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视角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2024-04-17 05:18清,黄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助人院系资助

王 清,黄 蓉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

院系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阵地,目前已经形成以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假期走访等为工作载体的资助工作体系。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资助育人也成为高校院系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但高校院系如何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主要功效,仍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议题。笔者认为,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是双层意蕴的“助人自助”:一方面,高校院系资助工作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自助,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另一方面,高校院系资助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1 助人自助视角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助人自助”是一种以帮助他人成长和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其理论起点是“助人”,实践终点是“自助”。助人和自助之间是一种延伸的关系:由助人开始,达致对方自助。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助人者与受助者的共同成长和改变。在这种关系中,受助者与助人者是互换和增值的[1]。“助人自助”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助者得到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成长,而助人者也从中获得了自我成长和提升。

在高等教育中,资助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经济上的支持是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物质保障,能力上的提升更是学业完成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立足于满足受助学生的需求,全面提升受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挥受助学生的才干,使之成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2]。在这个过程中,“助人自助”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助人”是为受助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自助”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由于院系资助工作所面对的受助学生群体相对较小,院系资助工作可以更加精细、全面和有深度地展开。育人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意味着在解决受助学生生活上的困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他们自我价值的提升。受助学生不仅能够摆脱眼前的困境,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此外,“助人自助”的理念与高校资助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高校资助工作者通过“奖、贷、补、助、减、勤、免”等途径帮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者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受助措施。这样的工作经验能够帮助院系资助工作者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增强人际交往和共情能力。同时,院系资助工作者在处理资助事务时,深入了解资助政策,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在组织策划资助活动时,对活动进行构思、策划,也能够提升个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受助学生提供服务,也对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2 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困境

2.1 受助者难自助

2.1.1 资助措施与育人效果失衡

高校资助惠及每个困难家庭,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宗旨,充分体现教育公平[3]。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来减轻学费压力。高校从学校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置校内学生资助经费,再划拨给学院,由二级学院设立勤补基金。这部分经费主要用来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确保资助政策得以实施。保障型资助已成为高校院系资助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问题[4]。

首先,虽然经济支持能够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但过于强调物质支持,容易忽视育人的重要性。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长期的物质短缺会让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压力。其次,部分院系过于追求效率。在开展奖助工作时,一些学院直接将名额切分给班级,由班级评定,这可能导致评定过程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评议初期,学生自主申请,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申请;评议过程“唯材料论”,评议结果“唯票数论”等情况时有发生。最后,部分院系在制订资助育人计划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实施过程中缺乏重点和针对性,使得资助工作难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部分院系的资助活动具有临时性和表面性,仅仅是完成上级资助部门的工作任务,导致资助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如:进行感恩教育,学院仅仅开展一次感恩征文比赛,并不能真正触动受助学生的内心,使其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

2.1.2 资助结果与资助过程分离

资助工作的直接结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困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是,资助育人如果只看重结果,可能会造成评定不准确的情况。资助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受助学生的个人能力、外部环境等。评价不准确,会导致受助学生后续的资助跟不上的情况。同时,部分院系在进行资助育人时,缺乏对受助学生的跟踪关注,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受助学生得到一次经济资助后,他的生活只会得到阶段性改善。受助学生之后的生活如何保障,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只关注学生是否能得到资助,却忽视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被资助,可能会把资助变成一种简单的经济支持手段,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实现学生的“自助”。此外,受助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学生个体也存在差异性,但院系在资助育人方面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的支持。这些做法难以激发受助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无法达到“自助”。

2.2 助人者难自助

高校院系资助工作队伍由学院党政领导、资助专管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资助专管教师承担着二级学院主要的资助事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他们会经常面临以下挑战:首先,资助事务杂、持续周期长。除日常困难生评议、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外,还有政策解读等隐形事务。每一种资助事务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细节,需要资助工作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现实情况中,许多资助工作者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摸索,而非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同时,大部分高校没有将院系的资助工作设置单独的岗位,二级学院的资助专管教师多由专职辅导员担任。专职辅导员本身就承担着较多的学生工作事务,院系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其次,资助事务要求高。资助工作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一点错误都可能影响学生利益。资助政策和标准也会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专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更新自己的理解。最后,资助激励不到位。多数高校可能没有建立或完善院系资助工作者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就会导致院系资助工作者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低,对资助事务不重视,进一步影响其自我发展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3 助人自助视角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发展高校院系的自助能力

助人自助视角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路径的最终实现,需要学校、学院、班级等各个主体深度参与,实施全方位的策略,并推动全员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作为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首先,学院需要完善资助工作的制度设计。学院需要梳理国家、省级和校级资助工作政策,在学习和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厘清资助工作的思路,规范资助的过程。学院应制订院系专属的奖助工作手册,简化资助工作程序,召开奖助工作培训会,带领院系资助工作者学习资助文件,使资助工作体系化。除了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学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教育,夯实资助工作的基础。其次,学院应将资助教育常规化。学院要让感恩、诚信、励志、自强等教育贯穿资助工作的始终。在进行困难生认定前,学院先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将诚信与评奖评优挂钩,以此强化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此外,将资助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学院开展感恩周、征文、主题演讲、励志成长分享会等活动,让资助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标。最后,学院需要建立困难生档案库。困难生档案库的建立,既可以帮助学院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确保资助资源能够真正用于需要的地方,又有助于学院对受助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制订个性化的资助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3.2 丰富资助形式,提升受助学生的自助能力

资助育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资”和“育”是相互联系的,“资”是“育”的主要手段,“育”是“资”的最终目的[5]。对于学院来说,仅仅提供经济帮扶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受助学生的能力帮扶,以实现学生层面的助人自助。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将学院的五育工作与资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院系在资助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通过展播主旋律作品、组织红色基地见习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不仅能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其次,二级学院要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受助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其次,助人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助。院系更要注重受助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促进五育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让受助学生从“输血”到“造血”。最后,院系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方面对于受助学生做到因“阶段”施“助”。如:对低年级受助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指导,对高年级受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对于受助学生做到因“需”施“助”。如:有体育测试成绩提升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院可组建飞跃体测训练营,帮助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增强体质。

3.3 强化资助队伍,增强资助工作者的自助能力

实现资助工作者的自助是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学院要配齐资助工作队伍,在学院内部形成资助工作秘书+专兼职辅导员+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学生干部的工作模式。学院不仅要选拔具有责任心、耐心和组织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学院资助工作的负责人,还要实行资助工作负责人轮换制,确保更优秀的人才加入资助工作队伍中去。其次,学院应定期为资助工作队伍提供培训,包括资助政策、工作流程、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院还需要重视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为资助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搭建研究平台,设立资助育人的专项课题支持资助专管教师进行资助育人的研究。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进一步强化院系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专业、贴心的服务。最后,学院应设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如:评选最美资助工作者,以激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校院系资助育人路径的最终实现是多方的共赢。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院系应在助人自助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资助育人新模式,促进资助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助人院系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