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未来图景

2024-01-24 02:44张二金
江苏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高等教育

张二金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越来越成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环境不成熟、意愿不强烈、成果社会性不足、平台不成体系、队伍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转化环境、激发转化热情、提升成果社会性、搭建转化平台、配齐转化队伍等途径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1-0058-06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1.008

新时代我国将推动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的全局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同时,国家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提出了“破五唯”和“将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等要求,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突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突破“卡脖子”的制约,同时带来经济效益[1]。高校的主要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者关系密切,很多社会服务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在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解决。本文通过梳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框架,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的路径,从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框架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

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和评价指标。科技成果是指由组织和个人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到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其方式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高校教师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活动。目前公认的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主要有五个,分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率。科技成果转化度是指科技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程度,计算公式:科技成果转化度=(已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已推广科技成果项数占应推广科技成果总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推广科技成果项数/应推广科技成果总数)×100%。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是为了全面反映成果转化状况的指标,计算公式: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成果转化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率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比例,计算公式: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总收益)×100%。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率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获利水平,计算公式: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率=(成果转化收益/成果转化投资)×100%[2]。

2.熊彼特创新理论。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将“创新”和“发明”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并带来利润,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他列举了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分别是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3]。据此理论可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果可以是新的技术、品种、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理论,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其实是高校建立一个新生产函数过程,是高校和社会共同进行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

3.斋藤优技术转移周期理论。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理论,认为技术转移是研究新技术后的最终目的,把社会生产和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揭示了技术转移转化的机制。斋藤优认为,新的科技成果或新技术可以为企业对外谋求最大利润,可以通过商品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科技成果转让三者有机结合来帮助企业提升收益率[4]。根据此理论可知,拥有新技术或转化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企业总是先输出商品,占据市场主动权;当利润率下降,企业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由输出商品转为直接投资;最后,企业就会将这个获利能力下降的技术转让出去,通过获取技术转移费提升收益率。通过该理论可知,轉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帮助企业抢先占据市场主导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获取新技术提供了重要来源。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演进

如表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重视,于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出台了首部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增多,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首次出台专项法律来推动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2007年,国家出台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鼓励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国家于2015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并于2016年印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更加明确,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为了落实国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地方对科技成果转化也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相关政策和举措还在探索试行中或实行时间不久、效果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有待完善。同时,高校也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有利于推进本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政策。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解析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投入的增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形势向好,但是我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仍然存在高资金投入低成果转化的情况[5]。《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0年1433家高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221893项,合同总金额为836.5亿元[6]。虽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7]。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化环境不成熟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统计分析方面,并未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实质性的管理[8]。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众多,包括专利转让、专利许可、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有些还涉及高校在编人员离岗创业、在外兼职、持股参股等事项,这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否则容易出现劳务纠纷、法律纠纷等[9]。另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工作量认定、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过程中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还不成熟,当学校、学院、教师、推广员之间的分配不公平时,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组织模式仍需不断创新,配套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仍需优化,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缺乏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风险投资介入不足,缺乏大额资本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足[10]。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投入的资金偏少,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顶层设计和大量的投入。一些高校知识產权保护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转化运行机构,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少数科技成果保护不当,导致外泄或低价转化。我国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不强烈,仅满足现有的生产,对高校的科技成果没有兴趣。有些企业愿意转化高校的科技成果,但受限于企业自身承接能力的限制,如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设备、上下游的配套产业等,很难充分地将高校科技成果消化吸收。社会环境的不成熟限制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制约了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发挥。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不强烈,成果社会性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达到职称评聘要求,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开展教学、申报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研的目标,只把科技成果作为完成工作量和评上职称的必备条件[11]。大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真正能够转化利用还需要经历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市场的过程,期间需要进行中试、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后续跟踪服务等过程,这些过程复杂且与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内容不同,很多教师对此并不熟悉,导致其不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也不够强烈,一些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还是行政管理模式,只是做管理和服务,没有引进市场机制,没有完善的绩效奖励政策,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推进转化的意愿不强,进而造成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由于高校评价体系的限制,教师在设计课题、申报科研项目时,更注重理论的创新,科研成果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成果的社会需求情况考虑不足,难以直接形成成熟技术、成套装备、完整工艺和市场化的产品,距离市场所需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有较大距离。很多教师申报专利时就只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科研任务,并不是为了向市场转化,这导致高校申请的专利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向企业转化,因此很多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很低[12]。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金额小的技术服务合同比例较大,10万元以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约占68.6%,但大额科技成果转化到账经费很少,10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仅占0.9%,凸显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13]。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很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然而高校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深入、多学科协同创新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产生高校交叉科研成果产出少、科技成果社会性不足的现象。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不成体系,转化队伍不健全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平台种类多样,工作性质和内容也不同,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地研究院、科技产业园等平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健全,只有一个或少数平台在服务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形成集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创客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体系[14]。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平台,科技成果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另外,高校与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合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公司可以为高校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但一些高校不太信任中介公司,同时有些中介公司确实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做好监管,才能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多样化。

高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一是缺乏高水平技术服务专家队伍,很多高校都缺少能够联合行业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专家队伍,导致高校无力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技术示范推广。二是缺乏技术经理人等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能够推进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协同开展成果转化的人才需要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类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偏低;高校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无法适应“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模式,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队伍亟待扩充。三是企业缺乏能够有效找寻、鉴别、转化科技成果的人才,找寻科技成果需要企业经常与高校保持联系,这会提高企业的用人成本,很多高校不愿承担相关费用;鉴别有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敏锐的眼光,这对企业人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有效转化科技成果需要企业各个环节的人员协调合作才能实现,这给企业的人事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和企业承接转化的队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做好成果转化。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未来图景

(一)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转化环境

围绕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配齐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渠道。从政策支持、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诸方面给予倾斜,创造适于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试验成功后再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建立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和保障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台激发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内生动力的新举措,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符合各方要求的利益分配制度,保障教师、转化管理人员和企业的利益,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教师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更大自主权,根据转化任务需要和工作实际向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授权,同时做到有责任、有权利、有监管、有服务,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转化热情。

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允许政府和个人的风险投资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通过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机构,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主管部门可以加大对企业科技人员科技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提高企业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被企业消化吸收。加快形成科技型企业的集群效应,引入或孵化相关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将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支持,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会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同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热情,提升成果社会性

進一步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教师工作量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激发教师从事成果转化的热情。营造相对宽松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扩大教师转化的自主权,采取更加灵活的模式,允许教师依法依规转化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参股公司、用科技成果离岗创业等。制定合理的绩效奖励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教师的合法利益。保障从研究到技术开发、从产品中试到市场推广各方面的利益,保持整个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科技成果转化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可以采取绩效奖励机制,给予科技成果转化人员一定比例的提成或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热情,进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校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科技资源链,以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从科研项目立项源头开始做好全局谋划,实施“项目立项-成果产出-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确保产出优秀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推动高校有组织地凝练关键核心技术、行业重大科学问题,设立专项基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研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提前部署和培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集聚优势科研资源,力争在国家重大产业技术、行业关键问题、地区经济发展重大方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技术体系、新的装备体系、新的产品体系、新的工艺体系等科技成果,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高校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提高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力度,发挥高校科技智囊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增量提质。

(三)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配齐转化人才队伍

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汇聚成果供求情况,为高校和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对接的广度和精准度。优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布局和升级,鼓励校企双方共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共同开展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转化载体,加强与第三方转化机构合作,加速推进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打造集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创客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建立特色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突出优势特色,组建特色技术推广服务团队,遴选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高校优势特色与相关市县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地方优势产业的对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加速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市场化运营,加强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分中心作用,成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打造高水平的社会服务队伍,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和对接企业的能力。高校可以围绕国家战略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一批高水平社会服务团队,联合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推广。同时,高校要打造若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管理队伍,加速构建专兼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引培一批适应“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新模式的技术经理人,推进形成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人才环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效能。企业需要打造一批能够找寻、鉴别、利用科技成果的人才队伍。一是企业建立找寻科技成果的专门团队,帮助企业找到想要的科技成果,同时能够鉴别出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随时可以获取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二是建立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团队,专门负责为高校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提供各项支持,使其真正被企业转化利用,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企业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钟贞山,王希金.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论述研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0-19.

[2]何婷婷,劉志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180-201.

[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鱼金涛,郝跃英.斋藤优的新著《国际技术转移政治经济学》[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08):44.

[5]靳瑞杰,江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基于过程性视角的转化渠道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12):35-57.

[6][13]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会.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7]刘长庚委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创新发展动能[EB/OL].(2017-03-08).https://www.most.gov.cn/ztzl/lhzt/lhzt2017/mtbdlhzt2017/201703/t20170308_131769.html.

[8]潘剑波,李克林,郭登峰.“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J].江苏高教,2019(02):53-56.

[9]赵丽丽,王安文.教育与高质量创业——基于个体非认知能力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104-116.

[10]吴寿仁.中国科技成果转化40年[J].中国科技论坛,2018(10):1-15.

[11]张金福,李哲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J].科技管理研究,2022(22):103-109.

[12]宗倩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障碍及其破解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04):1-8.

[14]张玉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嵌套数智平台及其治理范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24-34.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Future Prospects

Zhang Erjin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encou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immature environment, weak transformation will, insufficient sociality of achievements, unsystematic platform and unsound team.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enhanced by improving the 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ptim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for transformation, improving the sociality of achievements, building transformation platforms, and reinforcing transformation team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高等教育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