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三维探赜

2024-01-25 10:18祁莹莹张书源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祁莹莹?张书源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特征,也是区分中西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价值定向上,它体现了为公、为国、为天下的政治价值遵循,人民中心、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遵循,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道德价值遵循,以及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科学价值遵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实践路径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鲜明的人民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重要特征 价值定向 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表明了我们党已经把共同富裕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视野中进行审视,既为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了政治遵循,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的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概念,也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一把密钥。不同国家因起因、动力等方面的原因,在现代化实现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显著差别。要辩证联系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地、孤立地审视两者。共同富裕是带有鲜明烙印的“中国专利”,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命题。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如期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值此契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将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历史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的世界难题。本文将从理论、实践两个层次去探究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奠定认识论基础。

一、共同富裕是区分中西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作为一个实践命题,它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趋势。从纵向的演变历程来看,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纵观近代世界各国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实践现代化过程中所考量的内容都有极大的差别。以资本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尽显疲态,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另辟蹊径,开辟了一条以人民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因此,共同富裕作为中西现代化发展区分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将共同富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责任担当。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不同领域的发展建设,并且每一领域的建设都具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评价标准,来评判各项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

(一)从政治建设来看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在新的时期,共同富裕的政治意义就是要突破以权力为基础的各种利益的束缚。既要在政策上充分反映民意,也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同时,也需要“先富阶层”提供更多的机会,带动共同富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西方的“金钱民主”明顯不具备共同的特性,也不会从底层的视角考虑人民群众的富裕问题,其目的只在将人“物化”。这种扭曲的政治上层建筑,不仅无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会使得民众逐渐“边缘化”,彻底沦为被资本政治操纵的机器。

(二)从经济建设来看

新时代共同富裕指的是“财富富裕状况”,即全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彻底摆脱贫困,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重视高质量发展和多种分配制度并举。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经济平衡发展。西方的经济体制则是使底层贫困逻辑合理化。“底层阶级在当今富裕社会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吸纳恐惧和焦虑……成为保持社会健康的关键药物。”[3]因此,西方资产阶级永远不会与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

(三)从文化建设来看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站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品,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愿望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高频共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秩序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等思想,注定不能使共同富裕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从社会建设来看

共同富裕的社会内涵是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稳定的以中等收入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贫富差距过大、阶层固化、腐败频发等相关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正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反观西方国家,夹杂着民粹主义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社会矛盾尖锐,工人罢工、群众游行……社会随时处于一种混乱失和的状态。

(五)从生态建设来看

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共同富裕是不牢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4]共同富裕要实现以低碳、绿色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而西方所谓的环保手段采取的是一种“利己主义”方式,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嫁至发展中国家来达到本国碳中和的目的。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定向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在继承先哲思想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文化、道德、科学等方面全新的思想价值遵循,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准确地讲,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价值定向。

(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实现提供了为公、为国、为天下的政治价值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5],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民族是谈不上复兴的。在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共同富裕均占据着重要位置。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全人类还没有这样的规则,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探索。因此,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全面脱贫后,就定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国家繁荣富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阶段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对国家发展和民众渴求所总结出的最深刻的政治把握和社会价值追求。

(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实现提供了人民中心、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遵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尊民、爱民、安民、保民等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根本等思想多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民,充分激发人民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重大原则和根本立场贯通始终,对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借助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贯通党的性质宗旨、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政治担当,也体现了我国在发展中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凸显人的价值属性,这些都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价值基础。

(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实现提供了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道德价值遵循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源泉,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勤劳创新致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之一,多次围绕劳动、奋斗、劳模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从劳动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劳动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梦想,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投机取巧的思想,将广大人民群众视为共同富裕的奋斗主体,将共同富裕与“养懒汉”“大锅饭”“福利主义”等区别开来,很好地澄清了劳动和致富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可能出现的“享乐导致贫困、劳动收获富足”与暂时贫富分化之间的道德悖论。

(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实现提供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科学价值遵循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共同富裕秉承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规律的深刻解析和准确把握,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6],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充分研判共同富裕实现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科学论断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事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这些论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确立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尺度,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价值引領作用。

三、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7],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共同富裕的探索贯穿于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各个时期。从建国初期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致力于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得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广。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必要条件。新时代,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一)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开启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孕育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包括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8]。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将耕者有其田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土地法》将“被奴役者”转变为“耕种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兴国土地法》规定,以乡为单位,按照人头分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实现土地分配均等化。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大同社会”的理想嵌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基。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9]。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擘画发展蓝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倡“先富”带动而实现“共富”。 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理念,意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助力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同时,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引导生产、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培养社区居民互助组织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共同富裕的激励系统和保障体系,为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从现实角度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作为重大价值理念被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精准扶贫的阶段性胜利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坚定了信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做出了详尽的顶层设计,“精准扶贫”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进入实质性的践行阶段。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酝酿颁布、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推进,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在相对较短的几年时间内收到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2021年,历经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0]。我国的全面小康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各方面,体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民众实现共同富裕愿景开启了新的期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农业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产业,农村人口基数大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才能使共同富裕得到全面、普遍和综合的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布局了“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政方针,为新发展阶段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筑基立台。此外,还要注意到,在人口规模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发展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必然会在世界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新时代,我们要稳扎稳打,不要贪功冒进,要注意到当前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1. 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首先,推动共同富裕要锻造“主心骨”。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共同富裕的梦想,是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上的,它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和公有制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我們才能够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事业基础,我们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全党同志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提升政治素质。要将各级人大、政协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群策群力,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澎湃合力。

其次,推动共同富裕要育强“领头雁”。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其有科学的理念,在实践中指导工作。必须要有时代意识,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新技能,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不利于人民幸福生活的观念,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掌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开阔视野,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创新性的精神、创造性的思维,做前进的领头人。另一方面,要增强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用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优化认知,提高综合能力素养,努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推动共同富裕要夯实“牢基础”。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纪律约束,确保政策措施不会在执行中跑偏。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建设。必须加强时代意识,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新技能,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不利于人民幸福生活的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党的各种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有机协调党内选举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完善党内选举监督,促进党内选举制度更加公正透明。

2.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过去,坚持社会主义的时代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消除两极分化,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一方面,不断提升和发展生产力。“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是经济发展命题,必然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创造坚实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消除两极分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生产关系适配的前提下,要从生产力的三要素出发,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建设知识性、技术性劳动者大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等劳动资料的更新迭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人民群众增福祉,创造美好生活。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基建大厦。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物质的丰富程度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一定影响作用。而两者间的相互关联又间接反映着特定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本质。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通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兜底基层群众生活保障;通过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确保全体人民沿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行稳致远。

3.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鲜明的人民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新时代共同富裕理念应更重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1]在物质和精神双富裕的基础上,共同富裕还进一步包含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把人民看作是历史创造和推动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把人们从阶级压迫中解救出来,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并举。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人民同样能够享受国家发展成果,让发展成果最大化。

另一方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推进,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创新发展理念与工作方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实现人民精神富足、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景象。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重点关注精神富裕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品质,最终让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实现双重富裕。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特色,追求的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全体富裕,开创了人类现代化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宏观来看,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且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只有在发展中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凸显人的价值,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才能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完成社会繁荣进步的理想目标。从根本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的共同富裕思想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内在机理,其实践成果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标杆。因此,内含“共同富裕”发展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打破资本主义固有局限性,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其体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世界性意义且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范式。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融合“中国式”特点不断推动现代化建设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2022(21):4-35.

[2] 李斌雄,杜泓锐.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J].学习与实践,2023(3):3-12.

[3] [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M]. 郭楠,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10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63.

[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發表重要讲话[J].中国民族,2021(1):4-6.

[6]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7,3.

[7] 逄锦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3.

[8]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9.

[9]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

[11] 李静波,祁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阐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0):23-3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