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内在规定、未来方向及实践*

2024-04-15 18:55盛知恒杨嵘均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盛知恒, 杨嵘均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 2. 华东政法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3.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4.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当下,文化创新不仅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指引方向。而现代化的出场有其历史根源,其现实存在有其合理性基础,而且必将随着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获得新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5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阐释。李凤亮等认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文明发展为未来引领”的理论体系。(1)李凤亮,陈能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J].广东社会科学,2023,(3).房广顺等认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是内涵丰富、目标与过程统一的现代化。”(2)房广顺,祁玉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J].长白学刊,2023,(1).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发展脉络梳理。朱虹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文化创新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3)朱虹,岑忠干.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22,(10).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探索。赵东立足于数字科技发展趋势,指出随着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技术可能性,文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大方略。(4)赵东.文化数字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时代方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行动范式探讨。王伟林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要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构建符合改革创新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旨趣的先进文化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与文化创新的双向良性互动。(5)王伟林.国家治理语境下的文化创新[J].人民论坛,2018,(36).王永贵等从把握意识形态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重视文化建设主体形塑、遵循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不断开阔国际视野等维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应当遵循的行动逻辑。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价值旨向研究。沈壮海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为人类文明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6)沈壮海,马驰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2,(6).彭福扬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心聚力的推力、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的关键、营造安定和谐的民族复兴环境的重要保障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7)彭福扬,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价值旨向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

与既往研究不同,我们发现,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马克思在肯定现代化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大量的现实考察,并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合理的一面。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与传统形成鲜明的断裂与对抗,又与传统形成断裂中的连续。因此,当马克思将历史辩证法纳入到对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时,现代化这一话语就超出了西方式话语的时空禁锢,而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全球性的范畴。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创新的内在规定在于将原创性、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内化于中国式文化创新的整个过程,并以此确立中国式文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对此,本文认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它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载体,以现代性为方向,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信念、精神面貌以及思想理念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要求基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现代性价值自觉基础上,既要继承“过去”,又要培养一个面向未来、顺应未来、开创未来的社会环境,并“主动拿来”“消化吸收”以及不断地进行符合中国国情“再创造”;其根本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核心在于人文精神、文明观念以及思想理念的“现代化”。因而,要完成党的二十大所明确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就必须首先确证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内在规定性。

二、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内在规定

创造历史有其内在规定性,同样,对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实践探索而言,在既没有现存的框架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文本可以临摹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在厘清并锚定其原创性、统一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内在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需坚持以原创性为引领的内在规定

理论上来说,文化创新的原创性源于党的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所谓“共同特征”是指从西方开启现代化之路以来,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普遍追求,(9)曹绿.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构建全球文明的内在逻辑阐释[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而“中国特色”则是“现代化”与中国国情、历史底蕴与文化精神等条件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原创性所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开启于鸦片战争,开启于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深刻反思。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强盛吸引着疲弱的东方大国,从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对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学习,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等的追求,无一不是西方所创造的现代性文明的延续。然而,这一趋势从毛泽东思考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大关系”开始扭转,尤其他强调“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自此以后,中国开始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更为明确,提出了要走出一条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别的道路,并在1983年明确提出中国走现代化的方向:“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67.虽然邓小平没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作进一步的展开,但他显然已超出西方现代性文明的思考范畴,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重大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不同,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认知定式,从路径、方式、价值等各方面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升华。正是在党的现代化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才有了实践之源、理论之源以及力量之源,其创新的中心任务是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价值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前景的文化想象与创作。

(二)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需坚持统一性的内在规定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生活于其中的人民共同的精神印记,它能够在“变幻的历史经验”中提供“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12)速继明.历史意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精神向导[J].南京社会科学,2022,(10).。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现有的文化或者文明都是后人将其结合到当下时代发展境况中的选择,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适应新环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创新之目的在于繁荣文化,以文化强国助力于国家整体的强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途径。可见,在目标导向上,文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探索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不仅让中国转变为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国家,还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更为直接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由此可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寻求和平与发展的相统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国际环境来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文化创新必须重点关注并突出体现的重要的创新内容和实践。世界文明发展至今,已越来越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1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5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激励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明白晓畅地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而是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将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是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的过程。应当说,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和平与发展相统一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

(三)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需坚持可持续性的内在规定

当前,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依托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最具有历史底蕴,是历经千年形成的思想精华与智慧结晶,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千年滋养。而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化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理念等中华文化,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日用常行的民族秉性。所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就坚守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推进中华文明的可持续性创新和发展。所谓可持续性,它指的是一种可维持的经久不绝的状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续发展靠的不仅在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而且还在于其能够“顺时应势、推陈出新”。(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就此而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既是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发挥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典范,其首先体现在对西式现代性文明的纠偏上。西方现代性文明发展至今呈现出一套固有模式:经济上以物质利益为根本驱动,政治上以两党轮流执政为主要方式,文化上强调西方中心论,主张文明之冲突与对峙,生态上采取先发展后治理之路……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发展模式已然呈现出强烈的资本剥削性、政治环境极端化、文明交流冲突化、生态破坏性等弊端。由此,在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理念重塑、价值重构、方式重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合理性纠偏。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位,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这意味着文化创新不再以西方现代化发展图景作为叙事的中心,而要开辟新路,讲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如何探索一条全新的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道路。

在中国特有国情、特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创新要以一种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探索一种经济政治社会等协调发展的革新意识和使命实践的前进之路。就此而言,在厘清并锚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原创性、统一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内在规定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审慎谋划其未来发展方向。

三、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方向

就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发展来说,必须根据中国国情重新阐释,并进而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内在规定性确立文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历史地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外部视角,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处于“黑暗”之中的中国人不得不对传统的中华文化做出反应。在此过程中,有坚持所谓祖宗之根本的文化守旧主义,也有主张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论,然而此等论调均被革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任何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既无益于本国文化之繁荣,也不利于本国社会之发展。与此等错误论调相反,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融通东西文化之观点,“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18)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可以说,李大钊的观点是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度契合的。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方向,并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现代性向度。

(一)指导思想的文化创新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个没有方向的民族注定会迷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望远镜”穿透迷雾,才能指引文化创新的未来趋向。就此而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准锚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并以文化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地基。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实践同样如此。那么,作为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适应东方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对此,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答案。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2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以指导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并不断将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进而继续指导实践之发展,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就此而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对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仅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旧中国的现状,即要从原本的政治受压迫、经济受剥削的中国转变为在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新中国,同时,还要在文化层面上实现创新性的变化,那就是要把原来“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转变为“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也就是说新中国在文化领域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域如何取得新的突破,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文化传承与创造,毛泽东又给出了方向。他认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应向古人和外国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在中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并吸取外国的东西,学习他们的长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创造出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邓小平对文化创新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随后,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分别就文化创新的时代内涵和途径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明。江泽民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2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胡锦涛也提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角度探究文化创新,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0.,“文艺创造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9.;文化“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7.。由此可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文化创新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从宏观上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指引我们不断实现不同阶段目标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不懈奋斗时,文化创新也越来越因其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而熠熠生辉。在两个百年历史时空的交汇点上、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在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滋养。

(二)文明发展的文化创新方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既定的历史方位上,对其文化存量和文化质量进行“加工”,离开了这个根基,就是空中楼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沉的历史底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沃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8)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以文化创新的形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激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催化剂”,(29)颜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也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动力的“触发点”。一是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洗礼后,沉淀下来的深厚的思想观念,如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治理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天下观,等等。在继承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等,充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意。二是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客观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的系统性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必然有些规范性的内容已不适应当下社会,因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基础上不断予以创新。譬如,在社会伦理上,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必须得到强调;在家庭伦理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必须得到遵循;在政治伦理上,礼乐有度、和谐大同等规范必须得到遵守,等等。三是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文精神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特质,它所蕴含的审美情趣、精神品格、传统智慧等总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而无限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了人对人的尊重以及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关切。”(30)邹广文.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承传[J].人民论坛,2017,(7).为此,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只要不断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所需之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能够不断厚植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引力。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3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唯有结合时代发展之需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前景就能越走越宽广。

(三)价值层面的文化创新方向:推动人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推动人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在价值层面上的方向。这是由以历史质变为契机探索未来文化创新实践的要求所决定的。从终极意义上来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设想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人的发展的现代性向度,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推进、扩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它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中国14亿多人口的体量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部分人的现代化,而是全部人的现代化,是排除万难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将人民的需要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社会发展“两极化”,不断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而团结奋斗,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既与西方的文化现代化不同,也与过往的以学习西方为方向的文化改良不同,我们所提出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核心是根据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内在规定性来确立文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其创新性不仅体现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且特别强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而创新创造(即第二个结合),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求精神力量。就此而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方向,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而且也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经久不衰、繁荣兴旺、赓续传承。也就是说,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方向决定其未来实践。那么,未来,其可能的实现路径有哪些呢?

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未来实践

当前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未来实践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与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夯实“两个结合”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坚持方法迭代以增强科技赋能,坚持自信自强以强化文化认同。

(一)以文化创新传承中华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方向,即必须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3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并在指导中国实践中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0年的历史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引下,中华民族扭转被压迫、被剥削的颓势,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根本和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其次,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解决好为什么“能”和为什么“要”的问题。其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其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为此,我们应当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是以“挈其瑰宝而绝其缁磷”的科学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众所周知,历史向来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承继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达到新的文明高度的。二是以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对待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有力回击。当然,我们要将其视为方法和行动指南,而不能按照本本主义的方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正确方式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从内涵、形式、表达以及呈现等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活力,从而契合民众需求,为现实所用。而创新性发展的重点在于立足于现实,并根据现实问题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对其提升与超越,在完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拓展与完善,不断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两者目标相同,都要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的内在规律,也要遵循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

(二)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中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文化创新有着为科技进步营造创新环境以及开辟道路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人类历史上的3次重大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无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还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判断,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技进步之于现代性发展的重视。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就特别重视科技发展,并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并列入“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也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战略层面把创新驱动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驱动发展也取代了传统的要素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种方式指的是科学技术以一种科学精神,即文化因素,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继承性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生成于东方世界的前现代性社会,成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具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唯有通过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华文明才能与世界文明相接轨,才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传播中华文明。因而,就创新的文化基因来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的综合创新,不仅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且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要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3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更为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还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即逐渐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三)以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与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认知与坚定信念;文化自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自我努力,凝聚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理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主流思想,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7.加强传播手段、话语方式、话语体系的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多样的平台与渠道,精准把握主流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二是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明确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培养的价值准则。在其中,既凝聚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深刻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强化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实践养成:通过学习教育的方式,让人们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以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落实、落细、落小”的基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涵养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根据新时代对提高社会文明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4个层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培育实践创新与弘扬时代精神、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志愿服务和工作体制、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新,运用高新技术着力提升文化生产方式,不断培育新兴的文化产业,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文化市场体系,创造更多更契合老百姓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和规范。同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更多样化、更加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生动地阐释中国实践,并用中国实践不断升华中国理论。以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染力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还要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毕竟,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底蕴,并且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努力超越文明隔阂与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共存。总之,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为重要抓手,正确把握文化方向与道路,协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汇聚力量,我们需要以文化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中持续发展;以文化创新增强自信自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只有这样,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未来实践,才能功成不败、造福子孙。

五、结 语

本质而言,文化创新之于民族就如灵魂之于人体,没有文化创新的民族将毫无生机。党的二十大高屋建瓴地规定了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幅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它所展现的原创性、统一性和可持续性规定是中华文化滋养的结果,熔铸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之中。作为精神旗帜和思想引擎,文化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地基;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前行的精神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论来看,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前途命运以及长治久安。因此,在当下中国,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不仅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指引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