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发展与公共就业服务应对
——以杭州为例

2024-03-29 18:04何泽邦李斌
杭州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者培训服务

文|何泽邦 李斌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既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也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对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就业形态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新就业形态是指受互联网技术发展与产业组织方式变革驱动而出现的,以平台化、去雇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特征。

国内外相关机构研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就业大变迁时代已经到来,平台型就业等新形态将不断发展壮大。从我国看,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职工有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据135家行业平台提供的数据,杭州市仅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网络主播四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达28.84万人,已成为新就业形态群体大市。

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协同服务,为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采取了有效措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就业底数精确掌握难。目前,除劳动者参保数据外,政府部门对新就业形态人员有效统计方法不多。虽然部分地方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但统计口径不相一致,统计监测科学性有待加强。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变化频繁、流动性大,且缺少细化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存在劳动关系边界模糊的实践难题。

劳动者权益稳定保障难。在参保路径上,虽然国家政策已放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但落实中仍存在障碍。比如,外地户籍就业人员在就业地以灵活就业形式参加医保,仍为“须已由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10年以上”。而杭州市新就业群体中浙江省外户籍占73.86%,导致部分外地户籍只能变通方式在就业地或回原籍地参保。在参保意愿上,部分平台企业通过众包等途径避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规避参保义务;一部分劳动者除参加工伤保险意愿较为强烈外,不太愿意参加其他种类社会保险。另外,部分新就业形态人员收入稳定性差,为获得较高报酬而延长工作时间。调查显示,86%的网约车司机、74%的网约配送员和79%的快递员,劳动时间超8小时。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面对新就业形态发展态势,公共就业服务的理念思路尚未完全跟上,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在职业指导模式上,还难以准确把握新就业形态市场动向,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职业介绍针对性上,由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按专业化、差异化分类管理尚未跟上,导致匹配成功率降低。在培训有效性上,培训覆盖范围较窄,培训课程及资源与新就业形态结合不够紧密,培训形式、效果评估与平台企业及劳动者需求不相匹配,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加强和改进新就业形态公共服务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是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管理监测体系。加强登记统计监测平台建设,对接市场监管、邮政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平台企业,多跨协同归集新就业形态人员数据,以大数据比对为主、自主登记为辅、社区摸排兜底的数据监测方式,构建新就业形态企业信息资源库和人力资源库。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如杭州市制定了快递物流行业、网络直播行业等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推动了规范管理。

强化新就业形态领域党群组织建设。发挥各类组织联系服务功能,增强新就业形态群体的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发挥“两新”工委、互联网企业工委、快递物流行业党委、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的职能作用,加强新就业形态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针对新就业形态群体流动性大、工作时间碎片化、用工方式多样、劳动关系模糊等特点,通过单独建会、联合建会、行业建会、区域建会等多种方式,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将新就业形态群体纳入劳动模范等评选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开展户外职工爱心驿站、货车司机之家、快递员之家、“零工驿站”建设,优化日常服务。

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督促企业改进算法,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向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按时足额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符合以单位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支持其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险保障范围,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和平台企业为新就业形态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允许符合稳定就业特征的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失业保险。支持外地户籍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医保。

改进新就业形态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建立不同于传统就业形态的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开展新就业技能提升项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并加大培训补贴资金直补企业力度。挖掘线下线上培训模式功效,开发相应培训项目,创新职场学习、情景化教学。探索积分制职业技能认证,鼓励高校增设相应课程,从源头上培养青年掌握相应职业技能。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才评价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如富阳区组织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申报“快递业工程师”职称,在全国首创“外卖骑手证”,开拓人才认定渠道。

拓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介绍服务场景。坚持数字赋能,优化个性化职业介绍指导等服务,拓展职业指导内涵。探索职业介绍市场化方式,形成以公共性职业介绍为主导的多元化职业介绍服务供给。如杭州弧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招聘平台“青团社”,它作为灵活就业人员与企业的中间媒介,提供了从培训、招聘到管理的一站式全链路服务。深化与平台企业合作,构建就业互信机制,搭建信用平台,打造线下一站式灵活就业服务中心。

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坚持政府、工会、行业协会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参与,特别要引导将平台企业纳入协同治理体系,赋予其一定的治理职责和权限,推进协同治理。督促平台企业制定和完善抽成比例等制度规则和算法,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加强平台企业和新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

猜你喜欢
劳动者培训服务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