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六个基本要素

2024-04-05 02:49王国芳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科情境素养

王国芳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对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名师做过专门的论述,一线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可能大家观点不同、说法各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堂好课一定会在目标、导入、情境、活动、评价、小结等方面,有过人之处。笔者就一堂好课的这些基本要素,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谈一些看法。

一、一个清晰有效的目标

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清晰有效。具体而言,要努力追求以下四个清晰。

一是起点清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学科学习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因此,所谓的起点清晰,首先是指学科知识的起点清晰,即清楚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起点在哪里。余文森教授说:“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知识起点不清,教学目标自然难明。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知识起点的背后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因此,真正的起点明晰,还必须建立在切实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

二是指向清晰。教学目标作为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一种预期,蕴含着我们的教学将让学生“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需要有非常清晰的指向。这里的指向清晰,往小了说,包括宏观的素养维度,即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哪一个或哪一些方面;也包括微观的素养高度,即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素养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水平。往大了说,指向清晰还应该包括我们到底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的大问题。既有宏观的方向,又有微观的刻画,这样的目标才是指向清晰的目标。

三是路径清晰。起点清晰了,指向也清晰了,相当于出发地和目的地都清晰了。但关键是,“起点”如何才能到达“终点”,也就是要解决一个“如何去”的问题。也许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有很多,但对具体学生、具体教学而言,哪一条才是最合适的,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选择。这就涉及路径清晰的问题了。其中最关键的,当是清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即解决什么任务)、如何做(即运用什么知识、采用什么方法等),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能经历什么。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在他们自身的真实学习过程中才能切实得到发展。

四是效果清晰。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然是可评可测的。因此,教学目标所追求的效果必须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这里的效果清晰,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衡量。一是结果清晰,即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所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上面所述的“指向清晰”的进一步具体化。二是表现清晰,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或结果中,通过学生的相应行为表现出来,并据此进行检测和评价,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或名词。三是表述清晰,即作為教学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其文字表述必须清楚,让人能看得懂、看得明白,这是效果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二、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导入。但导入到底导什么,怎样导入才算是好的导入,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好的导入应该是能引人入胜的。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内容之导。教学需要自然,需要生成。一节课的教学,通常不能以硬生生的“我们今天这节课来学习×××”开头,而需要一个导入。导入最基本的要求和功能就是能够自然地带出新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以旧导新,还是用课外情境导入教学内容的自外而内;无论是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式导入,还是曲径通幽的环环相扣式导入,共同的追求都是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总之,导入不能导而无物。

二是思维之导。教学内容的背后是人的思维,内容之导的背后是学生的思维之导。与内容之导相比,思维之导更高级、更深层也更隐蔽。思维之导的实质,是处理好内容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内容之导一旦脱离思维,就会显得机械、呆板;思维之导也离不开内容,否则就会陷于虚无、乏力之窘境。一个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导入,肯定算不上理想的导入。因此,思维之导是考察导入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情感之导。学习是一种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活动。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显然,思维之导侧重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新课导入还必须在非智力因素层面下功夫。其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包括对学习的情感、对学科的情感,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情感之导,能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是状态之导。所谓状态之导,是指新课导入最终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果说内容之导、思维之导、情感之导侧重的是导入的具体方面,那么状态之导侧重的则是导入的整体;如果说内容之导、思维之导、情感之导侧重的是导入的具体途径或者手段,那么状态之导侧重的则是导入的最终目的地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状态之导是衡量一个导入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能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导入才是成功的导入,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导入。

三、一个高远辽阔的情境

学校不是象牙塔,课堂也不是抽象的存在。教学需要联结社会、关注现实。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因为“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好的课堂须有高远辽阔的情境。

一是内容关联,凸显学科价值。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与教学内容构成内在关联。从教学情境的角度看,情境要内蕴学科内容;从学科内容的角度看,学科内容要内生于教学情境。这种与教学内容的强关联性,体现了教学情境的学科价值。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首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关联”,与学科内容无关联的情境,自然不是好的情境;另一个是“强”,情境与内容之间若隔山隔水,就缺少强关联性,也就不是好的情境。总之,学科内容情境化,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准则。

二是任务意识,凸显教学价值。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既取决于情境自身的学科价值,更取决于基于情境的任务设计。再好的情境,如果没有匹配精心的任务设计,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活动参与,也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因此,任务设计是将情境的学科价值转化为课堂中的教学价值的关键。没有良好的任务设计,再好的情境也将在教学过程中失去用武之地。任务设计的效果,决定了情境创设所能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无任务,非情境”。

三是导向正确,凸显育人价值。教学处处皆育人,教学中的情境也不例外。情境是有情之境,学生会入境生情,其育人价值毋庸多言。但学生从情境中会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令人振奋的、引人向上的,还是消极的、令人消沉的、引人颓废的,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里绝不仅仅是情境的选择问题,更是如何把握好“导向”的问题。一个正面的情境,如果“导”的方向不对,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相反,一个负面的情境,如果“导”的方向对,也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好的情境,一定是导向正确,凸显育人价值。这是情境创设的底线要求。

四是视野拓展,凸显生命价值。教学情境自然要服务于教学,但好的情境绝不仅仅止于教学。教学中的情境,连接知识与生活,连接课堂与社会,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更是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窗口和途径。因此,好的情境,一方面能拓宽学生视野,让他们见之更广、思之更深、谋之更远,从而让有限的生命更丰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养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态度、学科学习结合现实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这是教学情境具有的更为宝贵的生命价值。

四、一个深度参与的活动

所谓一堂好课,归根结底就是好在学生學习活动的开展上。但问题是,怎样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好的活动又好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四个字:深度参与。具体要在“通”字上着力,通则深,深则活。

一是融通思维与实践。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深度,首先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实践的深入性上,即无论是思维还是实践,都要避免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而要力求深度、着眼实效。其次表现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融通上。实际上,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思维活动的背后一定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撑,否则思维活动就会流于空洞;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背后也一定有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机械的、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因此,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一定是能够在思维与实践之间双向融通、来回切换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

二是联通输入与输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完整过程。学习活动也可分为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环节也都能独立成为一个学习活动。但从学生参与的深度来说,一个好的活动一定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开始、经过信息加工、最后信息输出的完整过程。因此,考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深度,首先应该看学生在输入环节的表现——输入了什么,是怎样输入的;其次应该看加工环节的表现——学生是如何加工的,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最后要看输出环节的表现——在活动中学生最后输出了什么,是如何输出的。一堂好课,至少应该有一个这样的联通输入与输出的活动。

三是贯通目标与效果。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头连着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一定是有目标的,一个没有具体教学目标或者不重视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是难以深度参与的;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活动的另一头则连着教学效果——学习活动一定会形成一定的结果,一个没有形成一定结果或者不重视结果的活动,也谈不上学生的深度参与。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好的、学生深度参与的活动,一定能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效贯通。否则,一个与目标和效果相脱节的活动,就只是一个机械的、浅层次的活动,一个为活动而活动的活动。

四是沟通内在与外部。这里的内在与外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就活动的主体而言,是指通过活动能够有效沟通学生自我与外部世界。按佐藤学的观点,即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进行“跟自己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和“跟世界的交往与对话”。二是就活动的客体而言,是指通过活动能够有效沟通课内与课外、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活动,一定是能够在学生与他人、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活动。沟通学生与他人、沟通课内与课外,正是活动的功能所在,也是学习活动的深层价值所指。就教学而言,应该是“无沟通,不活动”。

五、一个直抵内心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一堂好课自然离不开好的评价。但何谓好的评价,好的评价又如何进行,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应该是共性的,那就是好的评价能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

一是内容上有“根”:基于表现。教学评价不是空洞的赞扬或批评,也不是抽象的点评或结论,而应该是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教学评价应该有“根”而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就是形成教学评价的“根”系所在。聚焦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是货真价实而非哗众取宠的评价,是基于证据的评价,令人信服,所以易为学生内心所认同;聚焦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是有“根”的评价,所以才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长出更美的素养之花。

二是价值上有“增”:素养发展。虽然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学评的一体化,但实际上,评价并不是一种和教与学并列的教学行为。就构成而言,评价应该作为教与学的一部分:离开了评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不重视评价的教师不是优秀的教师;没有评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会评价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就功能而言,有效的评价既是教与学的“催化剂”,能为教增效,为学赋能,又是教与学的“金手指”,能点教成“金”——不断优化教,提升教师素养;也能点学成“金”——不断改善学,发展学生素养。这种价值上有“增”的评价,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三是过程上有“融”:润物无声。新课标对评价的重视和强调,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评价“凸显”出来,努力让评价成为课堂的亮点。于是,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便多了不少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的所谓评价创新。其实,教育贵在无痕,评价也是一样。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应力求将评价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看上去不是在评价,但实际上评价已蕴于其中;看上去没有评价,但实际上评价又无处不在。不评而评,润物无声,化评价于无形,才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四是效果上有“见”:看见成长。就策略而言,教学评价要突出一个“融”字,追求润物无声,但就效果而言,教学评价又必须强调一个“见”字,让学生在评价中看得见自己的成长。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看得见成长?这就需要评得明白,直击肯綮而非不着边际,语言清晰而不模棱两可。二是到底能让学生看见什么?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步与瓶颈,还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现状与目标,或者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这其实牵涉到具体的目标问题。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才更能发挥评价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六、一个意蕴深长的小结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实上课也类似,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好的课堂小结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围绕“意蕴深长”四个字,进行审视和考察。

一是水到渠成之顺。课堂小结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必须承认其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是前面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为此,课堂小结须注意两点。一忌生硬突兀,造成课堂小结在内容上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甚至出现课堂小结和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两张皮”的现象。二忌人为拔高,造成课堂小结在教学立意或者情感升华上与教学过程相割裂,给人一种“喊口号”或“假大空”的感觉。

二是画龙点睛之妙。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官一笔、定音一锤,虽简短但绝不简单,更不简陋。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增添亮色。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忌简单重复,课堂小结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化版。纯粹的内容复述式小结,充其量只是一次“温故”,但不能“出新”,尚在“画龙”而非“点睛”。二是忌画蛇添足,课堂小结不能忘了目标,弄巧成拙,否则非但起不到“点睛”的功效,反倒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

三是余音绕梁之味。小结是一堂课的尾声,但结尾并不是结束,好的课堂小结应该能带来回响,引人回味、耐人寻味,形成课已盡而意无穷的念想。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注意两点。一是忌语言索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展现教学魅力的重要形式,索然无味的语言不可能带来余音绕梁的效果。二是忌内容空洞。课堂小结的吸引力,归根结底来自内容的丰盈及由此带来的智慧的润泽,从而让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共情、共鸣,让学生沉浸在教学的美好中流连忘返。

四是海阔天空之境。课堂小结既是承前,意味着给一堂课画上句号;又是启后,实际上也意味着下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好的课堂小结要能为学生开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世界,或者一个更宽广的生活世界,又或者一个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的意境所在吧。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注意两点。一是忌就课论课。跳不出学科知识的桎梏,就拓展不了生活的宽度,升华不了情感的高度,也体会不到思维的深度。二是忌急功近利。小结围着考试转、盯在分数上,忘了活生生的学生及其成长,以致课堂越来越小、教学越来越死。

当然,人无完人,课也一样,一堂课也难面面俱到。其实,很多时候,当一堂课有几个方面甚至某一个方面特别精彩,也就可以被认为是一堂好课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猜你喜欢
学科情境素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