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医科探索CBL 教学法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11 03:58董倩男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案例

余 娅,董倩男

(湖北恩施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1 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的现状与局限

病原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融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身。目前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和局限:理论教学时数有限,知识点多且分散、易于混淆,难以对新现、再现病原微生物进行详尽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衔接不紧密,课程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与器官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一致,病原体与疾病关系的阐述系统性不强;教学内容中价值引领体现不足,未认识到医者的防病责任必须具备微生物学素养等。这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憾。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探索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以临床应用能力为导向,融入CBL 案例教学法,开展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临床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成为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1]。

2 CBL 教学法概述

C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2]。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强化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从现代的学习联结理论、认知理论、观察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其相应的理论基础。这种方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870 年首次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期,该教学法由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提出。后来哈佛医学院和哈佛商学院也引进了这种方法。其与医学实践结合,被称为病例教学法。师生通过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取以及分析总结,使学生掌握所学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临床实践操作能力[2]。

3 教学改革实施

3.1 确立学习目标

基于湖北恩施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其临床医学专业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与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以从事临床医疗、疾病预防、社区卫生、健康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对病原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描述重要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培养、遗传与变异、抗原构造和分类,总结重要微生物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CBL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实现有机结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通过读教材、读案例、网络资源、文献检索等,提出问题,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科思政案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3]。

3.2 教学改革举措

3.2.1 整合课程内容,新增器官系统主线的知识体系[4]

采用CBL 教学法将较为分散且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融入真实的临床病例中,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梳理的器官系统主线知识体系部分见表1。

表1

3.2.2 开展基于案例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由任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共同梳理并编写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问题导向教学病例,利用蓝墨云班课(SPOC)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紧密连接。具体实施过程为:①课前一周发布案例信息,学生分组协作通过读教材、读案例、网络资源、文献检索等,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牵引,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②课中由分组学生代表进行案例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拓展问题,学会讨论运用。③课后利用蓝墨云班课完成课后作业和头脑风暴。同时根据病例信息引出前沿问题,进行探索实践。

3.2.3 挖掘思政元素,深化防病意识与责任,实现价值引领

如光明的使者―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5]、公共卫生之父―伍连德力挽狂澜治疗鼠疫[6]等,通过在病原生物学发展史上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每个真实的案例,恰当地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将理论融入案例,用案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如盐入水”般实现职业与素质目标。思政融入课程的部分案例见表2。

表2 思政融入课程的部分案例

3.2.4 优化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激活内驱,促进主动学习

新医科对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前是“一考定成绩”,但此模式显然已不适合现代课程的要求,要从多角度、多阶段、多维度、多元化去评价,激活学生内驱,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不爱学变为乐意学。成绩评定方式应由终末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7],将过程性评价(40%)与结果性评价(60%)相结合综合评定。成绩评定的具体量化指标见表3。

表3

4 教学改革效果

病原生物学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建立了系统病案库,完善了课堂授课内容,突出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完成了学习过程评估,挖掘了思政案例库,树立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信仰,实现了价值引领,对新医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索,总体而言,收获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升。

5 结语

新医科背景下,CBL教学法应用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不足,亟须改进:①与临床医生梳理和汇编的临床案例库,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好地贴近临床,更好地融入学科知识点。②缺乏专门的传染病科医生参与汇编,病例较有限。③需要进一步完善线上资源,如课前自测题、课后头脑风暴等,其设计上应兼顾病例本身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学科前沿问题。④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建立相应完善的评估程序,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猜你喜欢
病原生物学案例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