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

2024-03-15 04:09马继文
今日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包虫病牦牛病牛

马继文

(甘肃省合作市那吾镇畜牧兽医站 747000)

脑包虫病不仅会对牦牛的生长、生产性能造成影响,还会出现死亡,导致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采用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能够在5~10 d 左右起到较好的效果,促使病牛尽快的恢复健康。除此以外,养殖户自身也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以便可以降低脑包虫病的发生概率,从而保障当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害。

1 牦牛养殖现状

牦牛是分布于以青藏高原为中心,以及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中国、蒙古、吉尔吉斯、俄罗斯、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养殖。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 m,大气 压68420.85 ~55435.28 Pa, 氧 分 压 14505.43 ~11679.01 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受到当地养殖户的青睐,因此牦牛养殖在高寒地区的养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成年阉牦牛(12 头)平均体重为373.6±32.8 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因而产肉性能较好,同时泌乳性能、产毛性能、役用性能都比较优秀,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如何进一步提高牦牛养殖水平也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但是脑包虫病的发生比较频繁,很多养殖户在该病的治疗上也没有科学的干预措施,一旦发病经常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利于当地牦牛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这就需要当地的养殖户能够提高重视,全面了解脑包虫病的发生特点,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最终可以保障牦牛的生长安全,实现养殖户增效的目标。

2 牦牛脑包虫病概述

2.1 病原体与发病特点

脑包虫病的病原为脑多头蚴,形状为圆形或者卵圆形囊泡状,囊内有丰富透明液体,囊的内膜上有数百个原头蚴,其大小会根据其寄生位置和发育程度表现为豌豆至鸡蛋大小。其成虫为多头绦虫,成熟节片通常为长方形或方形,数量在200 个以上,体长为40~100 cm,且成虫一般寄生在狼和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发育成熟以后,其节片会自然脱落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最终会形成感染的虫卵散布在自然环境中,如果牦牛在活动过程中接触了被虫卵污染的材料、饮水等就会随着消化道进入其机体中,虫卵会发育成六钩蚴,并会随着血液的流动侵入牦牛的脑、脊髓等部位,由于幼龄牦牛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受到感染后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危害更加严重,因该病造成的死亡案例也比较多[2]。临床研究表明,脑包虫病的发生还具备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是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病,这是因为气温较高促进了脑包虫的发育,再加上牧草丰富,放牧机会较多,牦牛更容易误食被虫卵污染的草料或者饮水,因此导致发病比较频繁。

2.2 临床症状

感染脑包虫病的牦牛普遍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发热等主要症状以及摇头、转圈等神经症状,除此以外,牦牛还会因为自身的机体发育特点不同而表现出急性型、慢性型的症状。表现为急性型症状的病牛会出现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呼吸急促且兴奋的症状,病牛会做出前冲、后退等动作,还有的会在病情的影响下出现颈部向一侧弯曲,离群、磨牙等症状,持续数日后会逐渐死亡,如果不死则会逐渐转变为慢性型;表现为慢性型的病牛一般是因为寄生的囊泡数量较少或者是由急性型转变过来的,如果寄生的囊泡数量较少,那么病牛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只有在病情发展后期才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包括麻痹、转圈、直线奔走等。

2.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的牦牛进行解剖后发现,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脑组织,可以发现脑部组织的脑膜中有六钩蚴移行留下的清晰痕迹;一些慢性型病牛死亡后剖检可以发现脑、脊髓等部位有数个不同大小的囊泡状多头蚴。

3 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确诊脑包虫病后,兽医人员还需要结合牦牛的病情发展特点科学选择治疗方式,一般病情较轻的病牛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吡喹酮,在治疗中按照80~100 mg/kg 的剂量一次性口服,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3 d 即可,同时还需要对养殖场范围内活动的犬科动物进行驱虫,使用丙硫咪唑片按照15 mg/kg 的剂量一次性口服,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3~5 d 即可;做好抢救工作,主要是因为牦牛在病情发展中极易会出现脑内囊泡破裂的现象,使得牦牛受到死亡的威胁,因此还应该依据10% 1000 mL 的标准分别对牦牛注射30%安钠咖与甘露醇药液进行抢救,或者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来控制继发感染[3]。在治疗期间,养殖户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粪便收集工作,犬科动物、患病牦牛排出的粪便都需要进行统一收集并统一实施堆积发酵处理,从而可以杀灭其中的虫卵,切断传播源头;二是要做好环境消毒,可以利用甲酚皂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对牦牛活动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

3.2 手术治疗

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牦牛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之前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人员准备,应该选择具有较多操作经验的兽医;再就是要做好手术器材的准备,所有的手术用具都必须要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手术人员也需要穿戴好防护衣物并进行消毒,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手术。要注意保定病牛再进行手术。在手术实施中,首先需要确定病灶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确定,如果发现病牛双眼失明且直线行走,那么可以确定脑包虫寄生在牦牛的脑前部靠中线位置;当病牛行走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其头部所偏向的一侧即为寄生虫寄生方位;当病牛视力正常但是经常出现原地转圈症状,那么转圈方向与寄生虫的位置相同;如果病牛仅一只眼睛失明,且有原地转圈的现象,则具有相同的转圈方向与眼睛失明方向表明寄生虫于转圈的反向位置寄生。其次,需要在病变位置画一个十字形,并按照手术消毒要求进行剃毛消毒,可用碘酒进行消毒,再使用医用酒精脱碘,之后在手术部位做一个U 型切口,切透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皮瓣之后用止血钳进行固定,注意不能够切破骨膜,再用圆头电钻钻出一个2 cm 直径的小孔,钻的头骨片需要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再次,要剪开脑膜,可以发现包囊会在颅内压力下自动向体外突出,这时候就可以拉出包囊,如果拉出过程中出现拉顿现象还需要利用20 mL 口径的注射器穿刺处理包囊,将其中的液体抽出来后,可顺利拉出;最后要消毒手术部位,需要使用95%酒精仔细冲洗手术部位,持续2~3 次,然后利用碘酒消毒处理患处,缝合后于伤口上覆盖纱布,规范包扎。手术治疗的病牛应该单独饲养在隔离圈舍中,并做好术后护理工作,还需要连续多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40 万IU,上午、下午各使用1 次,以防继发感染。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发现,病牛大概在5~10 d 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该方法的治疗效果也较好[4]。

4 牦牛脑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牦牛脑包虫病一旦发生就会影响牦牛的体况,降低饲料利用率,治疗过程中也会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等,因此会导致养殖成本大大上升。养殖场应加强对脑包虫病的预防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该病的发生,以便保障牦牛的健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做好牦牛脑包虫病的宣传工作

从事牦牛养殖的养殖户大多是高寒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户们,其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对脑包虫病的认识并不足,再加上高寒地区恶劣的生活环境很难留住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兽医人才,基层兽医站的建设规模以及数量等也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当地养殖户对牦牛脑包虫病的认识不够,大多都是依据传统的养殖经验采取教务粗放的养殖模式,管理期间也没有注重牦牛的健康情况,因此导致脑包虫病的发生防不胜防。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脑包虫病的预防效果,首先就需要做好牦牛脑包虫病的宣传工作,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农业部门、基层防疫站、兽医站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结合当地的养殖规模组建专门的宣传小组,深入一线进行脑包虫病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户们可以切实认识到脑包虫病的发生特点、症状表现等,以便可以及时发现牦牛养殖中的异常问题;尤其是要告知养殖户其传播源头,做好犬科动物管理等,真正的控制好传播源头;再就是可以建立健全兽医防疫平台联网机制,利用互通互联的信息平台提高宣传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让广大牦牛养殖地区都能够全面了解脑包虫病的危害,树立起全民预防的意识。

4.2 强化牦牛养殖户的培训工作

牦牛在当地的养殖地位较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同时也有大量成规模的养殖户,要想摒弃传统养殖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牦牛养殖户的培训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养殖户进行培训,向养殖户讲解牦牛的科学养殖技术,让养殖户可以真正的结合牦牛的生长习性开展养殖户工作,提高饲养水平,在养殖环节中尤其要注重对相关疫病的防控,从而可以保障牦牛养殖各个环节的健康,这也是降低养殖成本并增加养殖收益的关键。尤其是在脑包虫病的预防中,更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降低该病感染的可能性。

4.3 采用科学养殖技术

牦牛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落后的养殖技术也会影响其机体发育效果,养殖户应该结合牦牛的实际发育特点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并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来提高饲养水平。一是要注意环境卫生,在牦牛养殖环节中可以发现,其感染脑包虫病大多是因为误食了被犬科动物粪便污染的饲料导致的,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卫生,应该及时清理粪便等垃圾,避免其污染周围环境,要将牦牛与犬科动物隔离饲养,减少接触,尤其是家养的犬应该限制其活动范围,禁止进入到牦牛养殖场中,在饲养犬只的时候也不能使用患病的牛脊髓、羊脑以及牛脑饲养家犬,对被粪便污染或者霉变的饲料,要严禁用于牦牛饲养;二是要做好消毒工作,定期实施消毒工作,杀灭环境中的病原,控制脑包虫病的扩散和蔓延,在消毒过程中应该交替使用消毒药物,保障消毒效果,消毒工作要覆盖整个养殖区域的角角落落,尽可能的减少自然环境中的病原;三是要注意自身的卫生,脑包虫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养殖户在养殖期间要注意不能生食牦牛肉,日常的饮食也要注意干净,做好饭前饭后洗手等[5]。

4.4 做好定期驱虫工作

脑包虫病作为一种寄生虫病,做好驱虫是降低发病的关键,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要做好犬类动物的驱虫管理工作,可以选择阿苯达唑和吡奎酮等药物,针对病情严重的养殖地区,应该采取多次驱虫方式,提高驱虫的效果,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养殖户要提高对犬类动物的管理工作,做好驱虫,不要懈怠,从而真正的切断传播源头,保障牦牛的健康。

5 结语

综上所述,牦牛脑包虫病对牦牛自身的机体发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得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地的养殖户必须要加强学习,掌握脑包虫病的流行特点以及发生规律等,在日常养殖中也要做好巡视工作,以便可以及时采取科学的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措施,从而降低该病对牦牛的不利影响。除此以外,还需要加强预防工作,养殖户应该注重饲养管理水平的提升,定期做好驱虫等,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脑包虫病的发生概率,这对促进当地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包虫病牦牛病牛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慧眼识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