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生成机理、理论内涵及现实践履

2024-01-26 13:55付健行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张闻天传统文化

[摘要]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生发于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发展于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刻把握,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张闻天主张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文化普及于大众又提高大众、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宣传鼓动工作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等要求具化了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实践方向。他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以服务于青年的人格培育,实现中国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相得益彰的结合;汲取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以服务于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汲取传统民本思想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汲取民族语言形式,打造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外交局面。张闻天传统文化观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世界眼光;要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张闻天;传统文化;价值意蕴

[作者简介]付健行,福建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福建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 2022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福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探索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FJ2022BF066)。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8-0017-06

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是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一生,是致力于改变劳苦大众命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著作繁多,是党内有名的理论家,是延安时期的“理论三杰”之一、旅莫学生“四大教授”之一。他在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进行苦苦探寻的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沉醉于老祖宗的文化遗产而自我陶醉、盲目排外,而是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文化落后成分的改造,注重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智慧式汲取,以打造“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发展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根基,有力回击了国民党政府污蔑共产党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想,至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生成机理

综观历史发展,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张闻天的传统文化观是在旧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实践基础。

(一)时代背景: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

近代以降,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此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遭遇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抉择中,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想交锋。一些有识之士将救国图存的目光投向西方,致力于对西方文化的探索与学习,在批判与反思、传承与取舍、自救与斗争中开启了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航程。历史昭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一系列的学习与变革并没有改变中国被奴役、被瓜分的国际地位。救国图存的历史也是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究竟是因袭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抑或是汲取中西文化的优秀发展成果以哺育中国人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问题,他们在不断的文化反思中做出了不同的历史选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救国方案,中国人民开始以全新的思想武装人民以谋求本国的独立发展道路。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思想冲突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张闻天是在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旧中国成长起来的,他的传统文化观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发的。

(二)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在世代相继的生产力基础上发展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人们亦不可能脱离既定传统文化的影响。张闻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6岁进入私塾学习,担任塾师的是学识渊博的秀才张柱唐,张闻天的名字即是他从诗经名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精华。张闻天聪明好学,熟读《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典籍,这些书目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2年张闻天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读书,在这里张闻天学习了内蕴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式国文,这里留日归来的教师也开拓了少年张闻天的国际视野。1917年7月,张闻天被南京河海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录取。①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与坚实,是“河海”教学的一个特点。②学校不仅聘请欧美留学的教师教授英文课,而且将国文等列为必修课。自进入河海以后,张闻天经常到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包括《新青年》《申报》《救国报纸》等刊物,在润物无声中涵养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与所有五四运动中的先进分子一样,在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召唤下,张闻天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此外,张闻天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求学,造就了他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以及开阔的世界眼光,他以独特的外语优势翻译了国外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史学著作方面,张闻天先后翻译了《人类的故事》《元始文明之由来及其影响》《社会发达史》,在文学研究方面,张闻天翻译了很多名篇,诸如《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法国伯格森的美学著作《笑之研究》,西班牙剧作家倍那文德的剧本《热情之花》和《伪善者》等。中西文化的交融汇通在张闻天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中西文化精粹的汲取与译介,奠定了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文化基础。

(三)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张闻天的传统文化观是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回应中国人民现实关切的产物。1919年6月23日,张闻天任《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科科员,该刊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习惯,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介绍各种新思潮。③1920年,张闻天在对中华书局成立新思潮社的建议中指出,整理国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一)对于国故有彻底的研究;对于西洋学说也十分了解;(二)有世界的眼光。(三)有科学的见解。”④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由于倡导民主與科学的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不可避免的,反传统的思潮在彼时中国社会非常有市场,成长于五四的张闻天并没有绝对地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他提出“整理国故”的见解,这是非常难得的。1921年8月,张闻天经左舜生介绍到中华书局工作,自此他开始以中华书局为阵地宣传进步思想。1922年1月,张闻天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这一长篇论文,文章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作为指导,在承认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思想的作用,提出了对“旧有‘思想系统’Idea-System”⑤的批判这一振聋发聩的号召。同时,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开展辩证的分析,认为中国不能拘泥于死人的学说,也不应走西洋的老路,而应该走“很有伸缩余地”⑥的社会主义道路。1924年,张闻天到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在这里他以三尺讲台作为宣传新思想的主阵地,严厉抨击封建旧伦理道德,主张男女自由恋爱,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革命意识的觉醒。在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期间,张闻天写下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等文章,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原则方法,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940年1月5日,张闻天写下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在文中提出了发展“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标志着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负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专注于外交政策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改造与中国建设实践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内涵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张闻天传统文化观诞生于民族救亡的革命实践中,要解决的是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问题。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在普遍文化自卑的中国,如何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张闻天给予了科学解答。张闻天的传统文化观既有对待各种文化的宏观态度,又有实现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行程中,张闻天对传统文化的智慧式汲取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践履的路径选择。

(一)辩证科学地对待人类文化成果

第一,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在张闻天看来,传统文化有其阶级属性,一种是买办的封建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提倡的是封建的旧道德,倡导封建独裁专制,是历史的倒退,是对人民愚弄的文化,是必须摒弃的文化。一种是反对统治者,拥护被统治者,拥护真理与进步的民主的文化,这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优秀文化因子。传统文化的阶级性决定了只有代表人民利益诉求的、反映人民斗争精神的民主文化才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文化。第二,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张闻天认为,对于吸收外国的文化,一定要符合抗战救国的大局和新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待外来文化,他主张大胆吸收借鉴,反对“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他主张对于外国文化的吸收改造应该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凡是进步的、为争取民主科学斗争的文化,是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的;那些反动的文化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的。第三,致力于打造“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在抗战背景下就是体现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列强压迫的文化;民主的就是指反对封建专制而言,是民主自由的文化;科学的文化旨在打破封建迷信,大众的文化是指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文化。这种文化观没有片面地反对传统,反而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出张闻天辩证的、科学的文化观。张闻天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决不是完全抄袭外国文化的所谓‘全盘西化’……也决不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本位文化’论者那样。”⑦他反对全盘西化的文化自卑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文化自负这两种极端的文化观,主张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实践方向

张闻天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对待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态度,而且指明了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现实路径。

第一,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主流就是精英主义文化,缺少平民主义文化。精英主义文化从来都是把百姓搁置一旁,这使得广大人民感受到无尽的文化贫困,文化贫困的中国带不来人民意识的觉醒。张闻天认为,中华民族新文化是具有新内涵的文化,因而也必须创造与新内涵相适应的形式,这种形式应该是大众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这样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而教育广大的人民群众,增进他们的心理认同,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种大众文化应该是来源于人民生活的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应该是歌颂人民伟力的文化,可以凝聚民众的力量以服务于抗战大局。

第二,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纠结反动文人对中国人民实行奴化政策,蒋介石政府、汪伪政府歪曲利用三民主义压迫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共产党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在这种历史情境下,张闻天主张吸收团结进步知识分子以服务于抗战救国的需要。他指出:“看重青年知识分子,爱护青年知识分子,争取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到新文化运动中来,参加到抗战建国中来,是今天所有新文化运动者的最严重的任务。”⑧为了团结广大知识分子进行利于人民的创作,他指出六点符合文化人特点的具体工作策略:“文化统一战线是指在政治、文化问题上的联合,避免用多种规则限制文化活动;建立同一部门内、同一目的的统一战线;提高文化人创作的积极性;统一战线组织内的文化人有发表、辩论、创作与生活的充分的民主自由;以民主的方式解决门户之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发表文化人的作品以影响人民大众。”⑨

第三,宣传鼓动工作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加紧了对中国的文化进攻与文化奴役,张闻天敏锐地觉察到必须加强宣传鼓动的作用,激发民众的反抗斗争意识,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抗战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在思想上解决人民的抗战建国问题,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宣传的内容必须是充实的,而不是空洞的”。⑩张闻天主张报纸的宣传要符合苏维埃政权的实际,为苏维埃政府的具体任务而服务,要充分发挥报纸组织群众、宣传真实报道的作用。此外,以马克思主义为宣传的指导方针,注重文化宣传工作的创新性。我们应“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中国的马列主义作品。”⑪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创作更多的歌颂新人物、新道德的文藝作品。张闻天主张文艺工作者要“大胆地创作、写作、著述、介绍、翻译,来打破各种限制,打破各种陈旧的观点与标准。建立新观点、新标准,以发展学术,提高学术”。⑫张闻天这些文化发展策略,为党的文化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现实践履

张闻天不仅提出了发展新文化的具体策略,而且躬身实践改造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典范。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汲取是以批判为前提展开的,在此基础上,择菁去芜,开辟了一条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他批判封建专制,认为封建专制荼毒中国人的性格,深受礼教缚害的中国人形成“对于新的东西常常发生一种本能的恐怖,一种不期然而然的退缩”⑬的性格特点;他批判农村“文盲,不卫生,迷信,早婚”⑭的恶劣传统,认为农民要取得政治上的进步必须破除旧文化传统的侵袭;他批判旧社会萦绕青年心中的落伍的思想习惯,认为这“是使青年半途而废的一种极大的力量。”⑮但是张闻天并没有停滞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是在批判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建构符合中国人民文化利益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一)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服务于青年的人格培育,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与中国传统道德相得益彰的结合

张闻天鼓励青年学习新知识、新道德、新技术,与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阶级的旧道德作斗争。新的道德就是无产阶级为人民谋利益的道德,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道德。“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为工人、为农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牺牲奋斗,为国为民,这就是青年团应有的新道德。”⑯然而,新道德不能褪去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胞衣,应该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美德的基础上,以更好地为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在《论青年的修养》中,张闻天将民族的形式与革命的内容相结合,“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着重内心世界的修养的一些合理的内涵”⑰,为提高青年修养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何树立新道德?张闻天认为,与落后思想进行斗争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学习新道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生产劳动与学习工作中与地主、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这些旧社会的残余进行坚决的斗争。他主张汲取中国人民勤劳的优良传统美德,引导青年热爱劳动。“劳动生产,这是青年人的头等任务,也是测量一切的标准。”⑱他认为青年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就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同人民群众一道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汲取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以服务于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前提。在张闻天看来,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必须学习具体的知识,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各种常识。张闻天号召干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以加深对旧社会阴暗面的理解,他列举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具体的传统书目,认为只有熟悉旧社会才能改造旧社会,同时他指出鲁迅的小说和论文是每个干部必须研究的读物。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具体的知识,才能够克服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而灵活运用党的斗争策略,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做到真正的结合。

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中,张闻天号召中国共产党要“宽宏大度”,学习《中庸》“天地之所以为大”的精神,吸收一切非党的积极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宽宏大度不等于“同流合污”,要做到“至大至刚”⑲,为扩大统一战线而宽大容人,为了抗战救国而引导人们走上坚决的革命道路。宽宏大度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而教育群众则是建设统一战线的必要手段。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思想落后的人,共产党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古人的思想智慧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思想改造方法。张闻天借鉴传统文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思想工作方法,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以扩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人从来所最为称道的美德之一,是‘从谏如流’”。⑳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张闻天主张以史鉴今,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他汲取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精粹,引用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观点指出批评借鉴的重要性;对人们喜欢恭维奉承的人性弱点展开认真剖析,指出工于奉承的人是“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为政者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他引用欧阳修的《朋党论》,提出要善于分散坏人的力量,使好人可以收拾坏人。

(三)汲取传统民本思想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张闻天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优秀精华,在扬弃与改造中提出了人民群众具有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检验工作成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历史上诸多的农民起义向统治者昭示,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古代思想家们不断警醒统治者们要关注农民的利益,方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富强。传统民本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驭民之术,强调对人民的统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权益,因而具有虚伪性。张闻天科学的群众观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他认为群众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因而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1946年,张闻天在东北大学演讲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占旧中国的百分之八十,只有农民的翻身解放才能建设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才能创造一个繁荣的新中国,才能使得中華民族新文化取得发展。

张闻天重视解决事关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以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终归宿。他指出,“共产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必须来自人民群众,并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张闻天不仅注重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他指出:“农民要从旧礼教解放出来,从相信命运解放出来;要念书,识字,办学校……”。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意味着农民摆脱愚昧无知,意味着党的方针政策可以更好地得到贯彻与执行,意味着更好地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以服务于政权建设。

(四)汲取民族语言形式,打造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外交局面

所谓民族语言形式,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俗语、典故、谚语等文化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协助周恩来处理外交事务,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外交工作实践中,张闻天敢于突破陈规和固有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精神,这些使得他在我国外交领域建树良多。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唯一可资借鉴的样板就是苏联,所以出现了照搬苏联经验而忽略本国国情的错误做法。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张闻天对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正确利用苏联经验具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指出:“破除迷信,包括破除对资产阶级、英美、古人、教授专家,以至对马克思的迷信,其中当然也有对苏联的迷信。”他进一步指出:“迷信菩萨的责任在善男信女而不在菩萨”。他借用菩萨喻比资产阶级、英美苏以及古人、教授专家,主张破除迷信的同时更好地学习他们。在外交业务层面,他以俗语“王婆卖瓜”警醒外交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方式方法,正面表达看法和经验。当谈到战争与和平问题,借用俗语“狗急跳墙”“困兽犹斗”比喻战争仍有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采取“争取和平”和“准备应战”两手准备。张闻天借用“单相思病”这一俗语比喻外交工作要充分根据双方国家的需要来展开,要警惕主观主义错误思想。他提出外交工作要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外交风格,他借用贾桂这一历史典故强调中国人民在外交工作上要有不卑不亢的心理状态。贾桂是京剧《法门寺》中的人物形象,他是明武宗时期的太监侍从,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的奴颜婢膝的代表。张闻天主张:“在对外活动中,要打破对外国人的恐惧心理,克服民族自卑感。”张闻天的外交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其深邃的外交理念,至今散发着真理的光辉。

傳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可以为青年的人格培育提供养料,为党的建设、锤炼党的作风提供思想资源,于国内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于国际利于打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张闻天熟稔传统文化资源,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振聋发聩的创造性转化,至今发人深省。

四、张闻天传统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精华与糟粕共存,积极与消极内容共生,如何辨别、汲取传统文化以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建设,是一个深邃的理论命题,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以总结经验教训。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张闻天的传统文化观,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诸多启示。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吸收其精华成分,对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都要开展义正辞严的批判,努力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偕行,不断创新传播文化的形式,让中华文化在润物无声的教化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二是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资源,实现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作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宝库,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勠力同心的宝贵资源。张闻天非常重视汲取其中的道德资源为新社会所用,以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润化青年学生,以优秀的道德资源提升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三是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张闻天主张创造一种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奴役文化的法宝。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一定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等优秀思想资源,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精神软骨病”。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世界眼光。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民主成分是我们应该借鉴吸收的,对于裹挟意识形态的文化我们必须提高鉴别能力以抵御其腐朽的侵蚀力量。纵观历史发展,相较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意识形态的文化变革是更为深层次的变革,对于妄图假借复兴文化之名行取代马克思主义之实的错误行径要保持高度警惕并加以批判。科学审慎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自大保守,也不能盲目排外。优秀的、恒久的文明一定是持续创造创新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汲取世界有益文明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第三,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文化,其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淬炼而成的。我们必须传承这三种优秀文化,坚决抵制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错误观念,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注释]

①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上海新生录取通告[N].申报,1917-7-20.

②程中原著.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10.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上)(1900—1941 修订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0.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3.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4.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8.

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8.

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40.

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38-39.

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05.

⑪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37.

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69.

⑭张闻天著.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等编.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74.

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71.

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61.

⑰曾彦修.张闻天:中共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第一人[J].炎黄春秋,2002(4):14-18.

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60.

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97.

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9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9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3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32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3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0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08.■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张闻天传统文化
张闻天陈列馆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张闻天的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