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及其实践路径

2024-03-07 07:15刘尚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共同富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化在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发挥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些现象表明,要适时地加深工业化与当下实践的结合,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世界历史进入近现代以来,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3]。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效仿苏联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发现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于是开始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工业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世界市场,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已经呈现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变化。工业化能够带来生产力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可能具有扩大财富分化的消极影响。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新内涵。那么在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的当下,如何推进工业化转变发展模式,朝着为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判断是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世界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兼顾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进行调整,以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推进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马克思在充分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同富裕理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和劳动者的大量失业。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现,只会不断加剧贫富分化。因而他设想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在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上实现,即共产主义社会[5]。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以及生活资料按劳分配,并逐步发展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和生活资料按需分配,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因此,马克思的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是: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共或社会所有的基础上,劳动的差距消失且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此外,还须具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基于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共同富裕才可能实现[6]。

当然,马克思所设想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因而只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探索中国式共同富裕实现的道路。结合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制度因固有矛盾的存在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引导下,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都寻求构建一种新的分配制度来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如果这样的分配制度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则不仅能够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

(二)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从现实角度看,当下的中国也仅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中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8]。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上做了公有制为主的根本性规定。在生产力水平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相互矛盾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次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建立在私有制进一步加深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我国的发展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较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达不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凭借着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国际市场等,我国取得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奇迹。换言之,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基础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代表就能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共同富裕就实现不了,因而必须加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制度建设。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那么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生产力还未完全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推进共同富裕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新型工业化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发展,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直接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两个基本环节,即生产和分配。在生产端,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分配端,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分配。

工业化是强国之本,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工业实力,才能提升社会生产、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自身的国家竞争力。中国由于改革开放而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资本的发展必然导致呈现出贫富差距扩大和失业增加的趋势。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的过程中,也难免会陷入一些工业化发展的固有弊端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探究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目标匹配中的不足,针对突出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克服工业化阻碍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问题。

工业化的发展天生具有追求利润和效率的因素,但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业化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下,应该对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调整,使其不仅能够增加社会的财富,更要能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以工业化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并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

二、新型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的一致性

(一)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工业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的高速流通性、高共享性特点决定了新型工业化必然能够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新型工业化中,信息能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从而显著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9]。此外新型工业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对劳动、资本等要素的强化或替代,不断压缩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加速价值的形成[10]。

在现实层面,新型工业化一方面能够开发出新的工业增长点,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在规模上,新型工业化能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来拓展工业门类,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规模。在质量上,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化层次,实现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此外,新型工业化的变革还能够通过价值链分工的细化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新型工业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新型工业化,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过早地去工业化,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后,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在于创新,通过大量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带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二)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发展成果由更多人民共享

工业作为现代化和实体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充分就业和劳动报酬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助推共同富裕最为紧要的国民经济部门[11]。在信息化的加持下,新型工业化的均衡、共享、扁平化等特征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新型工业化能够改变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从而使传统的分配方式发生变化,使分配更加透明和公平,能够较好地促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新型工业化还能影响分配制度的改革,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下,经济基础会影响上层建筑,从而影响到分配制度的变革更倾向于公平化。最后,新型工业化能促进合作共享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创业创新生态和地区发展态势更趋向合理化,有利于普通工人、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加快发展步伐,进而有利于形成橄榄型就业结构和分配结构。

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覆盖面不高、均等化程度较低,而新型工业化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数量和逐步实现均等化,并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价格。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实现均等化、优质化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新型工业化可以较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稳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12]。

(三)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平衡中国工业化布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13]。新型工业化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更好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来推动农村建设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能够让广大农村地区融入全国的工业化体系之中,通过自主创新和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推进农村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农村地区参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活力,从而从源头提升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成果。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发展不协调,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既要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补齐落后地区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工业化发达地区的优势[14]。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更多注重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公平、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均衡,鼓励不同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具有自身特点的工业化。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实质在于没有赶上工业化的浪潮,但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下,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凭借新型工业化数据的共享性和非竞争性、工业生产的高互联互通性和本身具备的优势,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赶上新一波的工业化浪潮。进而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新型工業化与共同富裕的相悖性

(一)可能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推进生产力高速发展是突出问题。新型工业化肩负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在推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目标之下,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容易忽视劳动者收入的提升,这就造成了劳动者收入的提升与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收入的提升。同时,由于新型工业化对高新技术的要求较高,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劳动者在具体分工中的差异,在财富的分配上就会产生更大的差距。最后,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呈现集聚效应,新型工业化会不可避免的形成产业集聚,因而就有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差距的风险。这将会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享受新型工业化福利上的差异,因而也会直接导致收入的不均。

(二)可能会对分配产生不利于公平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现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5]。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按要素分配已经成了分配中的最主要部分。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各种工业要素,而普通劳动者却很少具备这些要素。所以,新型工业化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要素在分配中占的比重,从而从分配层面影响不同群体的收入,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其次,新型工业化对分工的要求较高,底层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在整体工业化中的重要因素会不断降低,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进一步降低。最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出现行业发展差距。优势行业的崛起,必然会挤压其他行业的发展,甚至可能造成垄断现象的出现,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差异

工业发展是支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国各地区工业发展中长期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的问题,地区之间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分工合作,很多地区都没有形成本地特色优势产业,这种同质化发展模式导致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各种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16]。新型工业化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在工业基礎比较发达的地区具备先天的工业优势,因此往往比落后地区更早地发展新型工业化,这就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此外,由于新型工业化对技术要求较高,导致落后地区很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在与较发达地区的竞争中难以产生核心竞争力,就会掉入赶不上工业化浪潮的陷阱,从而发展越发被动。其中,广大农村地区和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必然会表现地尤为突出。

四、新型工业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核心问题,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业水平,提升人民收入。工业化及工业革命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创新决定的。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心、锐意创新,在困难中开辟新局面,推进工业化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第一,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提升劳动者收入而“留得住”人才。二要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芯片设计与制造、光刻机、人工智能、底层系统等关键基础性技术的突破上。只有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到发达国家限制,才能占据国际市场价值链的顶端,从而真正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要推进落后地区发展转型,以新技术推进落后地区工业化升级。最后,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契机,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革,在新科技革命的潮流下,完成产业结构升级。

依靠以上几点措施,逐步推进创新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推进工业化从劳动力导向转为创新导向。抓住创新这个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化在创造社会财富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提升社会财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福利,从而为共同富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让发展成果由更多人民共享

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只有对财富进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分配才能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一要发挥好三次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提升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7],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工业企业和社会群体更加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18]。二要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制定更加有利于公平的税收政策,合理提升高收入者税收水平,降低中低收入者负税水平。三要预防工业化行业垄断行为,促进行业有序竞争,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四要依托新型工业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9]

通过以上方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多举措提升低收入者收入[20]。在财富创造的基础上,对财富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才能在分配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提升农村经济活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首先,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思路,破除城乡发展壁垒,将乡村工业化发展真正纳入城市化发展进程。第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为乡村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合理安排乡村地区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第三,大力加强乡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为乡村工业化打好基础。第四,乡村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广大乡村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建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产能。第五,提升乡村工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让乡村工业化真正惠及乡村人员。

工业化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又一大阻力,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短板,积极挖掘工业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发展潜力。首先,在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指示下,鼓励已经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积极地进行产业转移,帮助落后地区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其次,政策应适当向落后地区倾斜,提供较为宽松的工业化环境,为工业化水平较低地区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其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再次,加大落后地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的工业化赋能。最后,加强市场监管,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对工业化落后地区的工业品价格进行适当保护。

五、结论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共同富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当下的核心问题,就是既要保障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又要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抓手,奋力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尽量避免新型工业化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因素,从生产和分配这两个基本环节对新型工业化做出根本性规定和相应的制度建设。以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在2035年完成新型工业化,从而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党建研究,2022,405(11):2-33.

[2] 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J].智慧中国,2023,83(Z1):36-40.

[3] 王英.马克思工业化道路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学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思考[J].经济问题,2017(12):20-23.

[4] 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J].新型工業化,2023,13(3):1-5.

[5][6][7] 乔榛.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23(2):117-124.

[8] 牛新星.试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8(3):42-4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李晓华,等.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420(3):5-19.

[10] 黄群慧,贺俊.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J].学习与探索,2019(8):102-110.

[11] 师博,方嘉辉.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实践取向与政策体系[J].人文杂志,2023,321(1):7-12.

[12] 周泽红,郭劲廷.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路探析[J].上海经济研究,2022(6):5-16.

[13] 师博,方嘉辉.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实践取向与政策体系[J].人文杂志,2023,321(1):7-12.

[14] 余文科,程媛.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思考[J].中国信息化,2022,336(4):5-7.

[15] 王海建,郝宇青.习近平关于资本重要论述探析[J].思想理论战线,2022,1(6):18-25+140.

[16] 李德轩,许召元,柯俊强.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23,259(1):98-105.

[17] 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1-9.

[18] 杨宝国.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3,197(2):6-15.

[19] 孙一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J].上海经济研究,2023,416(5):15-28.

[20] 陈江生.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J].国家治理,2023,390(6):2-7.

作者简介:刘尚(1996- ),男,安徽宿州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黑龙江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