奈,有忧虑也有期待,有沉痛也有劝勉,十分感人。

细节描写精彩。如《石壕吏》中,他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老妇被抓走的结局,让人心疼不已。

杜甫的诗歌,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青年诗人的自信与豪情,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杜甫重视推敲诗歌的语言,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语言精练准确,力求有所创新,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个“赴”字以动写静,不仅将原本静止的群山写活了,而且气势十足,豪气顿生。此外,这些诗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化用了民间谚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让人倍感亲切;又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句子通俗易懂,完全是生活的语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亲历乱世,悲天悯人,发而为诗,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为“诗圣”。杜甫,是中国又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回报以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以变幻韵脚,形式可以采用五言、七言及杂言,富于变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但诗内也有二言,如“呜呼”;还有九言,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诗中韵脚也变换了好几个,诗歌形式自由,表现灵活,充分地体现了“歌行体”的特点。

杜甫历经战乱入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算是有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家。岂料到了八月,秋风破屋,冷雨湿床,一家老小在寒夜中瑟瑟发抖。诗人彻夜不眠,他叹息的是破败的茅屋,表达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家看,这首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有五句,主要写秋风破屋。“八月秋高”扣题,点明叙事的时间和背景;“怒号”,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秋风之大,好像秋风也在刁难诗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无奈。“卷”承接“怒号”渲染了秋风势猛,“三重”则是虚指,是“几层”的意思,写出了茅屋受损严重。“飞”“洒”“挂罥”“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茅草在空中飘飞,诗人的心在一阵阵紧缩。我国古代诗歌句式一般是对偶,且在偶句押韵,而这节诗却是单句,且句句押韵,给人一种紧促急迫的感觉,将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共五句,主要描写顽童抱走茅草。风吹得茅草四落,落在平地的部分本可以捡回重新利用,却被南村一群顽劣的孩子抢走了。他们“欺我老无力”,竟然“对面为盗贼”。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儿童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连同失掉的还有纯真善良的童心。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本就陷入困境的诗人雪上加霜。诗人喊得“唇焦口燥”,却无济于事,只好“倚杖自叹息”。

第三节共八句,诗人主要描写屋破雨漏的情形。真是应了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的事情在不幸的人身上接连发生。屋已破,风刚停,却又乌云如墨,天昏地暗,一场大雨骤然来临。诗人的被子使用多年,早已冰冷如铁,何况里面还被孩子蹬得破破烂烂,此时又被大雨淋透,并且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寒夜漫漫,一家人该如何挨到天明?在战乱中本就严重失眠的诗人,此时更是夜不能寐。他思绪万千,一种酝酿已久的情绪即将爆发。

第四节共六句,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求。一般人身处绝境,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表达个人诉求,但杜甫却从个人困苦中超脱出来。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于是他放声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两个七字句中间夹杂一个九字句,显得错落有致。再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安如山”等词,诗人大笔如椽,气势磅礴,强烈的渴望和博大的胸怀跃然纸上,震撼人心。但诗人意犹未尽,诗句在此时更进一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舍己为人的情怀,让世人动容。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回报以歌。虽然历经战乱,生活困顿,杜甫却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我们还学过哪首杜甫反映这一事件的诗歌?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安史之乱。我们还学过《石壕吏》。

做有情怀的人,写有温度的诗,是杜甫一生的追求。仁民爱物的情怀,孕育了他笔下有温度的诗;笔下有温度的诗,同时见证着他仁民爱物的情怀。

杜甫的情怀

曹华飞

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杜甫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杜甫的价值不仅在文学和诗歌上,还在道德上、人格上,在“仁民爱物”的伟大情怀上,都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流传,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藏。他的诗歌在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予人们力量。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壮美河山的抒怀上。江山自然,是国家和民族生息之所,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文明的积淀,山川河流已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杜甫一生南下、东游,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他饱览河山,抒发感慨。至今,人们纵游洞庭湖,总会记起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临泰山,总会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睹江川,总会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每当降下春雨,总会化用那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河山是杜甫的文思、情思、哲思来源,杜甫从中生发出爱物、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形成了属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家国历史的忧念上。杜甫所处的时代,政局变更、战火不断,杜甫用其作品对时事,尤其是家国命运的攸关时刻进行了记录、思考、哀叹、讽刺。他将中国传统诗歌记述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发扬至巅峰,被人称为“诗史”。不论是描绘战乱颠沛的《北征》《兵车行》,还是哀叹讽刺征兵的“三吏”“三别”,杜甫的诗歌总是具有证史的认识价值。他不仅提供了历史的事实,更描述了广阔、具体的生活画面,以其沉甸甸的感怀、对理想世界的希冀,形成了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文天祥在狱中,读杜诗坚守民族气节;抗日战争胜利时,多少爱国志士不约而同吟诵起“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黎民苍生的关注上。杜甫早年南北漫游裘马轻狂,中年十载长安历尽辛酸,晚年弃官入蜀漂泊西南。对政变中的民生疾苦,战乱里的悲欢离合,他心之所向,情之所系。在他慷慨悲歌、沉郁顿挫的关注当中,无不体现出他奉儒守素、仁民爱物的情怀。农夫、士兵、小吏、出征的儿子和丈夫、守家的母亲和妻子,耄耋老人和黄口小儿……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笔下,都得到了“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的关怀,得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情感——对共同命运的同情、抚慰。(選自《光明日报》,原题为《寄于苍生的杜甫情怀长存》,文章有删改)

1.文章开篇引用闻一多对杜甫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2.杜甫的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1.肯定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出下文对杜甫的评价。

2.杜甫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壮美河山的抒怀上,对家国历史的忧念上,对黎民苍生的关注上。

猜你喜欢
秋风杜甫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杜甫改诗
秋风
杜甫与五柳鱼
秋风吹
杜甫的维稳观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