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县抗日斗争的开展

2024-01-26 13:55李宏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工作团涉县农会

[摘要]抗戰时期,涉县一直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腹心之地,是边区首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驻地,是129师的司令部,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军区的大本营。本文利用翔实的史料介绍了涉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过程。

[关键词]涉县抗日斗争;八路军;129师;抗日战争

[作者简介]李宏伟,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河北邯郸 056000。

[中图分类号] D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8-0023-03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南麓,东与武安、磁县比邻,南与河南省安阳、林县交界,西与山西省平顺县、黎城县相连,北与山西左权县接壤。全境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0月奉命进入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为涉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打开了局面。

一、八路军工作团来到涉县,发展中共党组织

1937年11月初,八路军129师政治部派以徐少恩为首的十多名班排干部,组成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先遣队,从山西辽县来到涉县城,与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和驻涉友军合作抗日。11月下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训处主任张浩任命师教导团政治部组织科长张贻祥为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团长。张接受任务后,便带领数名红军老战士进入涉县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工作团分设四个小组,每组一两个人,分别深入到更乐、西戌、井店、索堡和西达等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以胡兴寿为首的十几人的工作队深入到偏城,开辟偏城地区的革命工作。

工作团人员虽少,但由于师部的指导明确,工作起来却非常干练,作风又极其深入,所以很快就与群众打成了一片,使在黑暗中苦苦奋斗的群众,终于找到了靠山,看到了光明,从而鼓起了革命的勇气,开始由单个的、分散的斗争同反对日本侵略者与阶级压迫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有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要求,工作团抓住时机与国民党县长刘泽普谈判共同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以扩大抗日宣传鼓动力量,更加广泛地动员群众抗日救亡。与此同时,工作团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还多次召开涉县的老财、绅士、名流座谈会,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他们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并向他们下请帖,在帖子里加上一张条子,上写收贴人应捐款多少元、布多少匹、粮多少斤等项。到1938年3月初,大约收到款项600余元(大洋),还有大批粮食、布匹。八路军驻偏城工作队也在半年的时间里,征粮7万多斤。为解决军需及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扩充新兵、补充八路军主力创造了条件。

1938年2月初,侵华日军108师团沿邯长大道向西进犯,2月15日,涉县城第一次沦陷。为保存实力,工作团在县城沦陷前即转移到石门、偏城,尔后转移到刘家庄。2月下旬,涉县工委于刘家庄成立,刘承栋任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马力任工作团团长兼宣传部长。从此,以刘家庄、偏城为中心的涉县敌后抗日根据地便逐渐发展起来。

1938年3、4月间,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和偏城工作队,一方面组织领导群众对付日军“扫荡”,一方面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创建、发展抗日根据地。首先在刘家庄、贾家庄、辽城、污犊、新桥、石门、索堡、偏城、桑栈、安居、宇庄一带,组织农会、自卫队等抗日团体和组织,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群众开荒生产,同时还发动了反对保长、甲长贪污民财的斗争,把抗日斗争和阶级斗争融为一体。那时,刘家庄和贾家庄同属一保,保长是贾家庄的财主。当群众纷纷起来检举揭发保长有贪污压榨罪行之后,工作团以鲜明的态度,支持群众,并推出代表对保长进行查账,还派秘书李俊具体帮助。当查出保长的贪污事实后,即责令其全部退赃,从而取得了反贪污的第一次胜利。群众分到反贪污的胜利果实后,情绪高涨,工作团因势利导,在群众中广泛进行“世上穷富两重天,天下穷人是一家”的宣传教育,并召开群众大会,民主选举了涉县第一个民选保长。

从此,群众把工作团当成了靠山,工作团也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群众工作。1938年“五一”节,工作团在西辽城大庙里召开了1000余人的农会会员大会进行纪念,这也是涉县历史上开始觉悟的群众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活动。7月7日,又召开了同样规模的大会,进一步宣传抗日救国,扩大工作团的影响,刘家庄、偏城一带群众发出“跟着共产党,抗日求解放”的呼声,并逐渐蔓延到全县。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工作团在驻地附近开始了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的工作。

1938年5月,工作团马力亲自培养并介绍刘家庄的冯树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涉县发展的第一名党员。尔后冯树田又发展了冯万新、冯万义等4名党员。6月中旬在刘家庄成立了涉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6月下旬,中共涉县第一届县委正式诞生,马力任县委书记,同时成立了涉县第一个区分委——中共索堡区分委,徐志明兼任分委书记。7月份,索堡的党员迅速发展到13名,正式建立了索堡党支部。索堡党支部建立后,接连领导群众进行了3次较大的斗争,非常突出地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第一次是向老财、贪官污吏借粮斗争,第二次是反对国民党县政府支应局贪污的斗争,第三次是反摊派斗争。这三次斗争使群众由过去的那种苦斗,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新阶段。广大贫雇农觉悟大为提高,索堡镇党员很快由13名发展到25名。年底,索堡地区发展党员89名,建立支部13个。更为重要的是,这三次斗争的胜利,影响到全县的各个角落。

1938年6月,偏城工作队开始在偏城村发展党员。第一个党员是申梦华,第一个党支部是偏城支部。至年底,偏城地区共发展党员41名,建起党支部7个。9月,涉县县委派马洛为东路工作队队长,带领李曾胜、宋克勤等10人到固新、西达一带开辟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到年底,共发展党员65名,建立支部10个。与此同时,工作团又派胡兴寿为工作队队长,带领高连兴、张君英、师自明等进驻偏店、东西戌等村,发动组织农救会、自卫队,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到年底,共发展党员30名,建立支部9个。

经过半年多的组织发动,在组建各抗日组织的基础上,党组织在全县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到1938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234名,建立支部39个,差不多区区都有了党的组织,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为党组织在全县的进一步壮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组织救亡团体和地方武装

随着党组织的壮大,各抗日救亡团体在全县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早在1937年11月,工作团刚进入涉县,就狠抓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展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组织起了农民救国会、自卫队、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儿童团等各种抗日救亡团体。

1938年10月,在西辽城诞生了涉县第一个区农会。11月,在偏店产生了第二个区农会。1939年5月,在固新洞阳观召开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个区农会。这样,全县三个区都成立了农会。原偏城地区的农会也相继成立。每成立一地的农会,其他的抗日组织也应运而生,在党组织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农村抗日力量。

各救亡团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捐粮捐款,踊跃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做军衣、军鞋,供应军需,救护伤员。儿童团在路口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遇到可疑的人就送进村公所,遇到不听话的人,就搂住腿不放行,人称“搂腿队”。儿童团员还肩负着区署和邻村传递消息和运送文件的任务,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晚上还要口喊“传电杆”广播,传播前方的胜利消息和后方的好人好事,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42年5月,涉县还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救联会),以加强对全县各救亡团体的统一领导。同时,还相继组建了涉县游击队、战斗游击队、清漳游击队、新华游击队、涉县独立营、偏城新华游击队和牺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在保卫抗日组织、对付国民党反共磨擦、锄奸反霸、坚持反“扫荡”斗争、配合主力作战、补充正规军、夺取抗战胜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后半年,国民党顽固派不但不积极抗日,反而配合侵华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据此,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建立各地民主政权的号召,太行区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旧政府、建立民主政权的斗争。

6月,涉县县委成立后,因当时各区、联保、保、甲还是国民党的政权,所以,县委指示各工作队,在全县各地发展抗日群众组织,以反对贪官污吏、反对不合理负担、要求减租减息为内容,发动以农会为主體的抗日组织,向联保、保、甲、编村展开改选村政权斗争。

首先在索堡、温村、西辽城3村改选联保主任,成立联保农会,民选了保长(有的叫村长)。偏城地区首先在西庄村反旧村长陈俊明的贪污,并责令退还公款,接着陈俊明改选下台。到6月,该区4个编村全部进行改选。到7月初,全县除东路(国民党孙殿英控制区)外,有三分之二的联保、保甲进行了改选。在共产党对国民党村政权进行改选的同时,国民党新5军孙殿英在涉县东路地区撕掉抗日的假面具,与日军遥相呼应,迫害抗日军民,支持县区顽固政府,给老财富户撑腰,妄图扼杀抗日组织于襁褓之中。他们加强保甲统治,成立反动组织“乡农会”与八路军领导的村农会相对抗,组织反动的“设训队”、“常备队”与农民自卫队相对抗。并以“冬防抗日”为名,不惜砍伐树木,毁坏田苗,大修森林寨,大挖护村沟,修建护村墙,封锁八路军的交通,阻止征粮征款,谋杀抗日干部,欲置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于死地。中共涉县县委、驻涉部队针对国民党反动派防共、限共、反共的一切命令,不论是理论上的、政治上的、军事上的,都坚决反对之,并针锋相对,开展反磨擦斗争,向顽固县、区政府展开了夺权斗争。

1939年9月,以中共涉县县委书记陈光、宣传部部长刘环、八路军129师民运科长陈孝三人为总指挥,由县农会主席王中干带头,带领新桥、石门、索堡等村的自卫队和农会代表200多人,到石门西峧将顽固一区公署包围,将旧区长刘茂林赶走,夺得了一区署的政权。10月底,县委书记陈光、组织部长郑晶华等,在西辽城大庙里召开各村代表会,民主选举区农会主席冯万义为一区抗日区长,涉县第一个抗日区政府成立。

1939年11月初,老三区工作队发动各村支部、农会,组织起群众300多人,到旧公署临时驻地木井村请愿,要求减粮减款,解决民众生活困难,并要求民选区长,领导人民抗日。旧区长段玉轩在群众的怒斥之下,镇压无力,答复不敢,只好偷偷跑到国民党县政府临时驻地台华村。11月20日,在陈孝、刘环等领导下,于择营峧村召开了300多人参加的群众代表会议,民主选举县农会干部高连三为第三区抗日区长。涉县第二个抗日区政府成立。

1939年11月至12月初,老二区工作队任鹏飞领导农会向顽固区署开展了夺权斗争,并组织原曲村一带党员去夺取新联保主任高瑞廷的权。因孙殿英部和顽固县政府在此驻扎,夺权未成,但大长了抗日力量的威风。至此全县三个区中有一、三两个区均建立了抗日区政府。二区虽未夺成,但大部农村的抗日救亡组织已在共产党领导下组成。

1939年12月25日,八路军129师主力第二次光复涉县县城,随即,国民党新5军孙殿英及国民党县政府进城抢占县衙,妄图重新上台。八路军根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果断将进犯的孙军缴械,义正辞严揭露其阴谋,直到孙军认错退出县衙后才发还武器。从此孙大失体面,威风扫地,八路军随即在县城挂起涉县抗日政府的牌子。民主选举郝力生任县长,县政府各机构、人员也随之进城办公。但这时国民党县政府还盘踞在固新、台华一带地区,背后有孙殿英作靠山,因此在1940年1月下旬,八路军129师陈孝和涉县县委在下清凉开会,决定对国民党县政府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斗争,逼其公开承认民选县长、区长。谈判斗争取得了胜利,旧政府退缩到台华村,涉县抗日民主政权更为巩固。

1940年3月,涉县全境解放,为八路军129师师部、中共太行分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中共太行区党委等党政军机关进驻涉县,奠定了基础。

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东辽城成立,使三块根据地初步实现统一。1941年9月1日,在涉县靳家会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至此,129师创建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大战略区,与晋察冀、晋绥、山东、华中等解放区相呼应。

[参考文献]

[1]涉县抗日民主政府档案.

[2]涉县志[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3]涉县文史资料[M].政协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4]一二九师在涉县[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共邯郸市委组织部、中共涉县县委编.

[5]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旧址[M].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编委会

猜你喜欢
工作团涉县农会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重庆市关工委召开工作团总结会
涉县新北关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邯郸涉县方言的“子”尾研究
细数台农印象
副司令当上了“副团长”:记成都市温江区关爱工作团副团长李财
拾荒老人的爱心—记长春市朝阳区关工委关爱工作团葛长江
南下工作团合乎团龄学员有百分之七十已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