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问胆囊息肉

2024-03-03 10:39金丽雯
家庭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肿瘤性腺瘤息肉

金丽雯

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简称,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胆囊息肉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一般直径在10mm以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约为4.5%~8.7%。

在病理分类上,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类。非肿瘤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他少见的有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等;肿瘤性息肉又叫真性息肉,分为良性和恶性,前者包括腺瘤,其他少见的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后者包括腺癌以及其他癌。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在临床上约占70%。大部分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少部分类型的胆囊息肉有潜在癌变风险,如胆囊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腺瘤等。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胆固醇代谢不良,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成分增加时,胆固醇会从胆汁里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壁上,形成最常见到的胆固醇息肉;(2)胆囊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使胆囊黏膜增生,形成胆囊炎性息肉;(3)胆囊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时期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可能系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致使胆囊腔闭塞所致。

(1)年龄:胆囊息肉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中。

(2)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患上胆囊息肉,男女患病比例约在3:1。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胆囊息肉病史的人群更易患胆囊息肉。

(4)生活方式: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饭者,肥胖、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者,长期熬夜者,焦虑易怒者,均易患胆囊息肉。

(5)其他疾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硬化等肝胆疾病的患者更易得胆囊息肉。

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健康体检时无意发现的。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偶有患者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向右肩部放射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厌食、腹胀等,个别患者伴有低热、黄疸等症状。

胆囊息肉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难以依靠临床表现明确诊断,故胆囊息肉的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其具有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及囊壁的情况。B超的检出率为92.5%~93.3%,其效果明显优于CT和胆囊造影检查。

超声内镜(EUS)可排除肠道气体、肥胖或胆汁黏稠等因素的干扰,不仅能提供息肉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还能提供息肉的内在回声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3层结构,提供高分辨率小息肉的超声图像,对小息肉的探查优于B超检查。

CT检查在发现小的胆囊息肉不如B超敏感,但在定性方面优于B超,可以显示胆囊、肝脏、门静脉以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增强CT能够清晰地显示恶性胆囊息肉与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大大提高胆囊癌的早期检出率。

(1)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恶变风险急剧增高,应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而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常为良性病变,多数可定期随访。

(2)胆囊息肉的恶变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据统计,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非肿瘤性息肉的患者要大。目前普遍认为50岁是胆囊息肉患者需接受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年龄阈值。

(3)孤立性胆囊息肉的恶变概率较多发性胆囊息肉高;无蒂胆囊息肉的恶变概率比有蒂胆囊息肉高。孤立性无蒂胆囊息肉的恶性概率为24.8%,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4)胆囊息肉血供情况与良恶性有相关性,当多普勒彩超检查提示病变有丰富血供者应警惕恶变。

(5)合并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目前公认的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无论胆囊息肉的直径、患者年龄如何及是否存在肝硬化,都应对胆囊息肉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合并糖尿病也是胆囊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脂肪肝不仅是胆固醇性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也是腺瘤性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消除胆囊息肉,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并非一发现胆囊息肉就要手术治疗。因为胆囊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胆囊切除后不仅会引起腹泻、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近期并发症,也可以引起胆总管结石、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大肠癌等远期并发症。

因此,所有的胆囊息肉均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直径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患者,尤其单发、宽蒂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恶性可能性大,建议尽早手术。直径小于10mm的无症状胆囊息肉患者,每3~6个月B超随访1 次,如发现胆囊息肉迅速增大则建议行手术治疗。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如右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等)、合并胆囊疾病(如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家族中有胆囊癌或胆管肿瘤病史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胆囊息肉的首选手术方式。当胆囊息肉合并严重胆道疾病、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是更理想的选择。

健康饮食: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多食豆制品,少吃乳制品;少用或不用动物油,多用植物油;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禁烟戒酒: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长期饮酒可损伤肝脏,引起肝胆功能失调,影响胆汁正常分泌排泄,可刺激胆囊壁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有息肉变大甚至癌变。吸烟也会增加胆囊息肉发生风险。因此应盡早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肥胖人群体内胆固醇含量较高,多余的胆固醇可在胆囊内沉淀形成结晶,诱发胆囊息肉。对于肥胖人群需坚持运动、控制体重,适当的运动和避免超重是预防胆囊息肉发生的重要措施。

生活调理:经常熬夜加班可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继而增加胆囊息肉发病率。压力和焦虑也是增加胆囊息肉发生的风险因素。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胆囊息肉,并对其进行监测。

猜你喜欢
肿瘤性腺瘤息肉
胆囊肿瘤性息肉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征
脑部CT平扫图像直方图分析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