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沉默式课堂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2024-03-31 06:37马翠侠
甘肃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失语小学语文对策

马翠侠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沉默现象开展了深入探究,揭示了小学语文课堂沉默的现状和原因,涵盖了压抑型、障碍型、逃避型、对立型和思考型等五种不同的沉默类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破冰策略,旨在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愉悦且多样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发言,最后从教师、学生以及教法三个角度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失语;沉默式课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5—0063—05

课堂上出现的失语,其实是一种深层的沟通障碍,它并非单纯指无法用语言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闭锁和逃避[1]。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发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原本活跃的发言欲望如同被风逐渐吹灭的火焰,一点一点地黯淡下去。到了中高年级,课堂往往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仿佛被一堵无形的墙所包围,这堵墙将孩子们与知识隔离开来,只留下教师在课堂上“独唱”。这种失语并非孩子们没有想法,而是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这无疑是我们教育中的一种隐痛,需要我们共同去反思和解决。

一、困境:小学语文课堂沉默之现状

课堂本应是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言的舞台,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了沉默,他们或低头不语,或观望不语……使得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经实践调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失语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群体皆默,如遭冰封

整个课堂就好比是冬天冻结的湖泊,学生们正襟危坐却一言不发。即使老师用最温柔的话语拨动他们的心弦,学生们却如琴音中断,守口如瓶,无声无息。

(二)观望不语,置身事外

仅仅只有几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声,大多数学生选择成为了沉默的观众,仿佛透明的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寥寥几人之间的独舞,其他学生则犹如置身事外一般。

(三)心不在焉,神游八方

某些学生上课时心神飘渺,如同脱线的风筝,压根儿没有注意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一旦被老师提问,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更多的时候则是低头沉默不语。

(四)众人齐遁,群体逃避

学生们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活力,有的左顾右盼,试图逃离老师的视线;有的假装专注,假意在书本上写着重点……遇到老师提问时,全部环顾四周,缺乏主动举手的勇气。

二、解析:小学语文课堂沉默之原因

对于初涉学海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如同春日的嫩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老师提问时往往是“小手如林”的景象。到了高年级课堂,这片丛林中的声音愈发稀少,进而出现课堂失语的现象。我们只有拨开云雾,深入解析小学语文课堂沉默之原因,才能找到那条通向“有声课堂”的小径。

(一)压抑型:抑郁封口,噤若寒蝉

造成这种失语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处于消极的环境氛围中,就好比置身于一种“如渊如崖”的情境下,难免会出现“噤若寒蝉”的现象。究其原因,这种环境氛围是由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的,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学生畏惧于师者之博学雄辩,不敢言而且“恐言”。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交流氛围,避免过于限制的话题和过于标准性的答案,多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以此来鼓励学生发出热烈且多样性的声音。

(二)障碍型:阻碍在舌,难述心衷

这种失语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代表着他们对讨论内容不够理解。当教材或教师的授课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时,其很难吸收并正确表达这些信息,这是教学中常见的沟通障碍。学生的沉默可能意味着他们因害怕失败而有意避开问题。还有一类學生是因为个人认知发展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当主动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教材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节,对于个别学生区别化对待,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三)逃避型:言逃其责,默不作声

伴随学生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一些自尊心、虚荣心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进而出现因害怕答错的“胆怯”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平时所采取的表彰与惩戒等策略过于功利化,再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待所导致的。学生为了维持“好孩子”“优秀生”的形象,而出现“会说而不说”的现象,即使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开金口”,但学生内心中“如履薄冰”宁可选择保持沉默,也不愿为一时之失而在课堂上出丑。为了纠正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和逃避,教师需创建一个低风险的环境,减少学生因错误而可能承受的后果,减轻他们的紧张感。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都要以鼓励和赞赏为主,避免使用负面或伤害性的评价。

(四)对立型:心存芥蒂,缄默无言

对立型失语指的是学生对课堂发言持有一种“抵制”“不屑”的态度,将自己当作是课堂的“局外人”,认为凡是自己不关心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失语现象往往发生在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一方面,他们的沉默是为了获取安全而选择逃避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的隐秘反抗,是长期不被理解和忽视造成的“心结”。

换句话而言,这种沉默背后是他们的心灵渴求被理解以及认同的呼喊。故此,与学生之间的真挚对话和深沉关怀是解决这种失语的“良方”。只有找到学生心中的“结”,为学生提供心灵慰藉,他们才会自然、流畅地倾诉自己的心声。

(五)思考型:深思熟虑,沉默是金

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应该被打破,某些学生正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此时便是一种“金子般的静谧”。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千言万语,尽在心头”。他们暂时不出声,却在积累力量、待机而发。因此,这种沉默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此时,教师应当做学生的“守护星”不可轻易干扰他们,可以采取“再仔细思考一分钟”“先把观点写下来”“三思而后行”等策略,将学生的思绪引导至更深处,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放大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接下来的课堂对话做好铺垫。

三、破冰:小学语文课堂沉默之对策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如同巧匠挑选工具,应注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营造自由、自主、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中自由发挥、绽放光彩[2]。

(一)创设安全环境,让学生“敢”开金口

在教育的花园中,孩子们如同花朵,每一朵都期待阳光的照射。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如果出现偏颇,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甚至会对老师出现抵触心理。优等生发言,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其保持现状;中等生发言,教师应当花费时间引导其表达更多内心想法;对于差等生,教师则应采取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其在众人面前发言的信心,让其深刻明白“讲错”也比“不讲”更优秀。

例如,四年级五班的学生张娟通常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原因有两个:一是她对某些内容感到困惑;二是她担心自己的表现出丑。为了鼓励她,老师提出了一个方法:如果张娟知道答案,就举左手;如果不知道,就举右手。如此一来,老师就能提前知道是否邀请她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使张娟逐渐变得更加大胆和自信,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这表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氛围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与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二)营造愉悦气氛,让学生“乐”于表达

特级教师贾志敏教授《程门立雪》时,让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个男生说:“‘尊,遵守的‘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可是贾老师神情自若,微笑着说:“他并没有错,他还没有把话说完呢!”他望着那个男生提示道:“是遵守的遵,去掉……”那个学生顿悟道:“遵守的遵,去掉走之旁,就是尊敬的尊。”这时贾老师风趣地对嘲笑的学生说:“你们刚才笑得太早啦!”只要教师努力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心理放松下来,就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发言的学生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

例如,在讲授《千年梦圆在今朝》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震”字的词汇挑战。当一个男生在黑板上写到“震憾”时,班里的其他学生立刻爆笑。但老师很镇定地回应该男生并没有答错,只是还没有解释清楚。在贾老师的引导下,那个男生迅速明白并解释说:“‘憾只能表示心理活动,而‘震撼除了描述心情之外还能表达一些身体上的直观感受,所以‘憾应当改成‘撼。”老师随后幽默地告诉其他学生,他们笑得太早了。面对课堂中的突发性事件,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又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更加放松,思维更为活跃,参与课堂发言并勇于表达自己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三)易其言辞之法,让学生“想”吐真言

1.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常是主角,而学生则是观众。但当这一模式被打破,舞台上的角色互换,学生的动力和活力都会得到加强。当学生提出疑问,教室中便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火花”,不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他们建立了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如此,便可以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发言的改变。

2.改“单边”为“多边”。传统的学生发言犹如课堂上的“单调交响”,让大多数学生置身事外,像观众一样看待舞台上的表演者。而当课堂变成“多声合唱”之后,每位学生都成为重要的音符,共同编织出美好的交响乐章。故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多边互动,让全体学生参与研讨发言,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展示舞台。

3.改“站着”为“坐着”。小学生正处于自尊、自信和身份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外部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站立发言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被置于聚光灯下,这种暴露感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和害羞。坐着发言则能让他们感觉更加安全和放松,更容易集中精力于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舒适度决定如何发言,不仅尊重了他们的个体差异,还促进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对于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发言信心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四)创设发言情境,让学生“会”诉心声

在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应恰到好处,既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于困难,确保学生能够在稍作努力后说出答案。困难较大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太简单的问题则缺乏深度。教师应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激发其情感参与,甚至可以主动退后并将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焦点。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地球》课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使用课件,展示当地河流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河水清澈,鱼儿欢跃;而现在,河水已经变得浑浊和肮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家乡如此受损,他们都非常愤慨,纷纷指责那些损害环境的恶劣行为,并为河流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呼吁,如“地球是我们的家,环境保护要靠我们所有人”。为了鼓励学生表达,教师需强调发言时要大方、自信,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训练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长此以往便使得自己的发言逻辑清晰、主题鲜明且更具说服力。

(五)授以发言良策,让学生“善”于说辩

所谓“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课堂发言需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良好的发言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课堂表达,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社交、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言语是学生学习的灯塔,其应当给学生做出措辞精准、逻辑流畅、声音饱满等方面的表率;其次,要想让学生掌握发言技巧,需要带领学生探寻表达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发言范式。另外,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教导学生从多元视角观照世界,并以多样化的语言去描绘同一景象。总之,传授学生发言方法可以从“模仿——规范——提升”三个环节落实,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响亮、“说”得完整、“说”得丰富。

例如,在课堂“叙事训练”过程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架设语言桥梁,提供基础的词汇与句子,如“谁正在做什么”以供复述。其次,适时为学生提供话语的蓝图,灌输特定的句型结构,鼓励他们仿效并完整地叙述,如:“在某个时刻,谁在何处做了什么”。最后,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其表达的标准,使其语言更具层次与丰富性,如:“在何时,什么背景下,谁,在哪里,做了何种事,用了何种方式,成果如何?”并询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样逐渐引导学生能够表达出完整、饱满且结构清晰的话语。

(六)妙用激励之法,让学生“常”言无尽

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是学生内心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仅仅是对答案或成绩的追求,更是对于成长、勇气和自我价值的一次次确认和肯定[3]。在激励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掌中的金钥匙,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很好的历练。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发言频率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某次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位经常发言的学生在积极参与。于是,老师停了下来,尝试采用一种幽默的激励发言方式“同学们,你知道吗?举手发言可是能让你们的身体悄悄长高的!就像是每次举手都是一次‘高尔夫挥杆,让你们的智商增长的同时,身高也会悄悄地跟着长高哦!”几位反应较快的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声地说:“老师是希望我们都能积极发言!”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笑,很多学生都开始积极举手参与讨论。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正面反馈”,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言论是有价值的,从而鼓励他们继续参与。例如,可以尝试“物质奖励”,即设立一些小的奖励,比如“最佳发言奖”或者一些小奖品,作为学生发言的激励,增加他们的参与动力。总之,教师要善用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进而构建起一个生机勃勃、踊跃发言的课堂。

四、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沉默之反思

对于不同班级学生而言,出现沉默式课堂的原因不尽相同,探究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是解决课堂沉默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了解了学生沉默背后的复杂因素,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优化方案,但无论选择哪些方案,以下三点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注重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言传身教来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沉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教师还是课堂的组织者与主导者,其角色不应被边缘化,而应被看作是破解课堂沉默困境的关键一环。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敢于、善于、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是破冰沉默式课堂的目标,在课堂发言方面,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方案,进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地表达。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选择的方法是否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失语”学生,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都是值得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多样性不仅仅是方法的多样,更包括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这将有助于提出更为精细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总之,课堂失语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可能长期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社交发展。笔者强烈呼吁小学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对待这一现象,将本文提到的破冰之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亦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探索與创新,必定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默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绽放自我,找回应该属于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叶婷.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文渊(小学版),2020(07):525-526.

[2]马小桃.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默理由及解决对策[J].新智慧,2019(01):97.

[3]朱海龙,刘玲玲.和谐互助课堂:消除小学语文课堂“消极沉默”的路径[J].科普童话,2023(22):01-03.

编辑:阎韵竹

猜你喜欢
失语小学语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强权下的失语者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