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的数字社会

2024-03-25 03:56裴棕伟
互联网周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系统化数字化人类

裴棕伟

一、社会完成深度系统化连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后改为DARPA)启动了名为ARPANET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分散的、具有冗余路径的网络,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迅速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由数以亿计的计算设备通过网络相互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标准,使得这些设备能够互相通信、共享信息和资源。

随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可以自由访问互联网。5G技术的应用基本解决了移动网络通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人们基本上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通信互联的需求。

当前全球总人口数量达到78亿,截至2022年1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9.5亿人,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62.5%。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是6小时58分钟,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占了92.1%。各类网络科技创新应用正日益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智能、高效的体验。智能手机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如新闻、天气等;移动支付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购物和支付,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在医疗领域提高了医疗效率和准确性,应用在交通领域提高了交通安全和效率,甚至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金融服务。

社会已经完成了几近完美并深度系统化的互联互通,形成如此深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数字化信息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数字化发展惊人

在科技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多年来进行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的模式和方式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模式和方式过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出创新业务模式以提高效率。这种数字化的应用影响着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互动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衍生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许多新行业与创新发展方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就业、隐私、安全等众多领域。

(1)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高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等,这些企业和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数字化。

(2)数据驱动决策:政府、企业和组织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系统来优化运营和管理,并催生了额外的信息和数据处理需求,产生了大数据行业。

(3)个人生活数字化与电子商务: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在线购物、数字支付到社交娱乐,推动服务和商业活动从线下向数字平台转移,催生了新的网络服务业态。

(4)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主要平台,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信息、建立社交网络,影响着社会文化和舆论。

(5)数字工业:自动化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非常普遍。

(6)数字化金融服务: 金融行业推出了在线银行服务、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业务等,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交易和服务方式。

2022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1万亿元,其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值规模据估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5%。2023年上半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8.84亿人,实现7.16万亿元网上零售额。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6.0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6%。

社会已经与数字系统深度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生产力,创造出巨大价值。

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如此深远,对社会改变巨大。这使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社会进行了数字化发展,还是产生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社会?

三、数字社会的系统化、理论化模型

为此,我们假设有一个数字社会是传统社会数字化后的新的存在,以该数字社会模型对比现实社会进行分析。

(一)数字社会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存在

如果存在一个数字社会,首先这个社会是按一定的秩序和联系而形成的整体,系统间的各部分能高度互联互通,有自己的自组织性。数字社会的这种系统化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推理:一是从数字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上,数字系统一直是遵从人类各种理论与实践中的系统要求来进行创新与研发,所以其系统化特性是内生的;二是从人类社会的继承发展上,数字系统创造出来的初衷是为社会服务,其必然继承人类对社会的系统化要求,可以认为其部分系统继承自社会;三是系统化主要标志是连通能力,数字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可以借助各类有线、无线的媒介,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实现通信并相互作用。数字社会的连通能力远高于传统社会。

所以,数字社会是系统化的。

数字系统严格地按照人类的理论思想与知识体系,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创生而来。数字系统是完全理论化的,是各类知识、理论及科研技术的结晶。

数字社会在数字系统之上实现社会的功能需求。数字社会遵从社会的理论与范式要求,是数字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数字社会是理论化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综上,作为一个继承自人类社会和数字系统的存在,数字社会的系统整体性、自适应性、开放性等系统属性可以由内生继承得到,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存在。

(二)人可以被数字社会系统化

数字系统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以实现更好的人类使用体验而进行创新和优化。数字系统的经济价值之一是让人更容易与系统进行交互,更贴近人的需求。人愿意被系统化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分析和处理复杂性,解决自身的发展需求。人类是自愿被数字社会系统化,变成数字社会中的一部分的。

而人“被系统化”以后,数字社会势必将与人相关的一些事物、过程、概念等一并納入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结构和关系进行组织和管理。数字系统一贯的进化目标之一,是使人与数字网络中相关的设备、组成有序、有机地相互关联。这使得数字社会实现了对人的系统化,而且不断加深系统化。

现实的情况是,人类在数字系统中可以被抽象为一个数据元或数据源。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全球首富,抑或是一个工人、一个学生、一个农民,他在数字系统中都获得了无差别化的处理,成为数字系统的数据元。对于系统而言,这些“人”的区别,在于其数据属性的差别,但数字系统的整体性不受数据元差别的影响。将数字系统的整体性扩大,成为数字社会,则人成为数字社会的“元数据”,如同公民是社会中的一员,但数字社会目前显然缺少复杂的社会化安排与设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数字账号禁用案例,将会被未来的数字社会反复讨论,用于形成对应的社会规则。

所以,人可以被数字社会系统化,数字社会可以继承原有社会的理论与逻辑。人类在系统中的行为和关系,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例如,将人类社会的关系与规则做合理转换,变成数字社会的系统逻辑。

(三)数字社会的主体

数字社会产生于为人类服务的数字系统,人类是数字社会当前的主要服务对象。所以,个人、企业、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等传统的社会组成对象,可以继续成为数字社会的主体。

数字社会中系统化的主要基础媒介是数字系统或数字设备。数字社会中承担系统通信的主要媒介是数字系统、数字设备以及数字社会中与人相关的一些终端设备等,是数字社会中的特有主体。

数字社会的主要组成可分为两类,即碳基主体和硅基主体。

传统人类社会通信的主要载体是人,使用的媒介是语音、文字或图形,使用的主要通信规则是语言,而数字社会的通信主体是数字系统,使用的通信规则是一系列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协议、编码解码协议等。数字的文字是“0”与“1”,人类熟知的通信媒介只是数字系统处理后的终端呈现。人类在数字系统的通信中,没有能力充当通信载体,这是显著的不同。数字社会向下兼容传统社会的通信,但传统社会无法向上实现数字社会的系统性通信功能。

所以,传统社会与数字社会是两个有明显本质区别的存在。

在传统社会中,人在自然界中占主导地位,因为人是唯一可以处理复杂信息,并通过通信交互进行系统化组织的生物,所以人类需要保护自然。

在数字社会中,硅基主体是处理复杂信息并进行超高效率通信的主体。所以,数字社会显然存在硅基主体保护碳基主体的现实意义与伦理要求。

(四)数字社会的主要目标和属性

人类社会进行数字化的追求目标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善人类的各个方面需求。

数字社会的目标则因硅基主体的存在而表达为: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构造一个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文明作为运行基础,以此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需求与更高目标。

数字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明显属性是:更多更复杂的信息数据、更强大的连通能力、更复杂的理论与技术能力。

这个系统孕育自人类文明,但其能力显然远超人类。在数字系统中,人类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人类是数字社会的主要使用者,而非社会的基石。数字社会的通信与系统化运营,不再如传统社会一样由人负责实施并进行完全管理,人仅需在关键环节施加影响,而且随着技术与知识的积累和数字化复用,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施加影响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未来显然需要开发智能的、系统化管理能力相匹配的数字社会运营管理系统,比如“天网”,对数字社会进行系统的运营管理。

(五)数字社会的特有关系范式

由于数字系统在数字社会中的系统主导地位及其基础服务的角色,使数字社会各组成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一些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特征。

数字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力可以过渡为数字系统。智能机械、机器人、AI、大数据系统等,未来可能全面介入农业、工业及服务业。

数字社会的生产要素除土地、资本与基础资料外,其他技术、信息等软性要素将成为社会共有要素。

数字社会对于信息与数据的处理是更高维度的文明形式,产能与效率远比人类社会高。

信息与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主要依赖数字系统,人力付出成本相对较低,且可近似无成本复制,信息与数据的价值将大大降低。

根据数字社会的系统化理论模型,结合以上的社会运行与生产特征,并参考人类社会的普遍关系,可得数字社会如下关系范式。

数字社会的二元关系范式——主从范式:

数字社会中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主体:碳基主体——人类、硅基主体——数字系统。碳基主体居于主导地位,硅基主体居于服务地位。若硅基主体具有自主目标,则二元主从关系范式将自动消失。若硅基主体可自主获得能源,则可能脱离数字社会的束缚。

数字社会的经济关系范式——信息交换范式:

数字社会的产品可以分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下部分硅基系统主要提供技能及机器劳动力服务,按设定进行生产;线上部分硅基系统是信息主要生产者,硅基主体需要的电能由人类社会供应。

随着数字社会的进步,人因劳动力低下逐步脱离生产环节,转而主要从交换环节获得所需产品。个人主要生产资料是信息,主要产品也是信息。所以,信息的价值设计以及市场化运用方式需进行深度细化。若无法在信息交换领域创造大量就业,人类最终将无法融入数字社会。

所以数字经济关系可称为信息交换关系范式。

四、数字社会模型的预测

基于以上系统化模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基于模型对未来做出如下推理预测:

(一)对传统社会可能存在破坏式反作用

数字社会的产生,源于传统社会希望充分释放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的创新,推动社会取得进步。然而由于数字系统的高度发达,信息处理能力远超人类,可能会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与技术能力失去要素作用,即生产中个人和企业获得的信息与技术已毫无剩余价值,这时曾经的要素创新促进作用消失,要素被抽离,可能形成对社会生产的破坏式反作用力。

有观点认为,世界由物质、能量与信息三要素构成。这种世界观认为信息是世界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仅是生产要素,信息可以影响世界的制度、伦理和知识等众多方面。由于世界失去对信息的掌控能力,社会的运行逻辑出现改变,会使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大量信息产品和技术产品失去意义,大量工作无法创造价值等。如果上述世界观部分正确,则数字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若这种改变必然发生,显然不是越快越好。社会应尽快思考解决方案,或寻找现实社会的系统进化方案。若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传统社会依靠数字系统取得的进步,不会高于数字系统对传统社会的破坏。

(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传统经济关系

现代社会对经济关系最大的焦点——无差别人类劳动力价值问题,由于AI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数字农业、数字工业的逐步实现,变得不再重要。无差别人类劳动,将被无差别机器人劳动取代。人类劳动在产品中的价值占比将逐步降至次要地位。

原来生产中公平与能效的争论议题,将发生改变。普通个人与小企业的社会生产如同手工制作艺术品,显得奢侈且成本高昂。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将主要来自资本投入利得,来自土地与基础资源。经济新范式、经济模型的系统化升级、生产与分配的新模式等,均需要更多的讨论与研究。

生产的深度系统化、资本集约,并配套形成有效的产品公平分配与再分配模式,可能是进入数字时代所必需的。

(三)数字经济的机会暂时大量分布于交换环节

AI的发展将进一步消灭数字经济中信息处理相關的大部分工作,剩余的数字经济活动则主要分布于交换环节。所以,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两大趋势:AI数据处理(数字社会智能生产)与数字关系(数字社会交换)。

作者简介:中国政法大学MPA客座教授、社科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系统化数字化人类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人类第一杀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