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惊讶以及新视野下的历史传记学研究

2024-01-25 10:27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竹杖大夏筇竹

本刊编辑部

贸易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本性使然的活动。美国学者威廉·伯恩斯坦在《伟大的贸易:贸易如何塑造世界》中认为,人类最早的贸易可能起源于饥饿。考古学家已掌握有力证据,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已有长途运输黑曜石、石器等战略物资的痕迹。中国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黑曜石等石器,证明了早在200 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便已利用石器进行狩猎活动,解决生存问题。考古学家根据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出土的黑曜石刮削器和猛犸象的残留骨骼化石等完成了关于“远古人类第一餐”的历史叙述。黑曜石等石器具有坚固性,使得其在漫长的时间中依然能保存下来,也因此被考古学家证明其作为人类生存中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在最初的贸易活动中担当主角。

中西方最早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各自的著作中都讲述了早期世界贸易的故事。希罗多德在写作于公元前430 年的历史著作《历史》里讲述的是“无声的贸易”:

甫登岸,迦太基人便卸下货物,整齐地码放在海滩上,然后返回船上,升起一缕烟。当地人见到烟便会聚集到海滩上,依据货物价值,放下一定量的黄金,然后离去。迦太基人则再度登岸,查看黄金的数量。如果觉得划算,他们就取走黄金,扬帆离去。如果觉得黄金少了,他们就会返回船上继续等待,直到等到满意的数额为止。……

司马迁在中国正史的开创性著作《史记》里讲述的是“有声的贸易”,甚至带有惊讶与发现之后的惊喜: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 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 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

公元前139 年,张骞出使西域,这是中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13 年后的公元前126 年,历经重重磨难、死里逃生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禀报在西域所见所闻,其中特别提及他在大夏时遇到的一件奇特之事:大夏人在使用产自中国蜀地的竹杖与布料,这让张骞十分惊讶。大夏人告诉张骞,这是他们从数千里之外的身毒(即古印度)通过贸易得来的,而身毒的蜀物,则是从中国的西南进口的,身毒发挥的是中间商作用。这就是说,中国和大夏之间,除了张骞经西域凿空的道路之外,当存在当时汉人所未知的经身毒之“身毒道”,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身毒道”的探险活动。

讲述以上人类历史上早期世界贸易史的这两部历史著作,同时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第一部传记著作,“文史不分”,以亦文亦史的方式叙述历史是中西文明发展史上共同的特征。我刊2023 年第10 期推出清华大学谈晟广教授撰写的《竹杖之谜——从张骞在大夏所见谈起》封面专题,从历史传记学视角研究《史记》里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国贸易史。谈教授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是独特的,是新颖的。他的讲述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惊讶——当张骞在万里之外的大夏国见到中国产竹杖和蜀布的时候发出了惊讶——张骞的惊讶使谈教授惊讶,他惊讶于竹杖和蜀布尤其是竹杖为何在当时跋山涉水、千难万阻甚至可能丧失生命的长途贸易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惊讶入手,谈教授结合古今中外丰富的各种史籍和出土文物,运用渊博的世界历史、考古、文化、地理、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精彩叙述古代中国之物——竹杖在跨国贸易史上的前世今生,更在扎实的材料和严谨的研究基础上充分阐释了竹杖这个产自中国的物品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谈晟广教授认为:“大夏人、身毒人进口蜀地的筇竹杖,绝不是简单的经济贸易行为,而只能是——此物隐含了某种象征性意义或神异功能。从物质的层面而言,筇竹与蜀布均是易耗品,难以久存;然而从观念的层面而言,不产竹的中亚地区,却将竹节形的杖上升至某种与信仰关联的神圣之物,看起来难以置信,却似乎既可以理解为是蜀地输出筇竹的一个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是大夏输入筇竹一个原因——我们不妨将这条贸易通道理解为张骞凿空西域之前的‘竹之道’,尽管久已湮灭,但其背后曾经暗藏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频繁的物资流动和文化互鉴,而其中思想与观念层面的流动性之大,不仅远非我们今人所能想象,其意义恐怕也要远远大于‘丝绸之路’物质层面的流动性。”贸易并非只关涉所交易的物品本身,贸易的背后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一件物入手,以该物为主线,讲述古代世界贸易史以及贸易背后的文化含义,阐释该物所带来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层面的意义,属于新视野下的历史传记学研究方法,学界称之为“物传”。在新史学观念的推动下,历史领域注重自下而上的多样性历史面貌的发现和讲述,由此产生新视野下的历史写作和研究现象,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产生了诸多有别于传统史学甚至引发其他学科关注的著作,如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卡洛·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林耀华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叙事的虚构性》、彼得·伯克的《历史写作的新视野》以及多种城市传、山川湖海传,等等,学界开始对传统史学观进行反思和拓展甚至是创新,将关注点放在人类活动的整个范围,而不仅仅是运用“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延续的政治”,比如是战争等以宏大叙事为核心的历史研究方式,提倡研究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多元性,主张历史学家应该向人类学家、经济学家、文学评论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学习,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有意无意与历史研究保持距离的传记史家、艺术史家、文学史家和科学史家,逐渐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联系。其中传记作为一种关系所有人类活动的研究方法,尤其引人瞩目,其优势被其他学科广泛运用和推广,因此有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传记的时代。由此曾被边缘化的传记重新走到历史叙述的中心,甚至是变成连接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可以说,传记回归了最初的使命。

猜你喜欢
竹杖大夏筇竹
蓝旭志
绝句
筇竹寺
垂老吟
书店之美
《周礼·天官·盐人》所见“饴盐”考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外貌描写莫从俗
2015中国大学生男足冬训赛暨第28届世界大夏会选拔赛
关于木杆镇大力发展筇竹产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