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下的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

2024-04-07 07:02王秀芬
学苑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活动

王秀芬

(山东省无棣县第二初级中学,山东 无棣 251900)

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在,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逐步内化学科知识,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更多教学角度出发,借助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单元知识框架构建时,教师打破各知识点的碎片化状态,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使学生学习更加顺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一、以内容作为载体,突出核心大概念

教师宏观掌控教材内容,深入解析各知识点、各单元之间的关联,立足于不同的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内容重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立体的大单元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大单元学习意识。

(一)重构大单元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固定的教材,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炼相互关联的学习素材,重新构建大单元学习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作好铺垫。为了完善大单元教学内容,教师适时吸纳课外教学资源,渗透适宜的生活案例、社会调查等信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环节,进而完成大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创造性学习中成长学科能力。

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时,教师依据教材内容,从“什么是友情”和“如何交朋友”两个维度搜集生活案例素材,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形成对接,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更多启迪。在课程伊始,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画一画自己的朋友圈,每一道圆圈表示朋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关系越好离自己越近,关系越远离自己越远,将朋友的名字写在这些圈里,并分析随着年龄增长,朋友圈有哪些变化。学生能够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融入学生最能感同身受的游戏内容,引导学生为友情定义,以及思考好、坏朋友的鉴定方法,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对大单元知识构建的完善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

在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营造直观、灵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直观的信息支持下获得多种感官冲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逐步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在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不妨借助网络、教辅材料等渠道搜集相关教学信息,为实践活动组织提供更多素材支持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让学生在更多形式的探索实践中获得持续性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对各类信息交互平台有丰富应用经验积累,并面临如何与新朋友相处,以及网络交友的各类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借助多媒体分别列举正面和反面案例,要求学生思考网络交友的利弊,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生活场景中谨慎交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观察、鉴别能力。在案例选择时,教师为其赋予趣味性色彩,为学生自然进入深度学习环节提供便利条件,如:光头强小时候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被网友李老板骗去森林伐树,一干就是十年,后来通过网络了解时代发展动态,以小视频的形式宣传森林美景,发展旅游业,并揭发李老板罪行,重返家乡的故事。光头强是大家都熟悉的动画形象,教师以这个动画情节为切入点,融入启发性强的自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网络带给人们生活的利弊,帮助学生内化大单元核心知识。

二、以问题作为导向,实施发展性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单元学习问题,以层层推进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科学习正向迁移,调度学生学科学习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应用场景,提升学生学科应用能力。

(一)渗透大单元学习问题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以开拓的眼界渗透专业性、探索性、对接性、针对性的学习问题,为学生课堂学习带来更多启迪,甚至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程序的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问题的精准性、针对性、导向性。学习问题的优化设计体现在教学反思上,教师在预设、执行、总结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展开教学反思,依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动态调整问题内容、提问形式等。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共分为“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三个小节知识,知识的理解深度具有明显的逐层递进特点。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面对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以及不同的困惑、问题。教师立足学生基本学情,梳理单元教学内容,以大单元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在前两个课时教学中,利用“进入中学后,你在校园里有哪些发现?”“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机会?”“中学阶段馈赠给我们哪些成长礼物?”“如何让中学时代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你希望自己经历中学时代后会有哪些方面的成长?”等相关学习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建立主动思考意识。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托前两课知识进行迁移学习,促进新知的内化,为学生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提供助力。

(二)启动大单元学习思维

学习问题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在学习问题的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大单元学习主题,追求问题的探索性、开放性、启迪性、学科性、实践性,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单元学习核心,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达成学习共识。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以“成长的礼物”为主题制作电子课件,其中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挑战”“新的尝试”“新的对手”“新的朋友”等标签,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标签。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有的学生选择“新的目标”标签的礼物,打开“礼物盒子”,里面是一手漂亮的字、考一所重点高中、学会独立等具体目标内容,为其指引学习锻炼方向,能够有效增强其学习动力。教师适时提出学习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礼物?”“这个礼物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你接下来的中学阶段打算怎么渡过?”“你有什么话要对过去和未来的自己说?”教师通过相关学习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讨论新入学的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制定新目标,规划新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学校和新生活。

三、以活动作为手段,执行大单元教程

教师高度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为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习创造更多契机,让学生在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趣味性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创新大单元活动设计

学生对于游戏性、竞赛性活动有较强参与兴趣,教师紧抓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行为获得更多认知体验,提高学生大单元学习效果。在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具备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大单元学习主题参与课堂,跨越知识表层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交互质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整体设计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教学方案时,教师拆分、重组单元教学内容,以学生与长辈相处为研学主题,推出合作探索学习活动,投放探索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案例的图片、文字、故事情节等信息,合作分析、解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确相处方式,理解“爱”的含义。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觉醒,由“向师性”向“独立性”转变,对教师和家长的权威性产生质疑。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家长和教师的付出和辛苦,有的学生则不能体谅家长和教师,无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师生关系。为了纠正学生的叛逆意识,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名人传记、新闻速览、电影片段等,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学习视野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逐步开阔,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尊重师长、体谅师长、理解师长的情感。

(二)优化大单元活动组织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活动组织注重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互动,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促使学生构建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优化大单元活动组织,对接学生生活认知水平,适当推出不同层次的活动要求和活动任务,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活动,营造研学氛围。在活动操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表现,适当给予学法支持,鼓励学生组建研学小组,在小组内展开互动讨论、分享、研究,创造更多学习成长点。

在“孝亲敬长”合作研学活动的组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列举案例:数学课上,王老师正在讲解方程式,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听课,小明发现这道题自己会做,于是直接打断老师,表示自己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由自己上台讲解;初中生平平不喜欢与家人沟通,但喜欢将心事记录在日记本里,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日记本被人翻看过,于是和妈妈大吵一架,妈妈也觉得委屈,认为翻看日记是了解女儿的唯一渠道。这两个案例具备真实性、生活化特点,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读案例信息,让学生思考小明和平平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以及改进方法。学生在分享自我经验的过程中听取他人的观点,拓宽学科知识面,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了解自己的认知盲区,并加以完善,纠正自身错误的认知观念,促进学生建立系统的学科认知体系。

四、以作业作为辅助,强化主体性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具备拓宽意识,延伸大单元训练维度,创新投放学科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形式的训练中建立学科素养。在作业内容的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以提升训练的契合性,从而提升训练品质。

(一)突出大单元训练主体

传统的作业形式过于单调,只停留在重复性文字作业层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摒弃传统作业形式,以提高作业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为原则,增加实践性、探索性作业比重,布设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形式的作业中锻炼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细致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生本思想”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布设的准绳,能够有效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其训练价值更丰富、训练效果更显著。

在教学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案,在“探问生命”和“珍视生命”教学中,借助网络渠道搜集更多相关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思想意识,“绽放生命之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旧知完成迁移学习,深入感悟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创造精彩人生,推进学生内化新知,助力学生掌握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作业布设时,教师摒弃传统的习题作业,投放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的实践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生命的思考”为主题,街头随机采访路人,问一问人们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理解,以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为之付出的实际行动有哪些,以表格、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反馈。学生对实践类学习作业有更高认可,能够积极完成作业,训练效果显著。

(二)延伸大单元训练维度

教师在作业内容设计时,对接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学力基础,投放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案,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在更多成长型锻炼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大单元训练作业的布设,有利于学生开拓学科眼界,帮助学生巩固学科知识,指导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作业内容的难度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划分,以逐层增加为宜,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生命的思考》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延伸课堂教学训练维度,将实践学习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进一步历练学生的学科能力。在作业内容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以绘画、写作、拍摄等方式,体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还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搜集敬畏生命、奉献社会的人和事,并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反馈到班级群参与集体展评活动。在展评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分析各自作业的优缺点,并邀请家长参与作业的评价,对学生形成更强激励作用,相较于单调、重复的书面作业,这种兼具艺术性、开放性、趣味性的学习作业更受学生欢迎,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大单元教学模式,其匹配性更高,学生认可度较高。大单元教学遵循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活动开放性、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较高,其训练效果更为显著。教师优化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推出大单元实践学习活动,投放大单元训练作业,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动态化调整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方案的契合性,为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环节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活动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快来写作业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