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究

2024-04-07 07:02谷有芬
学苑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核心素养

谷有芬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中心小学,山东 济南 271125)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深化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纯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反,教师要积极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即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看法、意见进行表达,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交流的课堂氛围。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自由地表达、质疑与探索,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学习,学生所需要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质。它涵盖了五个主要内容:思维品质,语言表达,问题处理,工具运用,实践探究。

(一)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数感等。逻辑推理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考方式。抽象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普遍规律。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几何知识。数感能增强学生对数字和数学关系的敏感性,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二)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用符合数学表述规范的语言,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述数学意义、过程和结论。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数学专有语言,也需要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领域相互翻译和转化。

(三)问题处理

问题处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包括了学生应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者主要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理论的应用、策略的选择和结果的评估等;后者则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工具运用

工具运用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电脑、测量工具等,来处理数学问题。掌握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并尝试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革更是关系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框架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渗透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思维习惯以及对数据和空间形状的理解等。渗透这些核心素养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康的学习观念,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和体验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感受

利用数学教学改革渗透核心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内容有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才可能有动力去主动学习。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以开放、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师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早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对课前导入的重视力度,设定符合学生需求的导入内容

在基础教育中,数学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运算、数感、分析推理等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环节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引入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之中。并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设置引入环节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为基础,恰当地添加一些形象符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从而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顺利开展。

比如,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知识内容过程中,课程目标及要求学生探索用字母来表示数或者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字母所代表的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打造出具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智能设备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视频中一群青蛙在水池边排成一排,一个一个相继跳入水中,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向一位同学提问:“如果一只蛙嘴巴是呱呱叫的,它的两只眼睛看飞虫,它的四条腿在不断地跳动,那么这两只蛙有多少只嘴巴?有多少双眼能看到一只虫子?有多少只脚在乱蹦?”通过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能够更快地让学生掌握使用字母表示数,促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而保证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突出高效课堂的现代化改革特征

要构建高效课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着重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教育流程,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记录。当前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育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并持续收集适合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最新教育资料,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优化,让学生们有一种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并且,利用最合适的信息技术展现形式,让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多媒体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地观看视频当中折线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效果,让学生在迅速地掌握作图技巧的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及时地记忆,同时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智能设备,在互联网上查询近15 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每一天的气温变化,以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在组内进行交流和沟通,迅速地画出对应的折线统计图,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绘制的统计图形投放在多媒体屏幕上,对学生绘制的折线图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对学生抽象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还能够在不断地引导下,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迅速增长。

(三)增加生活化的案例讲解内容,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仅凭说教形式学生学习起来是较为困难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的难度会不断提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辅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压力会不断增加,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为此,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添加一些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并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相联系,让学生在所熟知的情境中来进行学习,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乘法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景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有关乘法口诀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利用乘法运算快速地计算出所花费的金额。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活动场景中,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独特魅力。如在情景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选择“顾客”和“收银员”这两种不同的角色,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入到超市,根据需要购买到的商品,并对商品进行计算。例如:扮演消费者的学生要到超市里去买两瓶饮料,一瓶五元,另外再买三个本子,一个本子八元,用乘法的方法来迅速地算出所要消费的数额。通过生活化案例教育引导,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数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四)借助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课堂探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对教学问题进行适当的设计,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面积》这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计算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在讲解完课本内容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解答,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教学小组中的讨论方向和气氛进行掌控,不能让学生脱离讨论的数学话题。最后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每一个小组都发表意见,探讨双方的观点及对策。可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图形思维、独立学习等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灵感,进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五)创新教学手段,塑造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转变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概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教具、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拆解式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空间形象,或是建立其他数学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地变得立体,促使学生在没有辅助教具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数学想象力。并且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只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才可以逐步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信,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只要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培养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同学们交流,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数学知识,扩展课堂数学知识内容,从而构建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分数设想为一个双重大蛋糕,其中分子就是蛋糕的上面部分,而分母就是蛋糕的下半部分,这一双重蛋糕的切分就与分数的分布相似。假如你切割了分子,而没有切割分母,你就可以想象两层蛋糕只切了上层,而底层蛋糕一成不变。通过这样较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了解到分子与分母,分数与整数的区别。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就会产生类比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并可以在一个知识点上进行触类旁通,很快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点,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知识转移的能力和水平。可见,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追求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而数学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人类的好奇心之上,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加轻松容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遵守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从改变教育理念开始,持续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地讲解,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此外,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凸显出数学知识直观性讲解的魅力,从而推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