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说不同的话

2024-03-24 03:49王栋生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言说李老师作文

听说读写,都要靠“想”;善于“想”,才能形成能力。比如,人们在说什么,他们怎样说,他们试图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话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等等,都需要有个人的思考。

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言说会有很多不同。

几个老人在闲聊。甲说:我一辈子就是个老百姓,但比很多人愉快。乙说:我收入没有他们高,可是对社会的贡献比他们大。丙说:人的心态要好,我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就是福。丁说:干吗总要和别人比?

他们好像有一个共同话题,但又像自言自语。留心听老人说话,能听到很多发自内心的感慨。他们往往直抒胸臆,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思考别人言说的合理性,我们的思考也能丰富起来,从而会有更大的包容性。每个人的选择和表达自有他的道理,不必特别肯定哪种“最佳”。如果硬要分高下,反而无趣。

人们所说不同,作为听者,依据这些“不同”而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因为生活经历、性格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些特别之处,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个人的经验;也因为人的知识水平及价值观存在差异,情感、态度以及表达习惯也会不一样……总之,人们在说不同的话。

如果甲乙丙丁异口同声,作为后辈倾听者,我们会不会感到人生的无味或语言的无趣?人们日复一日地听一模一样的话,该是多么乏味啊!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学生在写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作文,而人们不感到奇怪?一位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看到全班几十个学生在说同样的话,你觉得他能因此感受到职業趣味?

我们平时说话,明明有自己的想法,明明有个人的表达习惯,为什么到了作文时就复制别人的思想,拷贝那些自己没有说过的话呢?

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吧。人们在说不同的话,因为他们“想的”不同,他们有个人经验和独立的判断。不要动不动要求人们的言说“全面”“正确”,要想到他们有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判断依据。

再举个例子。学生问:为什么有些校友提到数学老师李老师时会称他是“数学疯子”?甲老师说:他真是特别爱数学,他的办法特别多。乙老师说:你们一定要像他那样,脑袋里始终有问题。丙老师说:能“入迷”,才能“入境”,才称得上“专家”。丁老师告诉大家:和他同事十几年,他一切正常,做家务,井井有条,接送孩子,从不误点。

老师们并没有说李老师哪一点“疯”,但我们可能会依据自己的经验,推断这位李老师执着于数学教学,如琢如磨,忘乎所以;他的数学思维无所不在,故被一些人认为是“疯魔”。生活中,人们的确会把一些沉迷于某种境界的人称之为“疯魔”,非但无贬义,甚或是赞扬。

甲乙丙丁四位老师都从正面称赞了李老师。甲老师认为他“办法多”;乙老师认为他始终有“问题意识”;丙老师认为李老师“入迷”,爱自己的专业,很难得;而丁老师反对别人称李老师“疯”,认为他不但数学教学好,生活能力同样很强。同事们各有各的评价,出发点不尽相同。虽说每个人评价标准的顺序可能不同,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所有的评价都有其合理性。

对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才有“作文”的必要。有些大道理,人们耳熟能详,作文时,大家尽量不要重复;有些话,并非思想启示,表达也缺乏灵性,人们已经厌烦了,如果一本正经地照搬到纸上,唯一作用是“占了格子”,凑满了字数。设想全班大多数人的作文内容相近或相似,老师会不会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人工智能作文机”,而且还是低端的?

人们在说不同的话,因为大家的性格各异,想法不尽相同,这才有意思。在作文讲评课上,同学们都期待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达,这样才会感到有东西可“学”。

王栋生

别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等,参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

猜你喜欢
言说李老师作文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该得奖的李老师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李老师的心事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