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2024-03-17 22:30王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融媒体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立德树人一直都是最核心的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贯穿教育的始终。

文章基于融媒体视角,从大思政理念和实践育人理念入手,立足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现状,分析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旨在形成融媒体视角下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格局和新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实效。文章指出,“大思政课”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协同育人制度不完善等。融媒体在时效更新、视听效果呈现、媒体多元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将融合媒介运用到“大思政课”能够拓宽“大思政课”的议题设置、打破“大思政课”的时空局限,弥补“大思政课”的诸多不足。因此,未来在推进“大思政课”过程中使用了融合媒介之后,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以确保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章探讨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旨在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成员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19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沈阳工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课题“‘O2O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2023-QN17;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途径与长效机制研究”成果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民办高校创新思政课程是确保人才强国战略得以贯彻和落实的有力举措,通过融媒体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对于未来一段时期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融媒体视角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理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一重要论断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思政课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上讲,更应该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

融媒体既是团结民众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大思政课”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大思政课”与融媒体的融合不单单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改善思政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

思政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一种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推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要力量[3]。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迫切需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这可以有效破解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脱节的难题。实际上,教师的育人任务是完全相同的,仅仅是在角色定位上略有差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4]。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最主要的教育任务[5],思政教育自始至终都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要求摆在第一位。因此,基于融媒体的时代背景,构建一个学校、社会等各类主体密切配合的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融媒体进行实践育人存在的困境

(一)融媒体概念认识不深入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教师都将课堂教学作为关注的重点,缺乏与其他教师的协作,课堂延伸也比较有限,并且对融媒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理念上的落后使得行动上步步落后,对民办高校思政育人的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理论教学与融媒体视角下的实践教学脱节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不单单包含了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大多数思政课都设置了一部分的实践学时,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问题。

这种模式导致思政课十分抽象、模糊,亲和力不强,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因为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师的教学基本上都集中在学校内,实践意识不强,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同时,实践教学资源也较少,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各大民办院校都构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却存在诸多的缺陷。具体而言,包括实践内容过于乏味、空洞;评价标准不完善;实践形式过于传统等。整体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体系,这也是思政育人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融媒体”+“大思政课”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尚未完善。民办高校往往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对于难以控制的“融媒体”尚未充分利用,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育人实践效果不理想。

三、“融媒体”视角下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可行性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6]。思政课主要目的是“讲道理”,此处的“道理”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理”重视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而思政课的道理“怎么讲”也需要与客观现实相联系,应当面向社会,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一)树立融媒体视角下大思政实践育人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思政课之“大”也体现在育人场域之大,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8]。

理念是行动的指引,基于融媒体的背景,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要将各类主体都纳入其中,理解实践是形成认知的主要渠道,改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融媒体背景下的实践育人理念,借助多媒体不受时间与地域束缚的优势,能使师生便捷地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善思政教育质量,推动民办高校思政育人效果迈上更高的台阶。

实践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需要所有教师以及其他主体密切配合,只有这样,实践育人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形成融媒体视角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

第一。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要通过文件形式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能,并定期组织联席会议,沟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各部门有效衔接在一起。第

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要将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在一起,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并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第三,完善民办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针对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加强互动,只有形成思想上的交流,才能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10]。

(三)利用多媒体,构建思政工作平台

融媒体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多元性,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其优势来创新思政工作,只有专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11]。

首先,要建设思政教育网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学生登录网站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其次,将思政工作与融媒体融合,借助微博、抖音等平台用户众多的优势,让思政教育渗透到普通大众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发挥出引导价值取向的作用;最后,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释放红色文化独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引入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课堂

在应用融媒体推进“大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实际生活为基本立足点。日常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倘若脱离实际生活,那么思政教育就会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以日常生活为基本立足点的思政教育才能让教育对象感受到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12]。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思政教育能够更贴近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在开展“大思政课”时,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元素,确保“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13]。从现阶段一些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实训基地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民办高校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倘若可以将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并将其应用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工作中,那么生动的现实就会转变为教育效果尤为突出的“大思政课”[14]。

通过该模式,思政课教师能够将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从而改善育人效果,实现精准思政的宏伟目标。

四、结语

融媒体不仅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多元化需求,也能促进信息的互动和共享,同时打破信息空间壁垒。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路径,需要结合融媒体这一社会发展的新产物。通过一系列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实现体制融合、资源整合、制度落实等具体向度,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常态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从而推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5-6.

[3] 刘书红.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实现路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22.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6] 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7] 丁妍妍,蔡丽华.“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科教文汇,2022(24):41-44.

[8]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年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9] 毕红梅,谭江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三重论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1(6):24-30.

[10] 黄崧.“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4):4-6.

[11] 梁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彰显实践育人功能[J].人民论坛,2021(8):70-73.

[12] 徐蓉,周璇.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0-65.

[13] 秦宣.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1-08-02(1).

[14] 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30.

作者简介 王赛,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融媒体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