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在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应用 *

2024-02-27 07:45赵舒蒙杨延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方法学实训康复

赵舒蒙 杨延平

(西安翻译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传统康复方法学属于康复治疗专业必修课,旨在将传统康复中的针刺、灸疗、拔罐、刮痧、推拿、中药、传统运动等理论和技术与现代康复中的物理疗法、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理念和技术相结合[1,2],全面培养具有康复思维能力、康复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模式进行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传统康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因为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3],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康复诊疗思维、操作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定的限制[4],是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笔者通过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方法,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将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传统康复方法学,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3 月—2021 年7 月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57名,分为A组(29名)和B组(28名)。A组男生15 名,女生14 名;年龄19~23 岁,平均年龄(21.45±0.91)岁。B组男生13名,女生15名;年龄20~23 岁,平均年龄(21.74±1.40)岁。2 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教材选用由陈立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传统康复方法学》第2版。

1.2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安排授课,2组教学内容一致。B 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授课模式,教师课上讲授,课后布置作业,期末考核。A 组采用动态实践化教学,具体如下。

1.2.1 理论知识思维培养传统康复方法学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对中医学知识和思维有一定的要求,仅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授课模式,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而且不利于后期针灸和推拿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的实训教学。针对以上问题,在传统康复方法学多媒体教学授课模式的基础上遵循动态化理论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静态、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加以动态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使其初步建立传统康复思辨能力。

如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关系密切,既有通过解剖的直观认识,又有中医所特有的宏观生命规律。先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介绍以视频的形式配合教师讲授呈现,而后讲授其与五行理论中的五官、五体、五声、五志、五液、五窍、五季和五脏的系统联系。

经络腧穴,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熟悉经络的循行路线,为临床应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康复临床奠定理论基础。如在讲授手太阴肺经时,教师播放手太阴肺经经络循行动图,动态且直观地展示经络循行,之后以图片、讲授结合示范的方式介绍穴位定位及主治。如尺泽穴,位于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处,以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定位尺泽穴,定位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正确定位;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论启发学生思考尺泽穴的主治。在实训课上,一对一进行指导,使学生完成定位,并将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连线,形成“可见的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路线”。以此为思路,化静态为动态,灵活教学。

1.2.2 实训操作技能应用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是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中主要的实训操作内容,在针灸疗法这一章,学生需系统地掌握针灸疗法的基本操作规范、适应证和禁忌;在推拿疗法这一章,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类手法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注意事项、使用部位、功效及应用,熟悉推拿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方法,并能将这些手法熟练运用于临床,为中医康复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这两部分的实训教学,选择在实训室进行,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的操作视频,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教师进行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的讲解和示范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基础操作。如在讲解雀啄灸时,从操作方法方面演示:点燃艾条后,如鸟啄食一般地移动于施灸部位。在讲解推拿疗法中解指抹法时,对操作方法进行演示:拇指指面着力,紧贴皮肤,前臂发力,腕部和掌指关节活动。教师的示范,从适用部位和应用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手法的临床应用;在动作要领方面,沉肩垂肘,双拇指指面吸定治疗部位。观看视频和观摩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随时交流感受,加深对于手法感受的理解,同时教师逐个进行指导和纠正,强调动作要领,使学生形成标准化动作模式。讲解、示范、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营造一种轻松的、动态化的实训课堂。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技术视频展示,学生在拍摄过程中主动思考练习操作技术的细节,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

1.3 观察指标

1.3.1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后,对A 组和B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综合成绩=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

1.3.2 学生自评教学后,A 组和B 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分,每项满分20 分,共5 项,评分越高,效果越好。具体包括学习兴趣:自主认识、钻研、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具有准确地进行针灸和推拿的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能够运用所理解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康复思维能力:运用传统康复医学知识,进行临床病例资料采集、分析等形成康复治疗和预防一体化的个性化方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预习复习,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积极求教和查找资料,逐一解决。

1.3.3 满意度教学后,比较A 组和B 组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80~100 分)、比较满意(60~79 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与B 组相比,A 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综合成绩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2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s,分)

表1 2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s,分)

组别A组B组t值P值人数29 28平时成绩95.93±4.01 90.67±0.69 6.958<0.001期末成绩77.97±12.35 71.36±11.58 2.083 0.042综合成绩84.07±9.22 78.49±8.06 2.429 0.018

2.2 2 组学生自评得分比较与B 组相比,A 组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康复思维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得分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2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自评得分比较 (± s,分)

表2 2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自评得分比较 (± s,分)

组别A组B组t值P值人数29 28学习兴趣16.00±3.84 13.17±0.65 3.911<0.001操作技能14.81±3.00 11.83±0.63 5.231<0.001理论知识掌握程度15.74±4.15 12.24±0.70 4.476<0.001康复思维能力14.44±3.41 12.72±1.15 2.569 0.015自我专业发展能力15.96±3.87 12.83±0.97 4.220<0.001

2.3 2 组学生满意度比较本次教学后,A 组的满意度100.00%(29/29)高于B组的82.14%(23/28)(P<0.05)。见表3。

表3 2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满意度比较 [名(%)]

3 讨论

传统康复具有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疗效,在临床康复工作中广泛应用。在国内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特色治疗方式[5,6],临床效果显著。学生通过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学习传统康复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建立康复思维方式,满足教学要求。为使学生充分掌握传统康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师应该尝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结合康复治疗学专业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康复思维和康复技能,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本研究中的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动态化和实践化,即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增强学生上课的热情,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在实训技能课上,学生可以练习康复治疗专业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锻炼康复临床思维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综合成绩均高于B 组,说明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理论知识思维培养方面来看,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等多种教学设备,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化、动态化、形象化的形式呈现[7],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度高、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会有极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了成绩的提高[8,9],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传统的实训操作模式陈旧,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容易造成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不准确、不熟练的情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0]。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下的实训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在实训操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加强了动手能力[11],锻炼了沟通合作能力[12]。同时以实践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总结动作要点和治疗规律,不断对康复技能进行改进和完善,这对于学生形成康复思维能力十分关键[13]。

在自我评价方面,A 组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康复思维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得分均较高。说明采用动态实践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让学生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兴趣为基础,主动学习,注重自我专业发展能力,提高自我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从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4,15],实现了综合化教学,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型[16]。在对教学满意度的统计中,采用动态实践化教学的A 组满意度高于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的B 组,说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度。

综上,动态实践化教学模式在传统康复方法学中具有一定成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教学需求。

猜你喜欢
方法学实训康复
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获批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追踪方法学在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人降钙素原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