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服饰

2024-04-09 05:43萧振鸣
青年文摘(彩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短衣和服长衫

萧振鸣

故乡——短衣与长衫

鲁迅孩童时的服饰,可以从他早逝的四弟椿寿的画像中反映出来。椿寿因患急性肺炎去世,只活了六岁。画像中的椿寿身着至膝大襟袍褂,内有白色衬衣,肥大的裤脚下面是扎起来的,项上戴有长命锁,红鞋白袜,头上一抹小刘海。

晚清至民国,百姓的装束大都如此,只是富裕人家与穷苦人家的服饰衣料的质地、款式有很大的差别。鲁迅的小说、散文多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阶层。

小说《孔乙己》中能出十几文钱买一样荤菜的多是“短衣帮”,也就是做劳工的人,而“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药》中描写刽子手:“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风波》中的酒店老板赵七爷是有身份的人,他穿的是宝蓝色竹布的长衫:“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孤独者》中,在魏连殳的丧仪上“还闲站着几个短衣的粗人”“我刚跨进门,当面忽然现出两个穿白长衫的来拦住了,瞪了死鱼似的眼睛,从中发出惊疑的光来,钉住了我的脸”。这里的“短衣的粗人”与“穿白长衫的”身份与气势有显著的不同。

求學——制服与和服

1902年,鲁迅先后在日本弘文学院和仙台医专读书,穿的是制服,后来到东京基本就穿日本的和服,现存鲁迅留下的不少照片可以佐证。日本的学生制服为黑色,样式是对襟立领,前面有五个纽扣,左侧胸前有一个衣兜,下面无兜。孙中山后来设计的中山装,就有很多这种衣服的元素,只是上下四个兜,领子为折叠式。

周作人曾描述鲁迅在日本时的穿着:“他平常无论往哪里去,都是那一套服色,便帽即打鸟帽,和服系裳,其形象很像乡下农民冬天所着的拢裤,脚下穿皮靴。”鲁迅穿的和服都是布料做的,有单夹棉三套,内穿衬衣,但从不穿衬裤,逛书店时也常穿木屐。

1909年6月鲁迅归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教书,服饰问题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他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说:“我回中国的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员,还可以穿了洋服算是洋鬼子;第二年回到故乡绍兴中学去做学监,却连洋服也不行了……不管如何装束,总不失为‘里通外国的人,于是我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

鲁迅在杭州和绍兴教书时都有照片,立领的衬衫上打着领带,里面是马甲,外面是西装。他在夏天时做了一件白羽纱长衫,一直穿到十月天冷为止。

从袍褂党到自由人

民国时期的国民正装是长袍和马褂,鲁迅把主张实行长袍马褂的人称为“袍褂党”,但他南下后基本上以穿长衫为主了。1926年10月23日,他写信给许广平汇报:“只穿一件蓝洋布大衫而不戴帽,乃敝人近日之服饰也。”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定居下来,成为自由撰稿人,度过了他最后的十年。上海是中国服饰比较引领潮流的城市,鲁迅曾在《上海的少女》中写道:“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鲁迅在上海期间的许多照片,基本是热天穿白布衫,冬日穿灰色棉袍,黑帆布面的胶底鞋,即使会见外国友人,也是穿中式长袍,从不穿西装。

有几张照片比较经典,一张是鲁迅1930年9月50岁生日时在春阳照相馆所摄,后来都被用作鲁迅的标准像,与此同时史沫特莱也为鲁迅照过一张坐在藤椅上的半侧身像——这两张都是身着白布长衫,表情深沉严肃,目光犀利。

还有一张上身内穿白色中式衬衣,套大V字领毛背心外套长袖毛衣,西裤系皮带,左手叉腰右手执香烟,潇洒而和善,极富生活气息。

鲁迅对服饰的历史很有研究,他曾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人类学家解释衣服的起源有三说:一说是因为男女知道了性的羞耻心,用来遮羞;一说却以为倒是用这来刺激;还有一种是说露着不好看,盖上一些东西掩掩丑。”令人难忘的还有这句话:“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阿建//摘自2023年9月25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短衣和服长衫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谈孔乙己的不争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返乡小伙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宿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