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4-03-28 13:46张君陶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设计课程思政

摘要:目的:尽管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未完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基于此,文章从“三全育人”视角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旨在更好地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和发展。方法:文章主要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三全育人”现状进行系统调查。针对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群体分别制订相应的调查方案,从而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客观性。结果:调查发现,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机制体系不健全、“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不力、师资素养有待提高、规划不系统、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对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可考虑从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与方式、师资建设、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结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只有各方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从而培养出更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三全育人”;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3

当前,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与举措,这也为大众准确理解与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依据。为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近些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越发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规划不系统、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尚未实现“三全育人”的要求。因此,如何促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仍是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

1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阐释

“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顺应了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提升育人实效性的探索。二者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要环节

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需要統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应与思政理论课以及育人的其他环节一道,共同构筑起育人大格局。专业课在学生的学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自然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因此,课程思政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重视。

1.2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能够提升育人实效

传统的课程思政仅仅是在课堂上随机融入一些思政元素,因融入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不能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改革,能够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广度,使课程思政形式更加多样化,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强化专业课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协同配合,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困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效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重视程度不足,机制体系不健全

调查问卷12题,“您会在课堂上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吗?”35%的被调查者选择“偶尔会,但很少”选项。仍然有少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将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仍然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67%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没有硬性要求在教案中体现课程思政知识点或教学目标。19%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几乎没有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由此可见,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仍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践行、监督体系。

2.2 “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不力

调查中,44%的被调查者没有正确回答“三全育人”的内容。18%的专业教师很少参与课程之外的活动。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了解不够深入、贯彻不到位,课余时间除了作业答疑之外,较少参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一些学生被调查者也认为,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走,其他情况很少过问。

调查问卷31题,“关于学生的成长情况,您是否与学生家长或辅导员进行沟通?”只有8%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进行沟通”,这说明全过程育人存在脱节问题,没有形成合力。

2.3 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忽视了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访谈了解到,个别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素养和认识的不足,因此不能较好地树立为人师表的优秀榜样,甚至会发表不恰当言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4 课程思政规划不系统,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存在不系统、随机化、碎片化、融入生硬等问题,教学效果“蜻蜓点水”,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71%的被调查者仅仅是随机融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没有进行系统规划。55%的被调查者所在教研组从未进行过课程思政的专题规划或研讨。很少有专业课教师能够在上课前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来制订思政教育计划。35%的学生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枯燥、单一;29%的学生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思政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此可见,一些专业课教师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一些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很难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对思政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意愿不强。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开展。

3.1 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规划,统筹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构建起系统的课程思政规划。突出重点,避免碎片化、随机化。

首先可以从宏观上规划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其次,教师应立足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案,认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价值和特征,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思政教育内容[1]。在教案中,要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此外,还要做好思政教育方法及时间的详细规划,保证整个思政教育工作在不影响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多组织教研活动,开展集中专题讨论,保证课程思政达到最佳效果。

3.2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效果不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教育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有效融合,应合理把握思政内容及其融入的时机、方式,做到流畅自然、润物细无声。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很多教学资源和案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些优秀的资源和案例通常是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相较于围绕知识点讲理论的方式,更容易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注重平时的收集和积累,充分挖掘优秀案例并将其自然地融入教学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思政中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4]。对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老办法,同时也应不断改进。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研讨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将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探究。此外,还应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办法,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根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双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展开独立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将实践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作业,项目实践带来的“实战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作热情。可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积极参与策划,并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艺术设计服务于文明校园创建;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用设计实践为社会多作贡献;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主题和形式的艺术设计专业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赛促学”。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在專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指导,又要在政治导向、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学术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要求。参赛作品既要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因此,设计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以各种实践活动为抓手,能够促进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夯实思政教育基础。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变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重专业轻思想教育的问题,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思想自觉意识。广大教师应切实理解“三全育人”理念对于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的综合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政理论培训、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教研会、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及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此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也应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创作观和审美观。专业课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仪容仪表,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综合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4 完善机制体制,健全“三全育人”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加快完善改革机制。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用等方面加入适当的思政教育要求;在教案评阅、日常听课、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竞赛等各个环节,加入思政教育考核评价标准。此外,还应建立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对课程思政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并宣传;鼓励专业课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科研、育人与教学的完美结合,不断激发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协同好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学校、家长、社会等各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多位一体、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将课程思政的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展,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适当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各个方面,如评奖评优、学生资助、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

4 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关键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其中。为验证本文论述的合理性,笔者将上述理论运用于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课程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深度参与“三全育人”的各个环节。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促使课程思政提质提效,协同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

只有各方面协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才能培养出更多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秉春.高校舞蹈专业“思政进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10):17-18.

[2]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3] 王淑芳,刘伟,门森.课程思政进课堂,教师学生共成长[J].教育现代化,2019(10):319-320.

[4] 孟庆瑜,阴冬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1-06-08(013).

作者简介:张君陶(198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74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艺术设计课程思政
《星.云.海》
《花月夜》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