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所寄,心有所归

2024-02-21 02:08
名人传记 2024年2期
关键词:关山月志军雪山

雪山荫庇着大地,守护着作家杨志军心中的净土。早已迁居青岛多年的他,只是肉体游走在城市里,精神仍在“流浪”,因为他的根始终在那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杨志军既享受着这份孤独,也希望能有共情者一起“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續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于是《雪山大地》应运而生。对杨志军来说,“雪山、草原、河流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从内心深处长出来的”。

长于群山中的诗人覃子豪,二十岁出头时旅居山东,第一次见到了大海,自此变幻莫测的海洋带给他无限灵感。1947年前往台湾的覃子豪,未曾料到之后局势的变化,意外与家人永隔两地。现实中的海洋无法跨越,他只得化身“跨海诗人”,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写入诗行,海洋摇身一变成了他渴望与故土连接的象征。

钟情外国文学的李文俊是福克纳、卡夫卡、门罗等外国名家作品的译者,他的译作深深地影响了莫言、余华等诸多当代作家。在妙不可言的文字游戏中,他与中外的文学大师们无声地对话。尽管李文俊把翻译喻为“行人寥落的小径”,可他却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只因那里有“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无比新鲜的精神世界”。

少年时经历种种变故的关山月,始终不愿放弃心爱的绘画。一朝得到“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的赏识,他将绘画的初心记得更牢。抗战期间,关山月鼎力国画革新,用手中的画笔揭露社会现实。进入新的时代,他又以饱满的热情描绘着祖国的建设步伐,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气势磅礴,技惊四座。功成名就之后,关山月简朴自处,不愿让铜臭腐朽自己的艺术灵魂,这是他七十年甘苦自知的艺术岁月带来的安定。

…………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而人心一旦有了栖息之所,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投身何事,便都有了寄托,有了安顿自我的方式。前路漫漫,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欢喜,踏上属于自己的归途!

猜你喜欢
关山月志军雪山
“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关山月先生作品赏析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神奇的“魔力语”
关山月随想
征服雪山
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
爬雪山
雪山历险记
当好小记者
观察也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