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探析

2024-03-17 17:16李玉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舆论监督新媒体

摘要: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制度的一部分。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有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选择和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而是更具多元性与实时性,在监督公共权力、批判社会不良现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形成集体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事件、政府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研究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有助于理解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流动规律,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对于促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进行界定,分析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与传统舆论监督方式的区别,得出新媒体下的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利用技术平台、打造舆论认同空间、线上引导线下处理机制以及发挥政府机关的作用等建议,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运作方式,不断提升舆论监督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监督;特征;传播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075-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背景下,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监督方式,发展出新的形态和特征。新媒体视域下的舆论监督,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在线新闻等平台,呈现出更加广泛、迅速、互动性强的特点。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都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舆论监督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利影响,出现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等问题。为此,需要深入了解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更好地引导大众舆论,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

新媒体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兴的传播技术和平台行使监督权利,更广泛、更即时地参与社会监督过程,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看法。当前,新媒体舆论监督经常通过“意见领袖”行使监督权,发表具有指导性质的公共舆论,引发广泛回响,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1]。同时,这一监督强调公众的参与性。通过新媒体,普通公民可以参与舆论表达和监督过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性,使信息流动更为平等和多元。

此外,这一监督还强调监督权利的行使。公众通过新媒体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看法,不仅仅是言辞上的表达,更是对权力的监督,体现了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利用新媒体展开舆论监督体现了公众通过新媒体手段行使监督权利的过程,不仅使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和开放,也使社会治理过程更为透明和民主[2]。

三、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具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既是新媒体传播下的产物,也反映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趋势[3]。

其一,舆论监督发酵速度快。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猛发展,舆论的传播速度变得极为迅速。社交媒体、博客和新闻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迅猛的社会影响。这种即时性和迅速性,使得舆论能够更加迅速地引起社会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4]。

其二,舆论监督传播变异强。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导致舆论传播形式更为多样化,容易出现多元化的声音和看法。不同社交媒体、新闻平台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舆论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基础。这种变异性使得舆论监督更具全方位性,更能反映社会多元化的态势[5]。

其三,舆论监督蔓延速度快。新媒体具备全球传播能力,使得舆论监督能够快速跨越地域壁垒。一条具有引导性质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全球范围,形成国际性的关注和讨论,使得新媒体视域下的舆论监督更加全球化,有助于形成国际社会对特定事件或议题的集中关注[6]。

其四,舆论监督管控难度大。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国界,对舆论的管控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应对策略。政府和相关机构难以通过传统手段完全掌控舆论的传播方向,使得舆论监督更具自由度和独立性,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广泛的言论空间,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其五,受众参与感强。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性强,舆论监督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形成更为广泛的监督网络[7]。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直接参与到舆论的传播和塑造中,形成更具参与性和民主性的舆论生态系统。在这一情况下,公众会更加主动地参与社会监督,推动舆论监督的深入发展。

四、建立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的意义

建立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能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构建更加理性、公正、和谐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有助于正确引导新媒体舆论监督

建立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能够正确引导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对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监督传播机制是保障舆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判断和决策。通过建立监督传播机制,可以规范新媒体的运营行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有助于消除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报道,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为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新媒体能更加注重公共利益,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推动舆论朝着正面、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建立公众对新媒体的信任,提高舆论监督的公信力。通过深化对新媒体的监督,社会可以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形成更为理性和成熟的舆论氛围。由此可见,建立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媒体的专业水平,更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的建立对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所传递的舆论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稳定。通过有效监督新媒体舆论,能够促使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为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一机制的实施有助于防范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通过引导新媒体舆论朝着正面、团结、共识的方向发展,能够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歧,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向协同合作。舆论监督的建设性引导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为维护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保障。

此外,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的建立还能够强化社会的稳定性。通过对负面信息的监督和引导,可以减少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定因素,提升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中,社会将更加注重共同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促使社会走向更为繁荣、团结的未来。

五、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普及率大大提升,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有效调动了网民群众的积极性,凸显出他们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新媒体传播主体十分多元,随时会产生大量的舆论监督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而一些网民看到这些信息后,可能会习惯性地传播下去。这种情况不仅难以实现舆论监督的积极效果,甚至会影响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为此,要想真正对新媒体视域下的舆论进行有效监督,相关部门需要提高认识,积极思考完备的新媒体舆论监督传播机制,提高妥善应对新媒体舆论的能力。

(一)利用全新技术平台,发挥舆论形成阶段的监督作用

新媒体技术平台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渠道,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视频平台等,公众得以更积极、更立体地参与社会监督。这一发展趋势为社会治理的改善提供了新的路径,但也需要更加全面的规范和引导,才能确保新媒体视域下的舆论监督发挥积极作用[8]。

其一,以社交媒体平台为重要阵地。以微博为例,公众可以通过快速发表短文、图片或视频,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形成集体的监督力量。热点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迅速传播,往往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推动相关问题受到更多关注。

其二,利用博客平台的“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在新媒体视域下,独立的博主通过深度分析、评论和观点表达,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成为舆论监督中的关键力量。例如,博主在博客上对某一事件或者政策进行深入解读,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辩论,从而对事件处理和政府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其三,以视频平台为表达方式。在舆论监督中,公众通过上传视频可以更生动地呈现观点,引起更直观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舆论监督更为高效和便捷。与传统媒体相比,公众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信息来源,随时随地进行舆论表达[9]。同时,这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挑战,公众需要更加负责任地使用新媒体平台,保证舆论监督的健康和有益发展。

(二)打造舆论认同空间,借助新媒体环境形成舆论场

新媒体视域下,借助专业化的新闻平台引导公共讨论和推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度等手段,可以更有力地打造舆论认同空间,形成更具影响力和集中度的舆论场,这不仅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还能为舆论监督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决策的改善。为此,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需要创造共识和舆论认同的空间,便于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引导和影响公众的观点,形成更具集中力和引导性的舆论场[10]。

首先,运用专业化的新闻平台,构建舆论认同空间。这些平台可以提供深度报道、专业分析和客观评论,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例如,媒体在报道特定议题时应深挖背后的事实,通过专业视角解读事件,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有力的舆论认同。其次,引导公共讨论,营造舆论认同空间。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讨论的重要场所,通过明确话题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形成共识[11]。举例而言,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可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相关话题讨论,引导公众关注,能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关切,从而形成更为稳固的舆论认同。最后,推动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构建舆论认同空间。在监督过程中,合理运用社交媒体的算法和传播机制,使某一议题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热议,形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一些社会事件通过携带社交媒体上的话题标签迅速扩散,聚集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更为集中的舆论场。

(三)应用线上引导线下的处理机制,提升问题处理效率

在新媒体视域下,舆论监督的范围涵盖了线上和线下的多个维度。为了有效提升问题的处理效率,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运用线上引导线下的处理机制[12]。这一处理机制的应用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提升问题处理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同时也能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机会,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迅速响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通过线上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可以引发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发布信息,使问题得到高效解决。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问题曝光和讨论,可以形成更为广泛和集中的关注[13]。公眾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某一问题的关切,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和支持。例如,一些问题一旦在线上得到广泛讨论,就能促使相关机构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此外,通过线上引导线下,运用在线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能更全面地了解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例如,政府在制定某项政策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在线调查,获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科学地制定政策,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四)发挥政府机关的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新媒体时代,政府机关的角色在舆论监督中愈发关键。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通过主动参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树立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形象,从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14]。

首先,政府机关应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递准确、全面的消息。通过政府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直接向公众传达相关政策、决策及解释政府行为的信息,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确保公众获得权威、可信的信息。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行动等的信息,提高社会层面的应对效率。其次,政府机关应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倾听并理解公众的声音。通过监测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关注公共舆论的变化,更好地了解公众的关切和需求。此外,应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公众进行积极互动,及时回答疑问、解释政策,使政府的决策更加贴近社会需求[15]。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设立问答环节,回应公众关切,建立更为紧密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最后,塑造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形象。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新媒体上公开工作进展、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展示其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增强社会对政府行为的信任。

(五)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和把关意识

高素质人才对于媒体生产高质量内容、促进新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加强培训,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新媒體舆论监督工作中,还能提升整个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推动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培养一支具备责任意识和把关意识的专业团队,为新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在新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需要重视媒体从业者的培养。

首先,建立和优化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媒体内部激励机制,如表彰优秀舆论监督工作、颁发媒体责任奖项等,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拓宽晋升通道,确保表现突出的人才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厚植人才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新媒体舆论监督工作中。其次,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监督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现有从业者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专业培训课程,包括舆论监督的理论知识、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需要注重实践操作,让从业人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增强他们的实战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机制应该紧密结合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使从业人员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

六、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们运用新媒体可以获得更多发表意见的权利,从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具有快速、多元等特征,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通过利用全新技术平台、打造舆论认同空间、应用线上引导线下的处理机制、发挥政府机关的作用等方式有效展开舆论监督,从而有助于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倪正虹.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实践与思考: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今日焦点》为例[J].视听,2023(12):129-131.

[2] 董延,卢志民.主流媒体构建良好舆论生态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日报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37-39.

[3] 孙穗,曲升刚.网络媒体的公司治理效应之析:“舆论监督”还是“新闻炒作”[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3,36(5):52-63.

[4] 张帆.推进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统一的实践路径[J].新闻前哨,2023(19):7-8.

[5] 潘志宏.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9):199-202.

[6] 赵冬青,赵世清.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的良性互动[J].媒介批评,2023(1):325-336.

[7] 张译文.正确发挥“自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J].城市党报研究,2023(10):89-93.

[8] 殷文静.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路径与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23(9):63-65,73.

[9] 邱肖帅.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突破路径与实践[J].新闻文化建设,2023(15):8-10.

[10] 王晓龙.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如何行使舆论监督职能[J].新闻文化建设,2023(15):14-16.

[11] 曾令文.舆论监督背景下媒体记者正面宣传工作策略分析[J].新闻传播,2023(15):115-117.

[12] 张成武,刘晓青.新时期地方党报如何有效开展舆论监督:襄阳日报社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前哨,2023(15):8-9.

[13] 曹宇杰,安然,王宏.广播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守正创新:以常熟融媒《午间风》栏目为例[J].视听界,2023(4):121-124.

[14] 叶青.融合助力舆论监督报道提升影响力[J].新闻文化建设,2023(11):184-186.

[15] 范波.融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权力嬗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23(11):54-55.

作者简介 李玉军,主任编辑,菏泽市牡丹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融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舆论监督新媒体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