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小军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

2024-02-26 01:20刘女萍杨小军
光明中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疏肝解郁柴胡气机

刘女萍 杨小军 段 敏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及代谢失常的疾病,该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2个亚型[1]。据相关研究表明,FD的全球患病率为10%~30%[2],亚洲患病率为8%~23%[3],中国发病率高达20%[4]。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屏障功能受损、遗传易感性及心理因素有关[5]。西医主要采取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等对症治疗[1],疗效欠佳且易复发。中医将此病归为“胃脘痛、痞满”范畴,立足于整体观念,施以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杨小军教授为重庆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脾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杨教授从医20余载,对脾胃疾病颇有研究心得,尤其擅长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笔者通过跟师学习,发现杨教授治疗FD疗效颇佳,且复发率极低,故通过数据挖掘探讨杨教授治疗此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杨小军教授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治疗的FD患者119例,涉及中药处方165首。

1.2 病例筛选标准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罗马Ⅳ诊断标准[6]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纳入标准:患者的性别、年龄不限,但病历书写必须完整,复诊提示症状明显减轻。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服药期间加服西药、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及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

1.3 数据录入与药名规范由专人将所有病历资料录入Office Excel 2019,再由双人核对数据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中药的药名、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皆参照《中药学》[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统一规范中药名称,例如“京半夏”“法半夏”统一为“半夏”,“净山楂”“生山楂”规范为山楂。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Office Excel 2019对药物及功效进行频次、频率统计,提取频次≥60的高频药物;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并绘制雷达分布图。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构建复杂网络图。将频次≥60次的高频药物导入IBM SPSS Satistics 26.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生成聚类树状图。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 性味归经 功效分析

2.1.1 单味中药频次 频率分析本研究纳入119例病历资料,共有中药处方165首,涉及药物184味,总频次为3605,其中≥60次的高频药物有21味,排名前15的药物分别为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砂仁、太子参、柴胡、木香、枳壳、香附、白芍、鸡内金、川芎、山楂、瓜蒌皮。见表1。

表1 单味中药频次 频率分析

2.1.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对165首处方所涉及的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结果:药性有大热、热、温、大寒、寒、微寒、凉、平8种,其中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多入脾胃及肝肺经。见图1~图3。

图1 药性分布雷达图

图2 药味分布雷达图

图3 归经分布雷达图

2.1.3 药物功效分析参考《中药学》[7]对所有入组中药进行功效归类分析,发现占比最高的为理气药,其次是补虚药、化痰止咳药及消食药。见表2。

表2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功效分类

2.2 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设置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1,共得到39条分析结果。见表3,图4。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得出一首核心处方,具体药物为: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砂仁、太子参、柴胡、木香、枳壳、香附、白芍、鸡内金、川芎、山楂、瓜蒌皮、郁金、合欢皮、玫瑰花、大腹皮、六神曲、延胡索。

图4 关联规则图

表3 药物关联结果

2.3 聚类分析在所有出现的药物中提取频次≥66次的21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设置分组距离为21,可得到4组核心药物。第1组:郁金、合欢皮、白芍、川芎、香附、柴胡、枳壳、玫瑰花;第2组:瓜蒌皮、大腹皮;第3组:鸡内金、山楂、六神曲、砂仁、木香、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太子参;第4组:延胡索。见图5。

图5 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对FD的认识中医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痞满、胃脘痛”范畴。古代医家认为FD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入、饮食不节、情绪失调、先天虚弱。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FD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既有脾胃虚弱,又有痰湿、食积、气郁、瘀血等实邪[9]。杨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作息不规律,或喜食辛辣刺激之品,皆可损伤脾胃,阻滞中焦气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更多的人陷入了焦虑、抑郁的情绪中。焦虑抑郁则肝气郁结,进一步乘脾犯胃,诱发或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受,病情也变得迁延难愈。故杨教授总结FD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是其本,气机阻滞为其标,肝气郁结为疾病的诱发因素或加重因素。杨教授在治疗上以补益脾胃、调理气机、疏肝解郁为原则。

3.2 用药规律探讨从药味的统计结果来看,杨教授用药以辛、苦、甘为主。辛能行能散,苦能燥能泄,甘能缓能补。“辛”行气发散以升阳,“苦”燥湿涌泄以降浊,苦辛相配,脾阳清气得升,胃中浊气得降,升降相宜,恢复中焦气机枢纽之功。清代名医叶天士云:“痞闷宜辛散苦泄,辛开苦降,纳运之功才得以恢复”。故苦辛结合可使脾胃纳运相得,中焦痞满与疼痛自消。甘属土入脾胃,能补益和中。杨教授认为FD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故主张以甘味药健脾和胃、缓急止痛。从药性的统计结果来看,主要为温性、寒性、平性。杨教授认为脾为湿土之阴脏,胃为燥土之阳腑,阴脏易虚易寒,感邪多从寒化,阳腑多燥多实,邪壅易致热化。FD为脾胃合病,常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证候,主张寒温并用以顺应脾胃之生理特性,恢复脾胃纳运之功。李中梓曰:“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FD病情复杂多变,寒热、虚实常可相互转换,稍有失误则辨证不当,故杨教授常用平性药物以纠正寒热之偏颇。从药物归经的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归于脾胃及肝肺经。杨教授认为FD病位在脾胃,同时与肝肺等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说明肝肺二脏共同参与饮食精微的运化与输布。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若肝肺二脏升降协调,则全身气机通畅,可助脾胃恢复升清降浊的功能。从中药功效分类的统计结果来看,理气类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这也充分反映了杨教授治疗FD以调气为要,脾、胃、肝、肺多脏同调以畅达全身气机。

根据单味中药应用频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获得一首核心处方,具体药物为: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砂仁、太子参、柴胡、木香、枳壳、香附、白芍、鸡内金、川芎、山楂、瓜蒌皮、郁金、合欢皮、玫瑰花、大腹皮、六神曲、延胡索。从上述药物不难看出,此方实为香砂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可见杨教授治疗FD主张健脾和胃与疏肝解郁并举。肝木与脾胃为相克关系,肝气郁结最易乘脾犯胃,导致中焦痞满或疼痛。杨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较大,肝气郁结往往已是常态,而饮食作息不规律又导致了脾胃虚弱,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联合柴胡疏肝散达到健脾疏肝之效。现代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胃肠运动、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等作用[10-12],柴胡疏肝散具有抗抑郁、抗炎、促进胃动力、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作用[1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第1组为疏肝解郁类药物;第2组行气宽中,增强理气除痞之效;第3组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第4组制酸止痛,用以缓解胃痛伴反酸、烧心等症状。说明杨教授治疗FD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辅以消食化积、制酸止痛,体现了杨教授标本兼治、主次兼顾的治疗思想。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探讨杨小军教授治疗FD的用药规律,发现杨教授主要从补益脾胃、调理气机、疏肝解郁等方面治疗FD。总结其用药特点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多脏同调、燮理气机、健脾和胃、疏肝解郁。由于本研究未对药物剂量、中医证型、具体症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疏肝解郁柴胡气机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疏肝解郁趁春天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柴胡治疗猪感冒症的临床观察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