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2024-03-23 09:16郝改琳刘琼花段继红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1期
关键词:换药生长因子外周血

王 朋,郝改琳,刘琼花,赵 艳,段继红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创面修复中心,河南 三门峡,472000)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创面类型,其主要是以愈合比较困难、治疗时间长等为疾病特点[1,2]。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主要是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如外科清创、封闭负压引流等,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其在应用中效果欠佳[3,4]。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属于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故可对症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5]。但目前关于PRF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选取150例研究对象(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旨在探讨PRF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据此进行研究并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例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来自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 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分为对照组(75 例)和观察组(75 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区间为45~76岁,平均区间为(55.35±6.63)岁;男性、女性分别为39 例、36 例;创面大小为20 cm2~70 cm2,平均大小为(51.42±6.75)cm2;病程区间为20~100 d,平均区间为(65.85±10.64)d。观察组患者中年龄区间为45~77 岁,平均区间为(55.41±6.57)岁;男性、女性分别为38例、37 例;创面大小为21~70 cm2,平均大小为(51.37±6.82)cm2;病程区间为20~98 d,平均区间为(65.74±10.52)d。两组相关统计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可比。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创面诊疗指南.2015 版》[6]中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处于修复期的创面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难愈性创面者;凝血机制正常者;依从性良好者等。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病病史者;长期口服激素者;严重器官性病变者;重度贫血者;血液病者;恶性肿瘤导致的溃疡等。此研究已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实施,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均进行详细了解,且于院内相关纸质文件上签字确认。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处理: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常规消毒完皮肤后,擦干创面周围皮肤,根据创面情况选用新型敷料:比如藻酸盐敷料、藻酸盐银离子敷料、美盐敷料、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或者使用负压吸引技术;或者普通油纱敷料等,根据创面情况决定换药频率。观察组予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将创面清洗及清创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再根据患者创面大小制备PRF,一般采血部位为肘正中静脉,根据需要量采集静脉血,每5 mL血一般可提取直径0.8 cm,高2.0 cm的圆柱状PRF凝胶,采血前可根据创面大小估算采血量来制备PRF,采血结束后,立即将玻璃采血管放入离心机(江苏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80-2B)内,采用1500 r/min,离心20 min,将其放入4℃的冰箱中冷藏,10 min后从冰箱取出试管,血液样本分为3 层:最上层即贫血小板血浆层(PPP),为淡黄色透澈清亮液体;最底层即红细胞碎片层,为暗红色物质;中间层即为淡黄色PRF凝胶。拔出试管帽,弃去上清,用直钳将PRF凝胶及下层红细胞碎片从试管中取出,再以剪刀减去下方大部分红色细胞,保留交接部分约1.0mm的红细胞碎片,避免该部位白细胞及生长因子的损失。将制备好的PRF凝胶块或者膜平铺或者填充创面,外用无菌敷料包扎,每隔5~7 d换药一次。每2~3 d可根据渗液情况更换外层敷料,直至创面愈合为止。

1.3 观察指标

①创面愈合率、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统计两组的创面愈合率(治疗14 d后)、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情况。②换药次数、疼痛评分。统计两组的换药次数,同时评价两组疼痛情况,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14 d后,评估工具:数字疼痛评分(NRS)[7],总分0~10分,分为4~6级(中度疼痛)、0级(没有疼痛)、7~10级(重度疼痛)、1~3级(轻度疼痛)。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分两份,其一检测外周血WBC、ESR水平;另一离心(1500 r/min、20 min),取血清,检测血清CRP水平,外周血WBC、ESR血清CRP水平检测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杜邦公司,型号:AR)。④内皮依赖性舒张内经变化率(FMD)、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创面量化积分[8]。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检测FMD值(选择超声血管技术),检测血清VEGF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创面量化积分评价创面病情状况,该积分总分5~20分,病情越严重,得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25.0,计数资料(创面愈合率)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换药次数、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外周血WBC、ESR、血清CRP、VEGF、FMD值、创面量化积分指标)经K-S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并采用()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创面愈合率、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分析表1数据,观察组治疗14 d后创面愈合率更高,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更短(两组间相比),有差异(P<0.05)。

表1 两组创面愈合率、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2.2 两组换药次数、疼痛评分比较

分析表2数据,观察组换药次数更少(两组间相比),治疗前及治疗7、14 d后,两组疼痛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两组间治疗7、14 d后相比),有差异(P<0.05)。

表2 两组换药次数、疼痛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换药次数、疼痛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本组)比,*P<0.05,与治疗7 d 后(本组)比,#P<0.05。

2.3 两组外周血WBC、ESR、血清CRP 水平比较

分析表3数据可见,两组外周血WBC、ESR、血清CRP水平均降低(治疗14 d后相较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处于较低水平(组间进行对比)(P<0.05)。

表3 两组外周血WBC、ESR、血清CRP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外周血WBC、ESR、血清CRP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本组)比,*P<0.05。

2.4 两组血清VEGF 水平、FMD 值、创面量化积分比较

分析表4数据可见,两组血清VEGF水平、FMD值升高(治疗14 d后相较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处于较高水平(组间进行对比);两组创面量化积分均降低(治疗14 d后相较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处于较低水平(组间进行对比)(P<0.05)。

表4 两组血清VEGF 水平、FMD 值、创面量化积分比较()

表4 两组血清VEGF 水平、FMD 值、创面量化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本组)比,*P<0.05。

2.5 典型病例(图1、图2)

图1 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1a、1b),清创后给予PRF 换药(1c),3 次后,创面愈合(1d)

图2 手腕部猪咬伤,2 次手术后,创面不愈合(2a、2b),清创后使用PRF1 次愈合(2c)

3 讨论

慢性难愈性创面主要继发于烧伤、血管源性疾病等,由于其伴有创面局部血供欠佳及反复、长期炎症刺激周边组织等,使得此类创面修复较难[9,10]。清创、负压吸引、皮瓣移植等治疗方式是临床常采用的手段,但治疗需要一定的适应证,重症患者、老人、儿童等不适合采取上述方式,且医疗费用高,操作复杂,过程繁琐,供皮区损伤大,需要住院或者进手术室等不足,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治疗中断[11,12]。

PRF中含有的血小板在被激活后可促进多种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大量释放,以参与伤口愈合,加快创面血管生成,进而有利于组织再生修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PRF具有特殊立体网状结构(纤维蛋白),可以附着大量的生长因子、血小板,以形成缓释系统,进而延长活性成分作用时间(在创面中),并为相关细胞(参与组织再生愈合)提供场所(附着、迁移、增殖、分化等),进而有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4 d后创面愈合率、血清VEGF水平、FMD值更高,创面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更短,换药次数更少,治疗7、14 d后疼痛评分、治疗14 d后创面量化积分更低(两组间相比),表明PRF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可有助于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升高创面相关生长因子水平,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刘湘萍等[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发生及病情进展中,患者可伴有炎症损伤,而外周血WBC、ESR、血清CRP均可用于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状态,当机体产生炎症刺激时,其水平均会显著升高,因此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中其水平较高。PRF中含有多种可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以有利于保持促炎、抗炎细胞因子间动态平衡,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进而改善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外周血WBC、ESR、血清CRP处于较低水平(组间治疗14 d后对比),表明PRF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可有助于下调炎性因子指标含量,与刘静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PRF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可有助于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下调炎性因子指标含量,升高创面相关生长因子水平,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本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样本量少、中心单一等),基于此临床可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多中心的研究,进而为临床上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应用PRF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换药生长因子外周血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