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2024-03-17 00:47刘晨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企机器人院校

文/刘晨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产教融合和供需对接的高效统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合作模式单一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分析校企合作的常见问题,讨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路径,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助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致力于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质量就业和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一方面过度迎合市场经济需求,忽略学科具有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较为碎片化,知识体系较为狭窄,技术专业性不高。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合作模式单一、内容较为简单,导致高校、企业、学生等主体之间的预期目标出现了偏差。因此,如何在高校、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和供需对接的高效统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效率方面均产生有利影响,对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将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现状,需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开展专业群各项建设工作,依托学校现有公共平台资源,通过企业资源落实优质对口顶岗实习和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在校学生、合作企业员工和再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同时,搭建的校企人才供需桥梁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岗位急需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和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高地。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双高计划”更是明确提出“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中常见的问题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协议、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等。但大多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存在形式化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虽相对深入,但随着合作时间的累加,也面临一些问题,影响合作效果。

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培养一批“双师型”人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向。目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选派一批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或者顶岗实习,但企业工程师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现象较少。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需不断提高更新,从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部分企业工程师又缺乏教学相关技能以及知识,因此“双师型”人才较少。高职院校教师还存在缺少实际生产经验、理论教学比重偏大等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中的实践时间有限,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之后不能立即上手;而部分企业工程师存在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缺乏教学方法,在为企业员工授课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学校没有很好的平台供企业进行实验研究等,对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有限,影响“双师型”人才培养。

缺少政策和体制机制。校企合作需要双方积极履行合约才能实现,需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存在内容不够细致、描述不够清晰、整体比较宏观、缺少操作的细致要求、整体较难落地等问题。同时,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较少,可参考的较少。在校企合作中仅有政策推动,没有相关制度保障,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进行和效果。

完善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的方法

“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三段两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可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三段两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引领、素质贯通”五对接课程体系探索。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相对接”的原则,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专业所需职业能力。并将职业能力细化成各项专项能力,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为培养目标,把所有能力目标培养细节落实到各教学环节。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构建与岗位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与技能大赛对接、与1+X 证书制度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

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引培并举”的建设原则,聘用知名企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外派和内培为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制定《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学科水平和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来制订师资发展计划,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之间的统筹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能够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来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引职业标准进课堂,校企共同探索校内外课程。为更好地与企业岗位对接,通过多种途径将职业标准引入课堂,如校企共同编写实践指导书等校本教材,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以职业标准来考核和评价学生。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研究课程内容,梳理课程内容和技术要素间的内在联系,重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企业要参考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从“用人”转变成“育人”,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确保课堂符合职业化标准。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的职业评价体系。落实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校企双向介入,按照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学徒的要求,共同制定企业导师(师傅)管理办法等多个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建立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

健全相关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基于制度层面分析,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规章制度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水平,关乎企业和学校能否深入了解、掌握市场发展规律。校企之间若存在配合度不高或是不明确合作发展方向的问题,可通过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同时,利用企业现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和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员工的智慧,共同研究和开发适应机械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教学项目。

校企合作教育旨在服务“中国智造”及学校“双高”专业群建设,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核心专业引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智能制造创新型企业要切实将企业用人需求纳入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群教学和培养体系,依托学校现有公共平台资源,通过企业资源落实优质对口顶岗实习和就业,将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创新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合力推动智能制造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校企机器人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