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影响

2024-02-05 19:09张明
食品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准确性毒素真菌

1.引言

粮食真菌毒素是一类会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化学物质,其含量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多种原因,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对于粮食质量的评估和食品安全的保障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提高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某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过程为例,详细探讨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误差类型及影响。

2.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概述

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质谱法(MS)和快速检测方法(RAPID)等。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优势和适用范围。

2.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色谱柱对样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分离和纯化,再通过紫外(UV)或荧光检测器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HPLC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广泛的检测范围,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且仪器和耗材成本较高,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2.2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挥发性真菌毒素的检测。该方法将样品中的真菌毒素通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再通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或质谱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分析的优势。然而,该方法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且只能检测到具有挥发性的真菌毒素。

2.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原理是利用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再通过酶标记的二抗对复合物进行检测。ELISA方法具有快速、简便、高通量的特点,且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然而,ELISA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不能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2.4质谱法(MS)

质谱法是一种灵敏、准确的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质谱法(GC-MS)和液相质谱法(LC-MS)。质谱法将样品中的真菌毒素通过质谱仪进行离子化和分析,根据质谱图谱对真菌毒素进行鉴定和定量。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特异性的优势,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并且可以进行结构鉴定。然而,质谱法的设备和操作成本较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2.5快速检测方法(RAPID)

快速检测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层析法(IC)和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便携的特点,适用于现场和远程地区的检测需求。然而,快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相对较低,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综上所述,不同的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3.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

3.1样品采集和处理误差

样品采集是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的第一步,操作人员在采集样品时需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如果操作人员在采集样品时选择不合适的地点、时间或方法,或者未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采样,就会导致样品采集误差。例如,在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样品污染、扦样点分布不合理、样品数量不足或样品混杂等问题,从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另外,样品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包括样品的研磨、提取、纯化等操作。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品处理,确保样品的均匀性和准确性。如果操作人员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操作时间不足或操作条件不恰当等问题,就会导致样品处理误差,从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在检测过程中,适当提高采样量能够减少检测结果的误差。

3.2分析方法误差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是确保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准确性的关键。首先,不同的真菌毒素可能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检测。例如,一些毒素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检测,而另一些毒素可能需要使用气相色谱法(GC)进行检测。如果选择的分析方法与待检测的真菌毒素不匹配,就会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其次,在分析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引入误差。例如,不正确的样品处理方法可能导致真菌毒素的損失或降解,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低于实际含量。再次,不正确的仪器操作、样品混淆或交叉污染等问题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参数设置错误也是导致误差的原因之一。在使用分析仪器进行检测时,需要设置正确的参数,如流速、温度、检测波长等。如果参数设置不当,就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例如,如果流速过快或过慢,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峰形变形或分离不清,从而影响毒素的定量分析。如表2所示,不同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不同,其中参数错误引起的误差最大。

3.3仪器误差

首先,仪器的精度误差是仪器本身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包括仪器的测量原理、测量范围、测量精度等。例如,仪器的测量原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固有误差,比如光谱仪器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受到光源的稳定性、光电转换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此外,仪器的测量范围也会对测量结果的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测量范围超过了仪器的设计范围,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其次,仪器的重复性误差是仪器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包括仪器的校准、维护、环境条件等。例如,仪器的校准不准确或者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此外,仪器的维护也是导致仪器重复性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仪器的部件损坏或者使用寿命过长,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稳定。同时,仪器的使用环境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仪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发生变化。

3.4操作人员误差

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一般需要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分析和测量,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如果操作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悉或者操作不规范,就可能导致仪器操作误差。例如,在样品测量过程中,若操作人员未及时校准仪器、未正确设置仪器参数或未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就会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不同的操作人员在操作技能、经验、操作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例如,有些操作人员可能更加细致认真,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而有些操作人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马虎或粗心现象,这都会对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5标准物质误差

首先,标准物质的制备过程可能存在误差。在制备标准物质时,可能会出现称量误差、溶解误差或稀释误差等,这些误差会直接影响到标准物质的浓度,从而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标准物质的保存和使用也可能引入误差。标准物质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浓度发生变化。此外,在使用标准物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挥发、降解、吸附等现象,进一步影响标准物质的浓度和稳定性。此外,标准物质的纯度也会产生误差。如果标准物质的纯度不高或者含有其他杂质,就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因此,在选择标准物质时,需要确保其纯度和纯度证明方法的准确性。最后,标准物质的稀释误差也可能引入误差。在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稀释操作,而每一次稀释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稀释液的浓度测量误差、液体的蒸发损失等。标准物质误差是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标准物质的制备、保存和使用,确保其浓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此外,还需要注意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稀释操作的误差,以减小标准物质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误差、分析方法误差、仪器误差、操作人员误差和标准物质误差。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每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采樣过程规范、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培训操作人员并保证标准物质的准确性。只有全面控制误差来源,才能提高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1假阳性和假阴性

假阳性指的是实际上样品中没有该毒素,但检测结果却显示出有该毒素存在的情况。假阴性则相反,指的是实际上样品中存在该毒素,但检测结果却显示出没有该毒素的情况,这两种误差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假阳性会导致实际上无毒素的样品被误认为含有毒素,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判,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为不必要的处理和处理费用会增加。同时,还会给相关行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降低市场信心。假阴性则会导致实际上含有毒素的样品被误认为不含有毒素,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这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假阴性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更为严重。

4.2定量误差

定量误差是指检测结果与实际含量之间的差异,这种误差会影响到对样品中毒素含量的准确评估。如果定量误差较大,检测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从而导致对食品质量的误判。定量误差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如果毒素含量被低估,可能会导致生产出的食品超过安全标准,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如果毒素含量被高估,可能会导致合格的食品被误判为不合格,从而浪费资源和时间。

4.3检测准确度

检测准确度是指检测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的一致性。准确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如果准确度较低,检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从而无法准确评估样品中毒素的含量。

检测准确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如果准确度较低,可能会导致对食品中毒素含量的评估不准确,从而无法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质量控制,无法有效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4.4检测范围和灵敏度

检测范围是指检测方法能够涵盖的毒素浓度范围,灵敏度则是指检测方法对毒素的检测能力,这两个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如果检测范围较窄,可能会导致样品中低浓度的毒素无法被检测出来,从而无法全面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而如果灵敏度较低,可能会导致样品中低浓度的毒素被低估,从而无法准确评估食品中毒素的含量。

综上所述,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误判、定量误差的评估准确性、检测准确度的可信度和检测范围与灵敏度的全面性等方面,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进行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时,需要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严格控制误差,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语

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中的误差是不可忽视的,并且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在每个环节严格控制误差的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校正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真菌毒素含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简介

张明(1986.02-),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工程师,本科,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粮食检验和粮食保管。

猜你喜欢
准确性毒素真菌
What Makes You Tired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真菌造房子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超声引导在肾组织活检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