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融入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以实践教学活动周为例

2024-01-31 14:50张梓楨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外语类第二课堂红色

张梓楨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积极进取、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个理念强调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立德”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具备诚实守信、正义公平、友善宽容等美好品质。“树人”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在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红色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强调道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一、红色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红色教育包括向学生讲授党的历史、革命历程和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红色教育具有以下的重要意义:第一,历史传承与认同感: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革命斗争的艰辛,以及一代代英雄人物的壮丽事迹。通过了解党的历史,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第二,价值观塑造与引领:红色教育强调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社会公平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通过学习这些价值观,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为人民群众、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信念。第三,家国情怀与责任感:能够唤起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特别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保卫国家、振兴中华的决心,引导他们立志成为有担当的公民。第四,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的福祉。通过学习英雄先进典范,学生可以受到榜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规范。第五,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红色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红色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在高校阶段,通过红色教育,学生可以在扎实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红色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价值

外语专业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完成主要外语专业课程之外,参与的一系列拓展性、兴趣性的课程、活动和项目。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以及跨学科能力。[1]其内容通常与主要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可以涵盖各种各样的领域,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第二课堂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红色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教育内容,融入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价值。

首先,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多样的学习环境,可以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地融入其中。例如通过组织红色主题的讲座、展览、戏剧演出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红色教育中的先进典范和英雄事迹都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范例。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分享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另外,红色教育强调的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例如,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通过在第二课堂中模拟组织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红色教育与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的融合

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专业特点而相对较少接触到国内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然而,正是这些学生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当前红色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红色主题活动:在校园中举办一系列以红色主题为核心的活动,如红色书展、英雄人物讲座、红色影视放映等。这些活动可以吸引外语专业学生的参与,让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2)红色文化体验:组织参观红色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等地,采用现场参观结合导游讲授与情景模拟,亲身感受中国革命的历史场景,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2]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书法绘画等,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英雄人物故事分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校友来分享英雄人物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外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国际交流中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4)国际交流项目:安排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让他们在实际交往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和交流。通过与外国学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外语类专业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红色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认同,从而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在这里,以我校将红色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具体实践——实践教学活动周为例,从其作为融入的载体,开展方式、效果评价、和学生体验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周

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学改革这一问题,我校根据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实践教学活动周模式是对民办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进。实践教学活动周是在每学期末期末考试完成后,学期第19至20周集中安排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周期,总共开设六个学期。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主要安排为认知实践,教学实践,专业实践,项目设计,企业实践等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3]

2.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周的方式

对于外语类专业,实践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基本安排为以家庭教育为内容完成家庭史三代小传,以农村教育、社区教育为内容完成调查报告,以企业锻炼为内容完成实习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及思政课程开展实践活动。除以上实践内容外,我院尝试将“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增加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视频拍摄或微视频配音的实践形式。要求学生在每一学期进行不同的形式内容的实践活动。

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指导和监督,通过网络、电话、现场等形式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并了解每一位被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地点及相关情况。负责学生调查报告的题目拟定,撰写及评定工作。作为已经承担三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周的指导教师,笔者发现实践教学活动周作为红色教育融入的载体,因其特点和目的,为融入红色教育提供契机。而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为红色元素、红色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3.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周的效果评价

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家庭三代史小传;以农村教育、社区教育为内容的调查报告;以企业锻炼为内容的实习报告;微视频制作报告以及微视频成品。而作为指导教师,在评阅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教学活动报告时,会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评价,以获取学生对红色教育融入的反馈,分析学生在爱国情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变化,评价红色教育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家庭三代史小传的评阅中,可以看到学生作为家庭中的第三代,对于前两代家庭成员的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唤醒家庭中老人的红色记忆。长辈通常有更多的家族历史和记忆,学生会记录下如何通过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谈话,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见解;或者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家族档案和记录,获得更多关于家族历史和红色基因的信息;甚至有学生会在报告中附录上家谱、家族历史书籍或相册,来展示家族的历史和红色记忆。在报告的结尾部分通常会出现关于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是如何理解、又是如何将家庭祖辈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的内容。

在农村教育、社区教育角度的调查报告的评阅中,要求学生进行实地的走访,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真实可信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建议及对策。在实习报告的评阅中,学生能够展示真实的实习生活,能够体现出在企业锻炼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

而对于微视频或配音视频,将从微视频制作报告和微视频成品两个方面进行评阅。微视频、配音视频制作报告需要完整的展示出微视频的从最初的选题到最终结果呈现的心得体会。微视频成品则从外语配音的正确性和流畅性,字幕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最终呈现的成果来看,学生在学校所制定的大主题下自发地选择了几个大类进行微视频制作与配音,例如参观并介绍革命历史地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4.学生视角下的体验与感受

在实践教学活动周结束的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学期初,设置了针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会分享对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在该分享交流会上,通常会提前征求学生意愿,选取一部分特别有分享欲望的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包括但不限于制作演示文稿。一般会在上述实践内容中选取多位同学进行不同的展示,期间会产生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根据学生在交流会上分享的体验和感受,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类:

(1)历史意识与情感共鸣:参观历史遗址、纪念馆或博物馆,参与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学生可能因为接触到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故事、幸存者的讲述或受害者的经历而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了解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从中汲取教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通过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调查,学生可能会被鼓励思考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他们将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可能会在活动中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思考如何避免历史上的错误,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3)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学生在挖掘家族红色基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配音与介绍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4)个人成长与行动启发:实践活动通常涉及跨足不同领域的学科,从历史到政治、社会学等。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成长为更有思想、更有同情心的人。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改变做出贡献。也会受到鼓舞,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善社会。从而参与志愿活动、社会项目或提出改进社会问题的创意解决方案。

四、红色教育融入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启示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深入探究本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红色教育在外语类专业的融入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外语类专业的课程本身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言知识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其次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融合问题,学生选择外语类专业可能是因为对外语及其相关文化感兴趣;同时在融入的形式上,教材的选用上,甚至教师的培训上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使用传统的方式硬融、强融可能会导致出现时间和资源的分配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本文所探讨的实践教学活动周这一形式,在为期六个学期的六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逐次开展家庭三代史的挖掘,社会调查,企业实习,视频制作等内容,在拓展学生思维边界,培养多元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后的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发和思考:

第一,红色教育与外语专业的融合展示了跨学科融合的潜力和价值。今后的教育可以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创造更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

第二,这一实践同时也提醒我们,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不同学生对红色教育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各异,融入路径与形式应当灵活地满足这些差异。内容应当从多个维度进行设计,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个层面。今后的教育可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第三,红色教育强调党的历史、社会变革和革命精神,为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供了范例。并且可以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和创新能力。今后的教育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可以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五、结语

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红色教育融入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将红色教育与外语学习相结合,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变革和政治体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党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培养人文关怀、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

今后可以开发更加多样的多媒体教材、线上资源和互动平台,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他们通过参与社会项目和创新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将红色教育与国际交流结合,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外语类第二课堂红色
红色是什么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第二课堂
红色在哪里?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追忆红色浪漫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