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学园”里探索学科融合的课堂新样态
——以“药食同源”项目式学习为例

2024-03-16 06:58严涓镱
学苑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药食同源向日葵

严涓镱

(广西南宁市江南小学华府校区,广西 南宁 530031)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双减”减的是学习负担,“双增”增的是技能和乐趣。为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以“药食同源”项目式学习为例,寻找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课程的契合点,进而由点及面,推进“五育融合”的课堂变革行动。

学校聚焦“药食同源”传统养生文化及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实,依托校园里的“药食同源”生态园,开设了五个项目化“学园”,分别是“农学园”“科学园”“创学园”“药学园”“文学园”。在这些学园课程里,孩子们可以去做学园的“小农夫”“小工匠”“小科学家”“小药师”,通过问题驱动让孩子在“做”“学”“玩”“创”等各类活动中提升能力,收获更好地成长。

“药食同源”课程构建框架如图:

我们的课程实践以“药食同源项目学习”为依托,开展校本课程体系化的探究,开发体现多学科融合、多层次校本课程;开展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探究,从课程融合、活动融合、教研融合、家校社融合这几方面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模式。

一、聚焦文化,在“农学园”里理念共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药食同源”的项目式学习背景就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广西人民善于利用身边的食物当成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项目式学习的“全学科+劳动”融合课程开发,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校田园种植的季节性蔬菜、中草药,从种植、采摘到烹饪制作、标本制作、植物说明书撰写等课程的学习,认识广西本土有哪些植物是药食同源的。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什么独特的优势等。将祖国优秀的中医文化传承下去,还可以辐射到学生家人,共同了解优秀的广西本土食疗文化,并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

我们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开展实践探究,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反省、合作探讨和问题解决。通过“药食同源”项目式学习,用大任务学习驱动学生,让学习任务最大程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链接,创新了育人方式,构建了学校良好的学习生态,是校本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聚焦目标,在“文学园”里内容共联

学科融合需要聚焦学科目标,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依据学科任务探索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解决一个身边的现实问题,或挑战一种设计。我们围绕“药食同源”,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确定项目学习主题,依托驱动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探究,这样有利于扩大学习的学科视野、彰显学生的主体担当,也有利于体现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年段学科知识要点,开展了《与菊同行》《蒜里寻美》《中国美食》《我们的端午节》等项目学习活动,学习主题都与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有关。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同时,拓宽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为研究纸张在现代社会是否会被新的信息载体所取代,三年级组老师紧扣学习任务,设计了《“纸”与文明》这个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纸的历史价值、纸的实用价值、纸的艺术价值、纸的科学价值四个方面对纸张进行研究,进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之美。

首先以语文学科《纸的发明》一课为切入点,课前让学生搜集寻找不同类型的纸,通过语文课学习了解纸的历史价值,不同用途。信息课引导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纸有什么特性?不同的纸有什么样的用途?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并进行选取和整合。科学课老师会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不同纸的特性。通过纸张与文明的探究,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种子,孩子们怀着对纸的崇敬,描述着中华文明的往日与将来、传承与沉淀。

这些项目式学习活动以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使用各类技能,探究式学习,将语文、科学、劳动、信息等课程有机地穿插其中,为孩子的问题解决提供策略,实现跨学科教学,使各学科得到了互相勾连,使之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关联性,避免了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和碎片化,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聚焦素养,在“科学园”里能力共生

学科融合必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地。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要达成学科的素养培养目标,而且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在校园内如果光照条件不好的地方种植向日葵,能不能通过人为增加光照,来促进向日葵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向日葵果实的产量。俗话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决定开展项目学习———“自制补光灯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引领孩子们开展活动,通过互相讨论、资料查找、分组调研、动手操作、交流反馈、记录汇报,发现总结出“增加向日葵果实产量”方法——增加光照,这样不仅解决了困扰孩子们的问题,也让其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

“自制补光灯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项目学习是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现分工合作、超越学科、展示交流的周期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意义化建构,通过科学而自由的学习经历感知更优质的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学习,深度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及时有效地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呈现开放而多样的作品,学生的学习素养得以自然生长。

(一)现场对话,引发驱动问题

此次项目学习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中开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具备了一些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老师组织他们学习向日葵的相关知识,认识向日葵,了解向日葵的生长习性。这时出现了以下对话:

学生1:这么美丽的向日葵会不会结出瓜子呢?

学生2:如果会,它的产量是不是很高?

学生3:向日葵喜欢阳光,那如果我们给它补光,它的产量会不会增加呢?

教师:嗯,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我们怎样才能给它补光呢?可以有什么办法?

学生: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电路知识,可以利用所学的电路知识自制补光灯来研究它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老师:这真是个好主意!那我们可以试着研究研究!

我们发现,“自制补光灯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这一驱动问题是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出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基于这种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美术、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探究,在项目活动过程中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规律、鲜花保色的原理和方法,进而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自制补光灯对向日产量的影响”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始啦!

(二)确定分工,培养协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驱动问题的解决,老师让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和优势,如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六名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具体分工。

(三)项目实施

为了使项目学习顺利推进,同学们进行了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每周各小组利用下午课后时间讨论一次,实践操作一次,共两次课时,为了明确项目进程,科学有序地提高学习进度,我们制定了项目实施安排表及项目学习日程表。

学校科学教师充分利用劳动基地提供实验资源的独特优势,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学任务开展了“自制补光灯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人工授粉和自然授粉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土壤酸碱度对绣球花花色的影响”等项目式学习活动。师生们创设实验基地,并将自己实验过程记录在基地的“导学卡”上,通过扫码就可以了解科学知识和药食知识。“科学+劳动”项目式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自主探究的学习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达到了“以智启慧”的美育目标。

四、聚焦发展,在“文创园”里五育共进

学科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落实“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立德、增智、健体、育美、爱劳,从而实现五育共进,全面发展。

以前文提到的一年级“寻找我们身边的端午节”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让学生们走出教室,改变学习场所,亲近自然,用画笔描绘植物形状,用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历程,切身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形成爱生活、爱学习的好品德;继而又回到教室,了解、探究植物的分类、味道、价值,利用数学知识确定植物种植的间距,搭建稳定性强的棚架;进行标本制作、撰写植物说明书;制作植物的文创作品,尝试产品推广。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动手操作中强健体魄,提升审美素养,让五育融合育人落到实处。

“药食同源”是充满智慧与探索的美妙课程,将实践内容向学科延伸,充分挖掘调查研究、观察体验、动手操作与学科课程的切入点,实现了书本文化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拓宽了学习的路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聚焦会学,在“药学园”里融通生活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堂变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科融合的课堂要聚焦“会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学习;要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要开放时空,设计长作业,结合生活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结合语文学科“古诗词文化”里提到的民风民俗,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和汉族学生家庭进行结对子,互赠民族药食两用植物种苗,交流种植方法和技巧,相互了解民族“药食同源”文化,在生活中学习。课堂上还通过“看—摸—闻—尝—做”的方式认识艾草、玫瑰、龙眼等草本植物,了解养生食品的制作。还邀请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了“药食同源”实践课程活动。课堂上从人体五行知识到穴位经络、推拿按摩、调理脾胃,现场制作古法良药———大山楂丸等。学校开设的中医药文化实践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了解了药食同源相关知识,亲手制作各种养生食品,拉近了孩子与中医药文化的距离,传承了传统中医药文化。学校还举办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讲座,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人物故事、中医传统健身活动等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变了传统与生活脱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参与,锻炼能力。

六、课堂的转变

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与常规的课堂学习相比,我们的课堂实现了以下的转变:

(一)实现了从“单一教室”到“多元世界”的多场域学习

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以往,孩子们学在教室,开展新的课程学习后,孩子们学在生态园,学在家庭,学在网络上。我们发现身边就有很多药食同源的学习资源,生活成了我们的教材。这也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

(二)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立体操作”的多学科融合

当前,分科教学是学校主流的课程形态,但分科教学的知识往往缺乏整体性,从单一学科视角认知世界比较片面。新课标颁布后,跨学科学习是改革的主流。跨学科学习必须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相连,我们的课堂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将语文、数学、劳动、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以积极地应对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

(三)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到“综合维度评价”的有效评价

“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知识储备、过程体验、方法引领和效果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还为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统一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七、结语

总而言之,学科融合是课堂变革行动的必然趋势,南宁市江南小学华府校区在“双减”背景下,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在“五学园”里探索学科融合的课堂,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实现了“以智启慧”的育人目标,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药食同源向日葵
药食同源
——紫 苏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药食两相宜之鸡蛋花
药食兼用话蜗牛
向日葵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向日葵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