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数字化”,银发“逐浪”高

2024-03-03 10:39
家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银发群体老年人

如今,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普及,从生活缴费、看病就医,到交通出行、用餐娱乐,智能化操作成为绝大多数生活场景的“标配”。很多老人也开始使用社交网络、拍摄短视频等,记录和分享生活,融入数字时代的大潮。“数字化生活”有助于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对老年人生活福祉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技术门槛,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共同推动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数字红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老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规模已达1.4亿。而截至2023年2月,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8亿。也就是说,我国每2个老年人中几乎就有1人是网民。

然而,在跨越“数字鸿沟”之后,老年网民沉迷网络、轻信网络谣言、热衷网购、被诱导打赏等问题也随之增多。那么,该如何在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让他们健康舒适地共享数字化发展的红利呢?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深刻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答题。为此,国家已先后出台26项政策(截至2023年11月),涉及“整体规划”“智慧养老”“智慧助老”“适老改造”“试点评选”和“交通出行”等方面,以推动智慧技术赋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指导1924家老年人常用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改造并通过评测,超过1.4亿台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升级改造,推出“长辈模式”“关怀模式”,升级语音播报、方言识别、全键盘操作等适老助老特色功能,覆盖新闻资讯、社交通信、生活购物等老年人生活高频场景,受到老年人广泛好评。

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与中移智库最新联合发布的《数智时代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报告》(以下简称《现状报告》),和《中国银发群体大数据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显示,我国银发群体已初步跨越基础使用门槛,日均在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增幅高达60%。银发群体的数字生活体验也变得多元丰富,社交通讯、地图导航、长短视频、资讯、综合购物、搜索浏览器等常用APP已渗透到银发群体日常生活中。

《洞察报告》还区分了传统银发群体和新银发群体,传统银发群体以生活观念传统、完成基础数字接入、城乡65岁以上的人群为代表;新银发群体以生活观念革新、数字接入程度较深、一二线城市50~65岁的人群为代表。其中,新银发群体对数字社会的融入程度更深,数字应用的使用率与类型丰富程度均高于银发群体的总体水平。社交通讯类、地图导航类、长短视频类、资讯类、综合购物类APP渗透率超65%。互联网渐趋成为新银发群体了解新鲜事、新科技、新产品的重要窗口。超七成新银发群体每天花时间上网看新闻,近三成新银发群体形成科技尝鲜习惯。

《现状报告》认为,当前智慧技术主要从“智慧助老”和“智慧用老”两方面促进了老年人在数智时代的社会参与。

智慧用老方面,主要体现在目前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的3种方式:其一是银发网红,许多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创作自己的内容,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多彩与幽默的生活片段,满足了自我表达和实现的需求,传播积极正能量。以短视频代表APP“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3年11月30日,60岁及以上且粉丝量大于等于400万的银发网红数量已经达到20人,排名第一的银发网红“我是田姥姥”粉丝数超过3500万。其二,很多低龄老年人(60~69岁)在退休后通过“时间银行”“智慧助老公益行动-传帮带”等方式参与志愿活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陪伴、照顾和帮助等服务。其三,老年人才再就业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单位和企业开始针对有技能、有意愿的老年人开设定向招聘计划,一些机构还建立了专门的老年人才信息平台(如“中国老年人才网”“全国离退休人才网”等),提供求职、招聘信息与专业咨询。基于“全国离退休人才网”求职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求职者主要以男性、60~64岁求职者为主。求职者人数排名前十的省级行政区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辽宁、浙江、河北、湖北和天津,东部沿海或发达地区老年人更倾向于再就业。求职老年人当前待遇期望在7500元左右的最多。

不过,《洞察报告》也指出,传统银发群体数字出行、数字就医能力亟待增强。在出行、医疗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服务方面,传统银发群体中超六成表示不会自主使用上网导航/打车等数字出行服务,超五成不能独立完成线上掛号。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并不是每位老年人都有强烈的数字需求或者遭遇了“数字困难”。

安徽省滁州市的小刘这样描述生活在农村的爷爷的生活——不需要数字设备,没有遇见“数字困难”。“农村可以实现食品上的自给自足,如果需要进县城购买其他物品,坐车也都只收现金,反而不接受扫码支付。村子里也接入了互联网,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的老年机和普通电视已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了,村子里的老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他们自得其乐。”

但在信息化程度越高和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老年人的数字需求可能更明确。在浙江省杭州市读研究生的小杨的描述中,她的姥爷一开始没有支付宝,只会使用微信语音聊天功能,由于此前姥爷所在地区的严格防疫管控,姥爷若是想进入其所在小区,必须扫健康码,于是姥爷才在她的帮助下下载和使用支付宝。

也有些老年人会使用智能设备去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辽宁省抚顺市的董奶奶在朋友的推荐下,下载了今日头条和抖音等App,每天的浏览时间都很长,她认为这些操作不仅让她开心,还能打发时间。

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认为,对于不同情况的老年人需要区别看待,不必强求其接入数字社会,不要过分强调其面临的“数字困难”,要有保障其权利的相关措施。目前主流科技单一服务于年轻人的现状,对其他群体不够友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反过来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故在科技产品设计之初,应更多关照老年群体的诉求。

而对于那些没有身体限制和有实际学习需求的老年人,更多还是应该靠老年人的家人进行教学指导,进行“数字反哺”。但对于“数字反哺”来说,不仅需要教学者有耐心和时间,还需要老年人有较强的学习意愿。陕西省汉中市的谢奶奶在遇见很多“数字困难”后,对学习新功能持抗拒态度,当子女尝试对其进行教学时,常常遭到她的反驳和抵触。相反,贾奶奶就很好学,愿意融入新时代,不仅在子女的教导下学会了拍照、接打电话、收发红包、微信发语音视频、浏览日常新闻等功能,还自学了转发微信公众号文章到朋友圈、发表情包、在今日头条上看小视频等。

周裕琼教授指出:从某一层面来说,“老”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一样,都在代代更迭。这个群体是流动的,其特性与需求也是变化的,故不能将他们粗暴定性,秉持“无论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疑是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日常消费是老年人高频的社会参与方式,随着互联网在银发人群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中老年群体作为移动互联网新晋增量的红利不断显现,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正悄然改变,巨大的线上消费不断释放。

然而,在越来越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网购一族之后,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老年人有可能演变为“剁手族”。沉迷网购、网络诈骗以及对退换货流程的不熟悉都是老年人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一些玉石珠宝行业的直播间中,老年群体已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主播们普遍使用简单却有效的策略,即不断重复强调“为家人提供福利,亏本清仓限量抢购”等话术,让老年人深信自己“占到了便宜”。部分主播还会与助理进行一唱一和的表演,或是在直播间诉说“悲惨遭遇”,以引起老年观众的共鸣。对于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策略莫过于“告诉他们这个玉具有治疗作用,那个玉能够安神,这串珠子能够抗癌,那个吊坠可以防辐射”。然而,缺少玉石相关知识的老年人,更容易在主播的誘导下冲动消费,掉入直播间的消费陷阱。

天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军表示,老人沉迷网络直播购物,究其原因,首先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感知在逐年下降,对外界的变化感知不再敏感,再加上大部分老年人的知识库不再更新,仅凭借着每天刷短视频获得的碎片化的知识,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网络环境,更加识别不了直播间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剧本”,认为都是真实发生的,在直播间下单让他们就有了参与感、存在感和归属感。

其次,老年人的从众心理也是沉迷网络直播购物的原因之一。“这就像线下为了10个鸡蛋,花数万元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一样,看到其他人都买了,不管有没有用,自己也跟风盲从下单。”李军说,尤其是直播间里单位时间内让消费者作决定的紧迫感,再叠加上贪小便宜的心理,促成了老年人盲目消费。

第三,商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让老年人眼花缭乱。老年人大多适应实体经济,消费看得见摸得着。随着购物网站的风靡,老年人还没完全适应,又来了网络直播购物,这其中的“门道”老年人还没有掌握,比如如何看商家等级,如何辨别评价是真是假等,老年人完全被主播“权威”的人设牵着鼻子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子女如何劝都不管用的原因,老年人宁可信网上的‘权威人士’的说法,也不听子女的话。”李军坦言,沉迷网络直播购物的老年人并不都是子女不孝顺,就是因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固执地认为自己常年习得的经验是对的,子女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小孩子,劝告的内容也成了耳旁风。

为此,李军提出建议,老年人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摒弃固执己见的态度,以开放、学习的心态面对新鲜事物。除此以外,老年人沉迷网络直播购物也是因为生活单一、枯燥所致,最好培养几个修身养性的兴趣,扩大交友范围,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经常走出家门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副主任王杰则表示:“我们还应关注老年人认知水平下降的客观事实,在尊重老年人用网权利的同时,给予老年人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尤其建议自媒体平台采取必要措施,帮助能力下降的老年用户仍然能够安全使用,使平台更适老。”

不仅是购物,一些老人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倾注大量的情感投入。最近,老年人“互联网追爱”现象就引发大众热议。在年轻人眼中“土味”“油腻”的主播却受到大爷大妈们的喜欢,并频频向其“示爱”、互动,让人很不理解。

“老年人愿意关注、点赞、评论、打赏喜欢的主播,因为他们的现实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对这一现象解释说。调查发现,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认识不充分,并将其局限在亲子关系上,但老人需要的往往不仅限于此。以“老漂一族”举例,他们离开原本熟悉的人和环境,去到陌生的城市,无法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线上互动维护原有的社交网络,缓解线下弱化的社交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老年人常看短视频内容的丰富度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度高不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还能消除过度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老年人将短视频作为学习平台和工具,掌握资讯、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线下交往和生活实践,丰富、提升了老年人高层次需求。

作为老年教育实践者,北京东方老年研修学院研究员杨文霞认为,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老年群体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老年朋友们不但要做短视频和直播的‘观众’,也要学做‘导演’和‘演员’,通过展示自身才华和独特魅力来找到价值感,激活身上的能量圈。”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数字化”的同时,必须保障老年人用网安全,这是发挥互联网积极作用的前提,也是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的目标之一。为此,互联网平台应该积极进行内容治理,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尤其注意老年健康、医疗内容的质量把控等问题。子女应该正视、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给予父母更多的关怀与陪伴。

猜你喜欢
银发群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银发网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再现“银发”风采——“2015银发达人”名单揭晓
村里有支银发护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