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基础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探析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4-04-17 05:18赵玉凤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统编版戏剧高中语文

赵玉凤,王 钢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戏剧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与诗歌、小说、散文并驾齐驱。高中语文课本中戏剧虽比小说篇章少,但它们题材相似,具有共同的叙述性特征,都以叙述故事为中心。同时它们有所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戏剧比小说更讲求矛盾的冲突,即事情发展的高潮,戏剧的环境、人物、时间、情节都必须集中在一个范围内,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也不能随意变换。篇章少不代表不重要,戏剧之所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说明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大单元教学则是指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基,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统筹单元教学内容,基于单元特定的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评价。以下将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讲述如何实施戏剧的大单元教学。

1 戏剧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1 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戏剧作品

与大单元教学相比较,以往的语文戏剧教学封闭落后。例如,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都以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所展现的内容零散,碎片化严重,导致学生很难从全局、整体去分析和理解戏剧作品,更无法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对戏剧作品的学习一直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浮于表面。而戏剧大单元教学则一改往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戏剧教学从零散走向统一,由单一走向多元,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能全面把握戏剧作品,掌握戏剧学习的主动权,深入学习戏剧作品。

1.2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施戏剧大单元教学,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这与以往教师所用的单一、片面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往教师难以合理有效地运用戏剧教学手段,学生对戏剧的学习和认识感受不深,课堂效率降低,教学效果不佳。而实施戏剧大单元教学,教师能创新教学方式,站在更完整、多元的角度对戏剧作品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和比对,学生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单元戏剧内容。这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戏剧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鉴赏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连通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语文知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2 戏剧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2.1 凝练大单元主题,进行主题式教学

大单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8 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划分,每一个学习任务群代表一个大单元,每一个大单元应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教学。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这个板块中通过阅读古今中外剧本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进行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以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前,应先进行单元教学研究,对本单元的作品进行深入研读、总结,凝练成一个大的单元主题,以这个单元主题为背景来指导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包含《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三篇不同的戏剧作品,教师在凝练单元主题时,应首先关注单元的导语。单元的导语往往含有本单元主题的关键信息,教师可利用导语,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凝练单元主题。在凝练单元主题的过程中,不应让学生觉得这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双方的共同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本单元的内容之前,让学生提前熟悉本单元的内容,阅读本单元的戏剧作品。首先告知学生不仅要关注每部戏剧作品本身,还要关注单元导语,导语往往会给出单元主题的关键信息;其次让学生在阅读戏剧前先了解作者,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最后提醒学生注重戏剧中人物的性格、语言、矛盾冲突(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场景、时间。在上课时,先让几个学生试着说出本单元的主题,当学生对本单元主题凝练得不准确时,教师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戏剧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结局等接近单元的主题。

2.2 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

2.2.1 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引导学生确定大单元的主题之后,将大单元主题作为宏观背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戏剧作品的学习。首先,在确定戏剧单元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因为语文大单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在感受戏剧中人文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悟戏剧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戏剧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深入研读课本,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这三篇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中的悲剧来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剧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体现他们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品味戏剧的语言,感受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并通过体验戏剧中人物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基于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来确定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让学生明白在戏剧学习时应该学习什么,要学会哪些知识。所以在设计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本单元主题“心怀悲悯,坚守良知”来引导学生把握本单元的悲剧含义,激发学生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语文阅读时间去阅读这三部戏剧作品。本单元只节选了戏剧的部分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整部戏剧,才能达到对这部戏剧作品的充分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作品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活动。当学生进入情境时,才可能真正了解戏剧人物、主要的情节、风格特征,才能更好地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评价,并且顺利展开写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戏剧表演时,通过体验,既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发展思维能力。

2.2.2 安排教学任务

学习任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单元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时,应以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当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戏剧当中时,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关于戏剧的电影片段或相关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视频可引出本单元的戏剧主题,“心怀悲悯,坚守良知”,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单元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了解作者,探究背景;整体感知戏剧,凝练主题;析读戏剧,注重矛盾冲突;鉴赏人物,注重实践。教师根据这四个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作者背景等。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根据对戏剧的大体了解,学着试写,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对大单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2.3 根据学习任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2.3.1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节选了三部戏剧,这三部戏剧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每节课时长45 分钟,时间较短,因此,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把三篇戏剧全部阅读完毕,所以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可以提前阅读这三篇戏剧作品。学生阅读这三部戏剧并不是盲目地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去阅读作品。在阅读中注重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戏剧发生的主要场景,以及矛盾冲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时,注意这三部戏剧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是在文中哪里展现出来的,并且说出是矛盾发生时,还是在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的时候更扣人心弦”,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可能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戏剧的主要内容,初步建构本单元的知识,为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打好基础,也便于教师顺利展开教学活动。

2.3.2 小组合作,分组探究

小组合作,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可或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明确表达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想法,打开学生的思路;随着一步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结合他人的观点,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同时在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不仅提升了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不能忽略小组合作。

在学习第二单元的戏剧作品时,学生先初步了解戏剧,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以及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然后教师在PPT上制作课前预习任务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完成PPT 上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充分阅读完戏剧篇目之后,在自己的组内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填充任务单。在学生完成任务单之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小组内任务单的答案,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完善这个任务单,使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更加简单明确。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戏剧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实际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扮演戏剧中某个人物的角色,通过角色来体会戏剧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戏剧主题、人物语言以及矛盾冲突等,了解本单元的悲剧主题。以《雷雨》为例,学生可以扮演《雷雨》中的周朴园、繁漪、侍萍、四凤等人物。在扮演时,尽量还原剧中的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达到对戏剧的深入了解。通过扮演,让学生深入情景去了解人物性格、心理,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把握人物形象,体验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戏剧的理解能力,了解本单元的主题。

2.4 整本书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整本书阅读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也指出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因此要着重整本书的阅读。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戏剧文章大部分是节选,内容较少,情节不完整,所以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所学到的知识比较少。我们虽然实行单元教学,但是根据单元教学所组合的戏剧篇目大都是拥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种特定的主题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去了解的,所以有很大的引导倾向。久而久之,这种引导会对学生自己去探索戏剧的主题、情感有很大阻碍作用。因此在学习完本单元的戏剧作品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本单元戏剧内容相关的整本书。例如,学生学习了《哈姆雷特》部分章节之后,再去阅读《哈姆雷特》这一整部戏剧,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这部戏剧的内容,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作者的写作手法,单元的悲剧主题。与学生只阅读课本上的部分内容相比,整部戏剧的内容更加丰富,语言体系更加完善,情节完成、矛盾冲突更加明显;同时,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进行模仿,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而且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有具有重要作用。

2.5 改善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评价是否达到,或者是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目标,不仅能够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衡量学生学习的水平,还能反映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实施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本单元的课程目标,也是为了教师及时发现教学目标的不合理性,改善本单元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更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展现学习效果,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的戏剧内容后,通过对戏剧的学习和把握,了解其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以及作者使用的手法等,利用这些知识去写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写作,在完成写作任务之后,分小组进行互评。评价时,根据作文的内容、中心思想、艺术手法、结构是否清晰等,找出组内写得最好的学生,同时也要找出组内最需要改进的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于戏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戏剧学习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戏剧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施高中戏剧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任务群等来设计大单元教学。确定大单元的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并进行评价。但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大单元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教育活动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统编版戏剧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有趣的戏剧课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戏剧类