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2024-04-14 09:03曹云霞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思政情境

曹云霞

(如皋市实验小学,江苏 如皋 226500)

一、领悟数学教学育人宗旨

一些调研显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少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想在数学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教师要有正确且完善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中,数学教师只要专注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可,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中几乎没有呈现,思政内容主要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任务。这种教育理念定位过于窄化,忽视了数学学科的育人属性。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有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思政内容的渗透,将数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结合。数学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理念的运用可以有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学学科中被边缘化而出现的小学数学教学低效性问题,寓教育于德育。在数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为数学教学设置两大任务:第一是为学生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第二是促使学生数学能力与德育素养有效融合。例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信念,激发其社会责任感,让数学学科教育最终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几大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时,自然渗透思政元素。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准,可以让教师教学有方向,学生学习有目标。在建立教学目标前,教师要先了解数学课标,然后有效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接着了解学情,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再结合知识重难点设置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前的准备工作中就要有渗透思政元素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呈现出思政元素。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节约用水”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要先解读课标,新课标提出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其用心感受生活,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与讨论。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教材分析:“节约用水”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完百分数、统计图后,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收集数据,了解现在人们生活用水的来源与数量,建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产生初步的辩证性,能结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内部逻辑关系。如在了解水的用途后可能会产生“哪些地方缺少水”的问题,需要教师多提供关于水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渗透思政元素的“节约用水”教学目标为: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生活中关于浪费水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计算出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建立节约用水与环保的观念。此部分教学目标中设计的思政要素有:实施生态环境的教育,通过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增强环保观念;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了解水的用途,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观念,通过收集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求知态度。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三、创建思政教育情境

第一,课前导入中渗透思政元素,创建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导入是引入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使用故事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新闻时事导入法等吸引学生注意。如“确定起跑线”一课,教师导入新闻时事,渗透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心等思政元素。教师可为学生讲述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中我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男子100 米半决赛中,以9.83 秒的成绩刷了亚洲纪录,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建立对祖国的自豪感。然后让学生观察苏炳添参加比赛时起跑线与终点线的位置。发现苏炳添参加100 米比赛时运动员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而他参加400 米接力赛中的起跑线却不同,跑道里侧的运动员起点在后面,跑道外侧的运动员起点在前面。提出问题:“为什么400 米接力赛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此导入环节使学生对“亚洲飞人”苏炳添都记忆深刻,也十分感兴趣。将此引入数学课堂中创建情境,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激发其爱国热情,使学生建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的想法,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二,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信念。数学教学由多种活动组成,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能深入思考,吸收知识。“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教师在此领域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会增强学生的信念。例如,学习“绿色出行”一课后,可通过习题“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建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中为学生展示材料1:据统计,2011 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为4962 万辆,同比增长23.2%,其中四人轿车4322 万辆,同比增长25.5%。公交车出行比比去年上升2%,小汽车出行比首次下降,由此可知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加强。教师提问:“你对绿色出行有哪些认知?怎样出行才环保?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你对‘绿色出行’有什么更深的理解?”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第三,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升华感悟。课堂总结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此环节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不只有知识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教师要科学利用这一环节渗透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升华感悟。例如“营养午餐”活动后,教师询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以后不能挑食,会影响身体发育”,有的学生说“我以前不喜欢吃青菜,以后我要多吃一些”。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请你利用课下时间收集更多食物的营养成分,然后为自己搭配丰富的午餐和晚餐。”

四、巧用方法渗透思政元素

(一)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际案例,将数学变得简单化、趣味化。教学案例有内容多元化与形式灵活的特点,教师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案例带领学生分析数学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观察生活,选择适合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到数学信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扩展知识面。例如,在“1亿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动手计算1 亿粒米重量时,可以使学生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此时再引入袁隆平爷爷经过无数个日夜,辛苦研究与实验的事迹,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与节约粮食的良好品德。“1 亿有多大”教学片段为:教师为学生展示袁隆平爷爷种水稻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国家每一个人都浪费一粒米,14 亿人民就浪费了14 亿粒米,你知道14 亿粒米一共有多少千克吗?”1 亿粒米重2 500 000 克,就是2500 千克,那么14 亿粒米就是35 000 千克。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省1 粒米,那么全国一天就能节约35 000 千克粮食。此时学生知道这些数据后都感到很惊讶,树立了节约粮食的意识。

(二)启发诱导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是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名人故事启发学生,帮助其自主领悟,深化知识。例如“小小设计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学习剪纸,让其掌握基础剪纸方法,然后播放我国剪纸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叹我国传统文化魅力之大的同时,提升对剪纸的兴趣,继而增强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养成积极创新、勤于动手的品德,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片段为:教师导入,“同学们,剪纸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下面请你观看这个剪纸视频,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展示“吉祥如意”“一生平安”“马上封侯”的剪纸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实践操作的兴趣,并感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创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以生动的语言与辅助技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思考。使用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打电话”的教学就是结合疫情,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又省时间又省力地通知每位密切接触者,启发学生思考,建立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在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将思政元素无声地渗透到学习中。“打电话”的教学片段为: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疫情期间,我们出门时要做什么?”生:“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案例:2022 年3 月,我市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接到通知,一名确诊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一共有20 人都要进行隔离,现在社区工作人员要通过电话的方式通知这20 人,如果一分钟通知1 个人,那么通知完20 人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20 分钟。”师:“你是想一个一个地打电话通知,但这种方式效率不高,会出现疫情再次扩散的情况。同学们再想一想有没有省时又省力的方法。”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建了继续探究的愿望,也让学生建立了保护生命健康大于一切的观念。

综上,构建主义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实践获得知识,提升思维创新能力,上面三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运用能高效渗透思政元素,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五、健全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与监督机制

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元素还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作辅助。教师通过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数学学科课程思政评价的指导思想。现在很多教师使用的是物质利益的优化方法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思想政治元素渗透效果的评价就不太适用,因此,在建设评价机制时要适当增加思政元素,淡化评价的甄选功能,不能只对教师或对学生的思政元素渗透成效进行总结性评价,还要着眼于提升学生数学课程思政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二是教师要厘清数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知道评价什么。从评价对象角度分析,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还要对教师进行评价。既包括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渗透的丰富性,还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道德意识的提升效果、思政行为表现,对思政元素的认知等内容。具体数学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不但要包含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结合时代的行为与思想等,以此实现数学课程思政评价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综上,研究体现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益终身,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同时为教师的素质教育凝聚更多力量,提升数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思政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护患情境会话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