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研究

2024-04-15 20:42刘彦杰
学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课程

刘彦杰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江西共青城 332020)

一、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力求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技能人才,这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命脉。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需要通过品格、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来实现[2]。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理性认知、自主思考、辩证分析等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研究,可以系统高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迷茫无措、信念缺失、不想创业、不敢创业的问题,解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掌握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思政课程开展情况,本次研究选取江西九江共青大学城6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研究样本,主要采取各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针对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设置、实践训练安排、学生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制定调查方案。访谈主要选取15 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思政课程教师及高校党务工作者,50 名在校大学生和50 名毕业大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问卷共发放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8 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9%。通过调研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

学校对思政课程建设不够重视,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课堂教学多,课外实践少,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展馆、文化馆、企业车间等未得到充分应用。社会实践安排较少,大部分学生未得到课外实践参与名额,不知道参加途径。

(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

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思政课内容融入较少。部分学生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轻视社会责任,缺乏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想创业、不敢创业,有的甚至盲目创业,不能结合个人实际,辩证看待问题,客观分析利弊。

(三)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深层释疑解惑

创新创业教师缺乏深厚广博的政治理论素养,无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无法将课程思政内容巧妙地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备课过程中,常会思考教学内容能否打动人心,能否经得起学生推敲,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能否抽丝剥茧,把答案讲深讲透。

(四)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获得感不强

一方面,思政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强,开展方式过于传统。另一方面,教师缺乏亲和力,教学形式太过单一。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听思政课,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主动投入到学习环境中,获得感不强。

三、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新时代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3]。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资源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组织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领导,把思政课程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保障方面可设立专项经费,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建立教学提质方案,充分利用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联合主办的“大思政课”云平台,加强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

当代大学生群体深受网络影响,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充分调动网络资源,搭建“大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精品课堂”,打破高校间的信息壁垒,强化传帮带作用,逐步平衡地区教育差距。同时,借助互联网,实施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高效捕捉学生的兴趣方向,实现精准对接,及时推送有效信息,准确把握学生需求,高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后评价,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开展高质量教学服务。

(二)教学科研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警示创业风险,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育的起点。创新创业教师需积极主动对教学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用科研精神探索答案,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对思政教育的科学认识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把教学难题变成科研课题,当科研成果反向助推教学改革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得以有机统一。高校应鼓励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主题辩论赛,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理解世界、把握时代,知道如何创业、为谁创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建立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将思政内容融入率、课后评价好评率、实践教学参与率、社会资源利用率等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破除束缚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研究课题的热情及创新创业的活力,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只有创新创业教师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敢吃苦、肯奋斗的学生,为民族复兴伟业输入源源不断的坚实力量。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把握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处理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基本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应力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问题处理能力,根植民族情节、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融入所在城市,融入社会环境,融入企业发展,打造“政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高校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发展模式,可将政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创新成果,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环境中。高校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发展模式,可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例如北工大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展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把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支撑。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社会实践,需因地制宜,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结合创新创业主题教学内容,建立课堂实践、社会实践及虚拟实践有机系统,积极开展主题演讲、案例讨论、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服务、VR 实景体验等实践教学,注重总结教学成果,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实现实践教学反哺课堂的良好生态系统。例如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校史资源、企业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时代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引入课堂。将课堂设在企业中、展馆内,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国家发展,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树立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4]。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强思政课课程群

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关心国家大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好的切入点,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次,创新创业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主动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两个大局”出发,系统看待全局,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结合创新创业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思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用革命先辈、优秀企业家的拼搏精神、创业精神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提升课堂感染力、吸引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能使教学成效达到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1076 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5]。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另辟就业途径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拼搏奋进的精神[6-10]。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只有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在体验式教学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不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报国情怀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等整合成为对事物的初步判断,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揭示问题本质,不断修正认识,最终形成对规律的深刻把握。例如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党史宣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情感共鸣。从主题到框架,从案例到表达,从“要我听”到“我要听”再到“我要讲”不断推进,在过程中增强获得感,突显大学生主体地位,激发自我创造能力。

四、结语

“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入课程思政理念,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支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有效落实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

本文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分别从教育意义、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如何教育构建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