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4-03-31 17:21杨晓萍
甘肃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应对策略初中生

杨晓萍

【摘要】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长期,受认知差异、人格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影响,极易出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课堂问题行为理论体系、建立课堂行为规范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方式,有效应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文章结合实践就初中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及有效应对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5—0050—05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对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形式和程度的问题行为,既影响教学秩序,又给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更可能导致存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出现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2]。对此,教师有必要在厘清课堂问题行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初中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并制订行之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一、课堂问题行为概述

(一)概念与判定

“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3],它关系着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实效。需明确的是,课堂问题行为有着较为严谨的判定维度及依据(如图1)[4]。

从“本质”上来说,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违反班级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破坏了课堂教学秩序。从“量”的角度来看,课堂问题行为经常发生,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较长时间的不利影响。

(二)类型

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如图2)。其中,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秩序以及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但内向性课堂问题行为更容易对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發展产生重大影响[5]。

(三)特点

1.普遍性。根据以往的教学管理经验,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理想的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相对较低;而家庭教育缺失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相对较高。这就说明,课堂问题行为本身是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的,家庭教育、学习成绩等因素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出现频率、强度等方面的重要因素[6]。

2.差异性。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群体中,男生更多地表现出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女生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因此,笔者认为,由于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具有不同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因而每一位学生可能在性别、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影响下,呈现出显性或隐性、高频次或低频次的课堂问题行为差异[7]。

二、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皮亚杰认为,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长期,其认知水平在其自身认知结构与长期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已到达“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能够从具象内容中解脱出来,并进行抽象思维[8]。这一时期,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差异,导致初中阶段成为“学生自我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扰最多的危机时期”,进而使初中生“在心理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矛盾”[9],表现出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漠视和对学习环境的不满,最终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一)认知差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探究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或经验结构[10]。然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的初中生在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导致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以及不同频率的课堂问题行为。

首先,在一般认知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学生就会表现出独自学习时的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或合作学习时的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其次,在专门领域知识方面存在差异时,对专门领域知识习得水平较低的学生由于成就动机不强或者下降,表现出内向型或外向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最后,在认知方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时,如果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属于讲解型,那么擅长合作学习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属于合作探究型,那么擅长讲解型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人格差异

人格是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品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11],决定着学生的独特行为[12],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学生的人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差异与人格适应差异两个方面。

1.学习动机差异。学生认知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强弱又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包含成就动机和防御性动机,即追求成功的需要和面对失败时的反应。首先,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努力程度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较低;当学生的成就动机较低甚至丧失成就动机时,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并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其次,当学生的防御性动机过高,就会产生过度的焦虑,因此学生的防御性动机必须与其所具有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换言之,当较高的防御性动机与较高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时,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较低;当较高的防御性动机与较低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时,学生表现出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

2.人格适应差异。学生的人格适应不良往往是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长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挫折容忍力低的情况。加之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在责任感、长远目标等方面缺乏坚持,表现出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

(三)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精力、学习策略、高端元认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从学习精力来看,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男生的学习精力普遍比女生充沛,在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男生容易表现出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女生则容易表现出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从学习策略来看,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对有效学习策略的应用处于接受且应用水平较低的阶段,但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倾向于灵活采用各种学习策略来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而男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要高于女生。从高端元认知策略来看,女生对于较为高级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应用也强于男生。综上所述,由于性别差异的影响,初中男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强度均高于初中女生。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与应对的理论体系

课堂问题行为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其本质是课堂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与发生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无论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所导致学生的“学”出现问题,还是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差异导致的“教”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具体来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其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下,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自信,对自我评价的结果水平越高,表现出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二是过度自卑,对自我评价的结果总是持以怀疑的态度,表现出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育策略和教学行为。因此,文章设计了课堂问题行为干预应对的理论体系(如图3)。最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为实现有效应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行为规范标准

初中生所呈现出的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突出特征就是否定“权威”,并在否定“权威”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评价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课堂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课堂基本秩序,更在于通过教学与管理能够促进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建立课堂行为规范标准,以准确全面的管理条文规定所有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同时,通过常态化的实施、评价、反馈、奖励等措施,尤其是明确规定学生发生严重的不良行为后必定受到的教育惩戒措施以及学生在成长进步后必定得到的奖励措施,既能有效强化学生遵守课堂行为规范的意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参与课堂活动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学生在自身人格和学业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初中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在提升自我意识、调适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与社会的普遍共识。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借鉴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评价,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另一方面,要加强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和以家长为代表的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分析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方位。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当学习受挫并影响到学习动机时,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必定下降,进而开始逃避学习。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调查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成就、同伴以及教师的注意力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其次,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设计开展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课堂管理方式。最后,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应对,不仅要求教师要准确判定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分析產生的心理学原因,更要借助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理论体系、课堂行为规范标准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精准引导与矫正,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张彩云,武浩.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03):420-425.

[2]朴雪涛.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74-77.

[3]雷爱华.论课堂问题行为[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1.

[4]李莹,彭秀芳.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5(10):33-36.

[5]郝曼.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预防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6]陈美荣.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22.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王登峰,崔红.人格的定义及中西方差异[J].心理研究,2008(01):03-07+27.

[1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1]郭少榕,阳妙艳.初中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4):35-41.

[12]魏静静.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本文系2023年度定西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应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2023]JKS0091)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应对策略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